石軍輝 佘先

【摘要】 目的:使用四種方式評估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URP)后患者行盆底肌鍛煉(PFE)的意義。方法:將行TURP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如有尿失禁再行PFE,試驗組每天進行PFE。搜集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2周的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殘余尿、最大尿流率及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進行總結分析。結果:完整隨訪77例后發現,試驗組在術后12周IPSS下降比較明顯,最大尿流率也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在生理和心理領域,有更高的SF-36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殘余尿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TURP后進行12周PFE的患者,可明顯減少下尿路癥狀(LUTS),提高最大尿流率,進而改善生活質量。因此TURP后應立即行PFE。
【關鍵詞】 下尿路癥狀; 盆底肌鍛煉; 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 健康調查簡表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7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145-03
前列腺增生是導致老年男性排尿障礙最常見的原因。我國2012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顯示,60歲及以上因生殖器官疾病導致下尿路癥狀(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入院的男性患者中,前列腺增生患者占比達92.1%。目前國內外均公認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的金標準術式,然而術后容易出現短暫性膀胱功能障礙綜合癥,包括尿失禁。對于醫源性尿失禁,除了手術人工括約肌植入、球海綿體懸吊及經尿道注射填充劑,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原本應用于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盆底肌鍛煉(pelvic floor exercise,PFE),可能有益于治療TURP并發癥[1]。因此筆者提出一個前瞻性研究來評估一個假設:PFE能提早恢復TURP后的膀胱功能障礙。研究使用術前及術后12周的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殘余尿、最大尿流率及健康調查簡表(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 scale,SF-36)評分,對2013年7月-2015年6月,筆者所在科收治的80例診斷為前列腺增生并行TURP的患者進行隨訪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術前具有一致的手術指征。納入標準:年齡60~90歲;明顯的LUTS與較低的藥物治療效果;有生活自理能力;有良好口頭交流能力。排除標準:神經源性膀胱;癡呆或其他殘疾影響交流的患者。將所選患者隨意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教育水平及ASA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于術前進行尿流率及膀胱殘余尿測定。常規手術后持續膀胱沖洗約48 h,術后6 d拔除尿管。試驗組患者在停止膀胱沖洗后行PFE。研究員講解盆底肌的解剖及生理性排尿后,教會并確保患者鍛煉方法正確:右手食指插入肛門,左手放置于患者下腹部,如右手食指感覺到患者肛門括約肌有節律的收縮,左手感覺其腹部始終是柔軟的,為PFE方法正確。每次鍛煉需收縮5 s后松弛10 s。每天鍛煉3組,每組從10次開始,逐次增加,達到20~30次。拔除尿管前以側臥位鍛煉為主,拔管后躺、坐、立循環變換體位進行,出院后電話或門診隨訪并督促訓練。對照組只進行常規護理,如有尿失禁再行PFE。
1.3 觀察指標
于術后12周,將IPSS、殘余尿、最大尿流率及SF-36評分與術前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入選的80例手術患者,因故退出3例,最終有77例患者(試驗組39例,對照組38例)進行了一致性的學習、訓練,獲得滿意隨訪。
出院前,試驗組有3例,對照組有4例輕微急迫性尿失禁,但都于術后4周內恢復,沒有患者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等癥狀。術前兩組患者的IPSS、SF-36評分、尿流動力學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周試驗組的IPSS、SF-36評分及最大尿流率、尿流量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和表3。
3 討論
PFE又被稱為凱格爾訓練,由阿諾德·凱格爾博士在1948年最先描述,具體為反復收縮和舒張盆底肌肉。對于女性,常用來治療壓力性尿失禁,以及陰道子宮脫垂[2]。Chang等[3]研究顯示,患者在TURP后進行4周的PFE,可以明顯延長排尿間隔時間。文獻[4]研究顯示,PFE也可以緩解TURP后的尿急、尿頻、尿末滴瀝和尿失禁。
表1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鍛煉PFE滿12周,最大尿流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的原因是,反復PFE可以增大肌肉體積,關閉肛提肌的裂孔,縮短肌肉的長度,提高膀胱和直腸的靜息位置,并能更加松弛排尿時的盆底肌[5]。至于殘余尿量,兩組患者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統計到術后12周,兩組間差異并不明顯。
表2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12周的IPSS更低。本結果與Porru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指出除了指望手術本身,術后PFE能很快改善患者的儲尿期癥狀,特別是患者的急迫性尿失禁和排尿間隔。PFE能降低排尿期癥狀的原因可能是其能在有急迫尿意時,通過隨意收縮盆底肌抑制逼尿肌的痙攣。它同時阻止源于盆底肌形態、位置和神經肌肉功能改變而導致的尿道壓力突然下降[7]。反復進行PFE,恢復了恥尾肌、恥骨直腸肌、尿道外括約肌參與控尿的作用。
目前認為LUTS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SF-36表,又叫健康調查簡表,量表分數在0~100,高分數代表更好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使用該量表評分衡量患者術后一般健康狀態。表3可見試驗組患者有更高的SF-36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證實了TURP后行PFE能明顯降低LUTS,且試驗組患者的儲尿期癥狀也得到了改善。獲取更長的排尿間隙,更好的自信心,更少的社交問題,最終獲得一個更好的心理相關生活質量。
筆者的研究也有不足:首先只隨訪了患者12周,而長期療效特別是生活質量,需要進一步調查。另外,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完整的PFE時,也了解了其有利之處,人們同時也被積極鼓勵通過書籍和媒體,找出該訓練的更多優點,因此他們更傾向于有一個好的生活質量,“受試者期望效應”可能導致一些誤差。為了得到更多的主觀結果,有必要設計出對照的“安慰訓練項目”。
綜上所述,12周的PFE能更好地恢復LUTS,隨之帶來更好的生理、心理生活質量。因此術后及時進行PFE,應推薦給行TURP后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Romerd Claudio A,Lin Haosheng,WANG Run.醫源性男性尿失禁的手術治療[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6(1):1-5.
[2] Hagen S,Stark D.Conservativ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in wome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8(12):CD003882.
[3] Chang P L,Tsai L H,Tsui K H,et al.The early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after transurethral prostatectomy[J].J Urol,1998,160(2):402-405.
[4] Glazener C,Boachie C,Buckley B,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men after formal one-to-one pelvic-floor muscle training following radi-cal prostatectomy o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MAPS):two parall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Lancet,2011,378(9788):328-337.
[5] Bo K,Braekken I H,Engh M E,et al.Constriction of the levator hiatus during instruction of pelvic floor or transversus abdominis con-traction:a 4D ultrasound study[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9,20(1):27-32.
[6] Porru D,Campus G,Caria A,et al.Impact of early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J].Neurourol Urodyn,2001,20(1):53-59.
[7] Jackson J,Emerson L,Morales A,et al.Biofeedback:a noninvasive treatment for incontinence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J].Urol Nurs,1996,16(2):50-54.
(收稿日期: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