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捷

【摘要】 目的:比較閉和復位克氏針與切開復位抽出鋼絲內固定治療骨性錘狀指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骨性錘狀指患者48例,對患者進行分組,24例作為對照組,給予切開復位抽出鋼絲內固定治療,24例作為觀察組,給予閉和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優良率分別為75.0%和95.8%,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3.3%和8.3%,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方法治療骨性錘狀指操作更簡單,療效更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閉和復位; 克氏針; 切開復位; 抽出鋼絲內固定; 骨性錘狀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149-02
骨性錘狀指的主要發生人群為青壯年,一般是外傷引起,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指遠指間關節屈曲,呈鼓錘狀畸形,患者背伸功能出現障礙,有局部壓痛感[1]。骨性錘狀指的發生一般是在強力伸指時,在暴力打擊下猛然發生屈曲,從而導致伸肌腱斷裂所致。骨性存錘狀指不僅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同時也會影響美觀[2]。臨床治療骨性錘狀指主要采取手術方法治療,常應用的手術方法有閉合復位內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3]。本次研究選擇48例骨性錘狀指患者,比較閉和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與切開復位抽出鋼絲內固定兩種手術方式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手指的骨性錘狀指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所有患者均有明確外傷史,經X線檢查確診為骨性錘狀指。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所選患者中已排除合并嚴重骨質疏松患者、陳舊性骨性錘狀指患者、合并嚴重器質性損傷患者。4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齡23~58歲,平均(35.3±2.6)歲,傷指指別:食指5例,中指8例,無名指6例,小指5例;觀察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22~59歲,平均(36.3±2.4)歲,傷指指別:食指6例,中指7例,無名指7例,小指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抽出鋼絲內固定治療。對患者進行指神經阻滯麻醉,在C臂機的引導下開展手術治療。將橡皮筋止血帶放置于患者指根部。在患者手指遠端背側切一“Z”切口,將患者皮膚與肌腱組織進行游離,充分顯露伸肌腱斷端。采用常規抽出鋼絲并紐扣固定,采用直徑0.8 mm的克氏針將指間關節背伸15°固定。術后患者原指關節無需外固定,掌指關節和近指間關節可正常活動。術后6周可將患者內固定全部拆除,患者進行適時主、被動屈伸遠指間關節功能鍛煉,鍛煉的強度可逐漸增加。
觀察組采用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方法治療。對患者行指神經阻滯麻醉,麻醉起效后選用直徑1 mm注射器針頭在指背正中線以45°向遠端插入骨折塊下。當注射器針頭頂端觸及中節指骨頭時向遠側傾斜注射器針頭90°,骨折塊向遠端推進,屈曲患者近指間關節,背伸牽引遠指間關節并使骨折復位。采用0.8 mm的克氏針2枚將撕脫的骨折塊固定于遠節指骨,克氏針遠端需經指腹穿出,兩枚克氏針的間距為2~4 mm,克氏針尾端于指腹處折彎并剪短,然后將注射器針頭拔除。另選0.8 mm的克氏針將遠指間關節伸直中立位固定。術后4周可將遠指間關節克氏針拆除,患者指關節可進行適當活動。術后6周可將全部內固定裝置拆除,患者進行主被動指關節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平均時間,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
采用Crawford功能評定法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優:患者經治療后遠端指間關節可以完全伸直,可以完全屈伸,患者無疼痛感;良:患者遠指間關節伸直受限0°~10°,可以完全屈曲,無疼痛感;可:患者遠指間關節受限10°~25°,關節屈曲受限,患者無疼痛感;差:患者遠指間關節伸直受限在25°以上,有持續的疼痛感。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有3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1例出現皮膚壞死,2例出現指甲畸形,2例指腹處殘留瘢痕,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觀察組有1例出現指甲輕度畸形隆起,1例出現指腹麻木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547,P=0.033)。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優良率分別為75.0%和95.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181,P=0.041),見表2。
3 討論
骨性錘狀指是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手外傷,多由外傷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手指遠指間關節屈曲、背伸不能[4]。骨性錘狀指發生后不僅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疼痛,手指的外部美觀也受到嚴重影響[5]。目前,臨床中治療骨性錘狀指主要采用閉和復位內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兩種方法,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閉和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對照組則采用切開復位抽出鋼絲內固定治療。切開復位的手術方式操作較為復雜,軟組織需進行充分的分離,對骨折局部環境的侵擾較大,術后患者容易出現切口感染,影響預后[6]。近年來,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方法在臨床中逐漸得到推廣應用,該手術方式具有的優點是可以在微創下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不需對軟組織進行切開分離,術后軟組織粘連和切口感染的機會可有效降低,局部微循環受到的影響也更小[7]。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方法能有效防止撕脫骨折塊移動,有效促進骨折愈合,術中進行內固定時遠指間關節伸直中立位固定,能夠有效避免過伸位固定引起的指被皮膚攣縮和指間關節活動不良的發生,關節屈伸功能在術后能獲得較快恢復[8]。此外,該治療方法術后內固定取出方法較為容易,患者能及早進行功能鍛煉,遠指間關節功能可獲得良好恢復[9]。采用該手術方式治療骨性錘狀指時要求固定撕脫骨折塊的2枚克氏針一次固定成功,多次穿針則容易造成撕脫骨折塊粉碎[10]。術者對手術應嫻熟,確保手術的安全性,提高治療效果[11-12]。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閉和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與切開復位抽出鋼絲內固定在治療骨性錘狀指方面具有的優勢。
綜上所述,閉和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骨性錘狀指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剛,金冶華,智春升,等.閉合復位克氏針與切開復位抽出鋼絲內固定治療骨性錘狀指Ⅰb、Ⅱb型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75-78.
[2]楊光詩,徐林,林國棟,等.切開復位聯合Ishiguro法治療骨性錘狀指的療效分析[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37(2):187-188.
[3]江波,王培吉,趙家舉,等.克氏針與抽出鋼絲內固定治療骨性錘狀指的比較研究[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5,31(1):3-5.
[4]鮑昌珅,袁見華,李洪斌.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新鮮骨性錘狀指32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6):598-599.
[5]王楠,侯橋,申豐.克氏針固定抽出鋼絲法聯合微型帶線錨釘治療骨性錘狀指[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11):1219-1220.
[6]逄世金.克氏針聯合鋼絲內固定術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2):184-186.
[7]衣蘭凱,孫建民,劉春紅,等.雙克氏針聯合抽出縫線懸吊法治療腱性錘狀指[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11):1224-1225.
[8]高東,葉朝輝,魏鵬,等.克氏針固定聯合改良抽絲法修復肌腱治療兒童新鮮腱性錘狀指效果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10):1285-1286.
[9]于中華,朱駿.骨性錘狀指的治療進展[J].醫藥前沿,2016,6(31):10-11.
[10]張振玖,盧逢文,唐志敏,等.改良縫合克氏針固定治療新鮮錘狀指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6(3):32-34.
[11]張凈宇,于志亮,高順紅,等.改良克氏針固定并肌腱修復治療兒童腱性錘狀指[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4,30(2):104-106.
[12]李雯,齊杰,藺利劍,等.雙克氏針加壓固定法治療骨性錘狀指[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4):472-473.
(收稿日期: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