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玲 徐秀蘭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產后盆底康復儀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對盆底肌肉張力及盆底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自然分娩的114例初產婦,依據隨機的方式將其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7例;研究組在產后對其實施盆底康復儀與盆底肌訓練聯合治療,對照組產后單純應用盆底肌訓練治療,觀察分析全部入選產婦的盆底肌肉張力與盆底功能的恢復情況。結果:治療干預后,研究組產婦的盆底肌張力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產婦產后尿失禁及子宮脫垂等發生情況較對照組明顯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陰道分娩的產婦在產后對其實施盆底康復儀與盆底肌訓練聯合治療,可對產婦盆底肌張力及盆底功能的恢復進行有效的促進,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 盆底肌肉張力; 盆底功能; 盆底康復儀; 盆底肌訓練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8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161-02
妊娠分娩是女性的一種特殊生理過程,通常大部分女性均會經歷[1]。而在行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中,其產后常常會并發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多種盆底功能障礙相關并發癥[2],對于產婦產后的身體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等均具有嚴重的影響,故在產后對產婦實施有效的治療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3]。為了提高其產后盆底功能恢復情況,本研究中就分析產后盆底康復儀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對盆底肌肉張力及盆底功能的影響,報道內容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于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自然分娩的初產婦,入選對象共114例,按照隨機的方式分成研究組(n=57)與對照組(n=57)。全部入選產婦均為單胎頭位妊娠產婦;研究組產婦的年齡22~36歲,平均(27.68±3.15)歲,
妊娠時間38~42周,平均(39.8±0.6)周,新生兒體重2.49~4.21 kg,平均(3.08±0.34)kg;對照組產婦的年齡21~37歲,平均(27.41±3.21)歲,妊娠時間37~42周,平均(39.9±0.7)周,新生兒體重2.52~4.13 kg,平均(3.11±0.42)kg。兩組入選產婦對于本次研究均知情、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觀察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入選產婦均在產后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及指導等。研究組在產后對其實施盆底康復儀與盆底肌訓練聯合治療,其中產婦的盆底肌訓練治療在產婦產后7 d實施,其訓練治療內容主要包括:(1)依據產婦情況指導其進行準確的腹式呼吸訓練,先指導產婦選取去枕平臥位,并將雙手放置在腹部上,然后指導其深吸氣后通過嘴呼氣,且需注意呼吸中需收縮腹部肌肉;(2)依據產婦的恢復情況實施對應的提臀訓練,指導產婦在收縮盆底肌后將臀部抬起,再依據呼吸頻率進行臀部及腹部肌肉的收縮,同時指導產婦在將臀部提起后實施提肛訓練,一次訓練維持5 s,一天連續進行10次訓練;(3)指導產婦于床邊坐立,將雙腿交叉,且雙手叉腰,然后指導產婦站立并將肛門收縮上提,待
5 s后,再坐下將肛門放松,依據產婦情況一次訓練時間控制在12~15 min,一天進行3次訓練;(4)指導產婦進行肛門與會陰的收縮訓練,待產婦將膀胱排空后,輔助其選取平臥體位,再指導其進行深吸氣并將會陰及肛門收縮,維持5 s后,呼氣并放松,一次訓練時間控制在7~10 min,一天進行5次訓練。盆底康復儀治療均通過神經肌肉電生理刺激治療儀(PH ENIX型)進行,其治療模式包括生物反饋與電刺激治療;盆底康復儀治療在產婦產后42 d后開始實施,其中電刺激治療依據產婦的具體恢復情況,將治療頻率設置在50~80 Hz,脈寬設置在200~320 μs,初始電流強度設置為0 mA,再依據產婦情況逐漸調高至60 mA;完成后再按照生物反饋壓力波型實施刺激治療,同時依據產婦的身體健康狀況及恢復情況等給予制定對應的肌纖維強化訓練及協調性收縮訓練等。對照組在產后單純對產婦實施盆底肌訓練治療,其所有產婦的盆底肌訓練治療方案均同研究組。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分析全部入選產婦的盆底肌肉張力與盆底功能恢復情況;盆底肌肉張力恢復情況主要是在產婦治療6個月后通過會陰肌力評價量表(GRRUG)進行評價[4],主要分為0~5級等6個等級,其中未見收縮判定為0級,存有輕微顫動判定為1級,存有輕微收縮但不完全判定為2級,基本能夠完全收縮但沒有對抗判定為3級,能夠正常收縮并存有輕微對抗判定為4級,能夠完全強力收縮并且對抗正常判定為5級。盆底功能主要是對產婦治療后的尿失禁及子宮脫垂發生情況等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選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開展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盆底肌張力恢復情況
治療干預后,對組間產婦治療6個月后的盆底肌張力恢復情況評價對比,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的盆底功能恢復情況
治療干預后,觀察分析組間產婦的壓力性尿失禁及子宮脫垂發生情況,研究組較對照組均明顯少(P<0.05),見表2。
3 討論
盆底功能障礙相關疾病在臨床婦科中是常見病、多發病,該疾病通常于中老年女性群體中比較好發[5]。盆底主要是由盆底肌肉群、韌帶、神經系統與筋膜等共同組成,其為一種十分復雜的支持系統,可通過與其他組織系統相互作用對盆腔臟器的正常位置進行維持[6]。若女性發生盆腔功能障礙疾病后其正常盆腔臟器位置就難以維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等[7]。而女性在妊娠期間,其子宮重量及體積等均會不斷增大,且妊娠晚期還會出現子宮中形成垂直臟器的情況,會使盆底組織受到的壓力明顯增高;同時在妊娠期間盆底韌帶還會受到多種激素的刺激,對其溶解進行促進,造成韌帶松弛,而使盆底支持系統受到不利影響,從而導致女性在妊娠、分娩后常常出現盆底功能障礙相關疾病[8-9]。因此,在產婦產后盡早給予有效的治療干預,對其盆底功能的恢復進行促進尤為重要。
目前,在臨床上主要是應用產后盆底肌訓練治療促進產婦產后盆底功能的恢復,其治療中主要是通過腹式呼吸、提臀訓練及會陰、肛門收縮訓練等方式,將產婦的盆底肌肉群增加,并對其盆底肌血循環情況及筋膜張力等進行改善,而發揮出改善盆底功能的效果[10];但在臨床上常常也有患者通過其治療后出現盆底肌張力及功能恢復效果不佳的情況[11]。
本研究在產婦產后對其實施盆底康復儀與盆底肌訓練聯合治療干預顯示,研究組的盆底肌張力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且對組間產婦的尿失禁與子宮脫垂發生情況觀察對比,研究組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盆底康復儀治療的效果更佳。分析考慮顯示其治療中包括生物反饋治療及電刺激治療,能夠通過對產婦盆底肌電信號進行了解,再對其實施合理的盆底肌收縮、舒張等,而對盆底肌張力的恢復進行促進;且其還可對盆底肌的協調能力進行改善,從而改善其盆底肌功能,減少相關病癥[12]。
綜上所述,行陰道分娩的產婦在產后對其實施盆底康復儀與盆底肌訓練聯合治療,可對產婦盆底肌張力及盆底功能的恢復進行有效地促進,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成秀,胡麗瓊.盆底肌肉康復器在產后盆底家庭康復的應用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6):6157-6158.
[2]陳玉清,裴慧慧,陳蓓,等.盆底康復訓練對改善產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3):234-237,257.
[3]李承碧,劉玄芳,郭建新,等.產后盆底肌訓練防治盆底功能障礙的近期療效觀察[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6,22(4):108-110.
[4]黃健,丁巖,程明軍,等.健康教育及盆底肌訓練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學,2016,23(1):92-94.
[5]楊素勉,馬衛景,王秀粉,等.盆底肌鍛煉聯合電刺激促進產后盆底器官功能康復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5):1-3.
[6]李明群,董金菊,王華,等.生物反饋電刺激結合盆底訓練在產后盆底康復的臨床意義[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12):2086-2088.
[7]鐘苑儀,李瑞滿,蔣春林,等.暖宮貼局部熱敷聯合盆底肌訓練預防初產婦產后尿潴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0):4130-4132.
[8]彭其才,許成芳,吳玲玲,等.肌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J].中國實用醫藥,2010,5(4):41-42.
[9]黃小琴,申恒春.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在產后盆底康復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5):253-254.
[10]陳燕輝,楊衛萍,鄧敏端,等.盆底肌肉訓練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康復效果[J].廣東醫學,2012,33(6):757-759.
[11]范星月,劉波,周安榮,等.孕期盆底肌康復訓練促進產后盆底恢復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2017,32(1):56-58.
[12]姜海燕,葉麗華,居紅芳,等.盆底肌功能訓練、生物反饋加電刺激及陰道圓錐訓練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對比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0):4815-4816.
(收稿日期: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