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平+張勇
摘要 稻瘟病是連云港市贛榆區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為此,本文分析贛榆區水稻近幾年稻瘟病的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為當地水稻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瘟病;發生特點;發生原因;防治對策;江蘇連云港;贛榆區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112-01
水稻是連云港市贛榆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2.93萬hm2,稻瘟病是連云港市贛榆區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幾年在當地水稻上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但是總體發生較輕。根據據統計,2007—2016年稻瘟病平均發生面積達2.05萬公頃次,平均防治面積8.60萬公頃次,平均重發面積606.67公頃次,平均挽回損失14 267 t,平均實際損失700.3 t,平均發生等級2.1級,平均損失率0.24%。本文就近10年贛榆區水稻稻瘟病發生與防治情況,分析當地稻瘟病發生及流行特點,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方法,以期為今后贛榆區水稻生產上對稻瘟病的監測和防控提供參考。
1 發生特點
1.1 發生年代
贛榆區水稻稻瘟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從2007—2016年的發生情況來看(表1),2008年發生和損失最輕,發生面積僅0.47萬公頃次,防治面積0.73萬公頃次,損失率 0.03%;2014年發生和損失最重,發生面積3.85萬公頃次,防治面積8.03萬公頃次,損失率達0.70%。
1.2 發生區域
贛榆區西臨山區,東臨沿海,并且山區、平原、沿海各占1/3。由于地域的差異,導致水稻稻瘟病發生程度存有差別。總體來看,西部及西北部發生較輕,南部及沿海部發生較重,表現為始見早、持續時間長、穗瘟重于葉瘟等特點。
1.3 品種差異
在贛榆區粳稻發生相對較輕,秈稻發生相對較重。特別是兩優系列雜交稻、粳稻徐稻3號和徐稻5號等品種,對稻瘟病抗性較差,穗頸瘟發生較重。
2 發生原因
2.1 氣候條件是稻瘟病發生的首要因素
稻瘟病是典型的氣候流行性病害,發生程度主要取決于當季的氣候條件。贛榆區因東臨黃海,夏季氣候屬海洋性氣候,炎熱多雨,特別是沿海地區較內地潮濕,氣溫偏低,為稻瘟病的發生和流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也是沿海地區發生較重的主要原因。破口抽穗期的天氣條件是影響稻瘟病發生程度的關鍵因子之一。若破口抽穗期持續低溫、陰雨天氣,稻瘟病極易暴發流行[1]。2008年贛榆區水稻在破口抽穗期雖然有降雨,但雨量短暫不連續,前期葉瘟發生較輕,故穗頸瘟發生較輕。2014年水稻在破口抽穗期連陰雨天氣較多,氣溫偏低,影響防治效果,造成穗頸瘟發生較嚴重,最終調查全區水稻平均白穗率為1.2%,損失比較嚴重。
2.2 品種抗性是稻瘟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一個抗病品種種植數年后,抗性會下降,甚至喪失。贛榆區種植的水稻品種主要有連粳7號、連粳9號、連粳11號、徐稻3號、徐稻5號及兩優系列雜交稻等,其中徐稻3號和徐稻5號在當地種植時間長,對稻瘟病抗性逐漸下降。因此,徐稻3號、徐稻5號及兩優系列雜交稻在贛榆區發病較重。
2.3 栽培措施及防治效果也是稻瘟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稻瘟病流行性強,防治難度大,特別是穗頸瘟一旦發生就無法防治。因此,防治稻瘟病必須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策略,一方面通過健身栽培提高水稻自身抵抗力,另一方面適時用藥預防發病。
3 防治方法
3.1 選抗病品種
選擇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稻瘟病的最關鍵措施,能從根本上減少病害流行幾率,并且在品種布局上每年應搭配種植或輪換種植,避免大面積、長時期種植單一品種,降低水稻抗性下降的速度,減少稻瘟病流行風險[2]。
3.2 加強預測預報
監測預報是預防稻瘟病流行的重要保障。及時掌握田間稻瘟病的發生情況,可有效預防稻瘟病的流行危害。特別是稻瘟病發生危害的關鍵時期,要加強調查力度,并及時、準確發布預警信息,科學防治稻瘟病[3]。
3.3 科學合理用藥
首先在秧苗起秧前5~7 d施好送嫁藥。如果田間發現急性病斑,應立即用藥防治,控制發病中心,以防病害蔓延;若發現有慢性型病斑,要密切關注天氣情況,如果條件適宜,則會轉變成急性病斑,應立即用藥防治。對穗頸瘟必須采取主動出擊的防治策略,堅持水稻破口一塊防治一塊,破口期若遇連陰雨天氣,第1次用藥后7 d左右(齊穗)再防治1次[4]。可選用75%三環唑(單劑)可濕性粉劑、40%氟環稻瘟靈懸浮劑、咪鮮胺、稻瘟靈、稻瘟酰胺等藥劑交替使用防治稻瘟病。
4 參考文獻
[1] 彭昌家,白體坤,馮禮斌,等.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1):190-199.
[2] 趙先麗,劉志恒,紀瑞鵬,等.遼寧水稻主產區稻瘟病發生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4,30(2):88-92.
[3] 溫小紅,謝明杰,姜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190-195.
[4] 王倩,周永力,王疏,等.我國東北稻區稻瘟病的研究進展[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1):143-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