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郗啟文++華澤祥++田樹魁++潘文良++石定秋
摘要 近年來,云南光唇魚人工馴養繁育技術日趨成熟,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隨著云南光唇魚養殖密度的加大,其病害呈現多發態勢,給養殖生產帶來了一定的損失。為此,專門總結了池塘養殖條件下云南光唇魚的常見疾病種類與防治方法,并提煉了其健康養殖要點,以期為云南光唇魚的大規模推廣養殖和廣大養殖戶提供基礎性參考。
關鍵詞 云南光唇魚;疾病防治;健康養殖
中圖分類號 S9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245-03
云南光唇魚(Acrossocheilus yunanensis)隸屬于鯉形目鯉科鲃亞科光唇魚屬,地方名為馬魚,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盤江及其附屬湖泊,為滇池常見種,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漸減少,至80年代幾近絕跡[1-3]。云南光唇魚喜居清水環境,湖泊和河流均有其蹤跡,適宜水溫5~28 ℃,最適水溫14~24 ℃。云南光唇魚主要生活在水體中上層,性情活潑,具有較強的逆水跳躍能力,為雜食偏植食性魚類,池塘養殖條件下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近年來,由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江河污染及過度捕撈等原因,云南光唇魚種質資源量急劇減少,云南多地已難覓其蹤跡,云南滇中地區只在滇池周邊個別冷水龍潭中有少量天然種群。恢復云南光唇魚種質資源已成為云南漁業的重要研究內容。為了保護利用好這一珍稀魚類資源,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于2010—2013年開展了云南光唇魚馴養培育、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和胚胎發育等方面的研究,并于2017年突破云南光唇魚人工規模化繁育技術,繁殖云南光唇魚魚苗50萬尾以上,對于保護這一瀕危物種奠定了基礎。在數年的馴養繁育中發現,云南光唇魚容易出現多種病癥,給生產養殖帶來一定的損失,現將其總結如下,以期為光唇魚養殖提供參考。
1 云南光唇魚的主要疾病
1.1 纖毛蟲病
病原及癥狀:常為聚縮蟲(Zoothamnium)、鐘蟲(Vortice-lla)、累枝蟲(Epistylis)、單縮蟲(Carchesium)等。在魚苗孵化出來開口攝食至體長2.5 cm以下,常被寄生感染,成魚也偶有寄生感染。纖毛蟲常附著在魚體表、鰓絲甚至眼睛上,在體表大量附生時,肉眼可看出有1層灰黑色的絨毛狀物。幼體常出現在鰓絲、頭胸、鰭條等部位,感染嚴重的幼體鰓絲上布滿了蟲體,并且經常與絲狀細菌或其他原生動物同時存在,造成較大危害。在魚體長至3 cm以上后則很少被感染。
防治方法:因為病常感染平游后的魚苗,所以在云南光唇魚下塘前,應先用生石灰帶水徹底清塘,用量為0.2~0.5 kg/m3。清塘后1周施用發酵消毒過的農家肥,以培養輪蟲和浮游藻類作為其開口餌料,其間封閉培養魚苗,不進新水,促使魚苗盡快長至3 cm以上,以降低感染幾率。如果感染纖毛蟲,可采用中草藥青蒿末用熱水浸泡30 min后全池潑灑,用量為6~8 g/m3,連續用藥3 d。
1.2 爛鰓病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弧菌、假單胞菌和氣單胞菌等。患病魚鰓絲成灰色、腫脹、變脆,然后尖端向基部潰爛。潰爛壞死的部分發生皺縮或脫落。有的鰓絲在潰爛組織與尚未潰爛組織的交界處形成1條黑褐色的分界線。鏡檢潰爛處有大量的細菌游動,鰓絲顏色變淺甚至發白,病魚浮于水面,游動緩慢,反應遲鈍、厭食,最后呼吸困難而死。
防治方法:由于爛鰓病為細菌滋生感染而發病,所以在整個養殖周期,應當經常加注清水及時換水,保持水質“肥、活、嫩、爽”及高溶氧,定期使用含氯制劑對養殖池塘進行消毒。云南光唇魚感染爛鰓病后可使用二氧化氯溶解后全池潑灑,用量為0.15~0.20 g/m3,連用5 d,同時,在飼料中添加三黃散及維生素K進行投喂;預防時劑量減少1/2。
1.3 車輪蟲病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車輪蟲(Trichodiniasis spp)。主要寄生在魚體體表和鰓瓣上,以纖毛擺動在體表滑行,以胞口吞噬組織細胞和血細胞為營養,并刺激其分泌黏液。當寄生數量少時,癥狀不明顯,但大量寄生時,肉眼可見體表和鰓出現青灰色斑點,尾部黏液發白,并深入組織;嚴重時尾部被腐蝕、發白,鰓絲顏色變淡、黏液增多、食欲減退、呼吸困難、游動緩慢,離群或浮于水面喘息,最后漂浮于水面窒息而死亡。此病在魚苗孵出來平游后就會被感染,且發病嚴重,整個養殖季節均可發生。
防治方法:車輪蟲可在整個云南光唇魚的養殖周期感染光唇魚,從幼魚至成魚,均可被感染,大量感染時常造成魚批量死亡,給養殖生產帶來損失。對于有條件者,建議配備蓄水池,水經過蓄水池沉后,自行凈化,或進行過濾,消毒后再引入養殖池塘,防止病原體從水中帶入,尤其在育苗階段,更為重要。被車輪蟲感染的云南光唇魚魚苗可使用車輪一次凈(北京益水源公司生產)兌水進行全池潑灑,用量為0.075~0.085 g/m3,成魚用量為0.225~0.250 g/m3;預防時劑量減少1/2。
1.4 腐皮病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點狀氣單胞菌點狀亞種(A.punctata subsp.punctata),病灶部位通常在肛門上方或者尾柄的兩側,有時也出現在側線鱗部位。親魚病灶部位不固定,全身均可發生。病魚初期癥狀是皮膚及其下層肌肉出現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鱗片脫落,肌肉糜爛,直徑逐漸擴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潰瘍,嚴重時甚至露出骨骼和內臟。病灶呈圓形或橢圓形,周緣充血發紅。病情嚴重的身體瘦弱,游動緩慢,食欲減退,終至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采取內服加外用藥物的方法進行治療。外用藥物為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同時用硫酸鏈霉素拌飼料投喂,用量為20 mg/kg魚,再適當添加維生素K,連用5 d。
1.5 腸炎病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單胞菌等。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欲減退。病情較重的,腹部膨大,兩側上有紅斑,肛門常紅腫外突,呈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或者血膿從肛門處流出。解剖病魚,腸壁充血發紅、腫脹發炎,早期腸腔內沒有食物或只在腸的后段有少量的食物,腸內有較多黏液。后期可見全腸充血發炎,腸壁呈紅色或者紫紅色,尤其以后腸段明顯,腸黏膜常常潰爛脫落,并與血液混合成血膿,充塞于腸道內。此病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季,尤其以7—8月為發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此病為條件致病菌在水體及底泥中常大量存在,在健康魚體的腸道中也是一種常居菌,但當魚處在良好條件下抵抗力較強時,魚的腸道中雖有此菌,但數量不多,不是優勢種,不引起魚發病;當條件惡劣,魚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可導致疾病暴發[4],因而做好預防工作尤為重要。平時要做好飼喂管理,掌握好投飼的質和量,保證充足的流水及高溶氧,嚴格執行“四消四定”措施。在夏季,定期按每100 kg魚用大蒜素500 g、食鹽200 g拌飼連續投喂3 d進行預防。治療方法為外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濃度為0.15~0.20 g/m3,同時用呋喃唑酮每100 kg魚添加1~3 g拌飼料投喂,連用3~6 d。
1.6 水霉病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水霉(Saprolegnia)、綿霉(Achlya)2個屬的種類。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異狀;后期,菌絲不僅在傷口侵入,且已向外長出外菌絲,似灰白色棉毛狀。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質分解霉,機體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5],病魚開始焦躁不安,與其他固體物發生摩擦,以后魚體負擔過重,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瘦弱繼發其他疾病感染而死。在云南光唇魚魚卵孵化過程中,此病也常發生,內菌絲侵入卵膜內,卵膜外從生大量外菌絲,呈放射狀,被感染的魚卵卵黃由黃變白,繼而死去。被水霉感染的魚卵常出現大批量的死亡,在繁殖過程中尤其需要嚴加預防此病。
防治方法:在云南光唇魚育苗階段,為防止魚卵滋生水霉,造成批量死亡,從多細胞期開始每天采用預防水霉的藥物靜水浸泡魚卵20~30 min直至出膜前期。幼魚階段用0.04%食鹽和0.02%小蘇打混合液進行潑灑;成魚感染此病,用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用量為0.15 g/m3,連用3 d,同時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進行投喂。
1.7 小瓜蟲病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蟲體大量寄生時,魚體表、鰭條或鰓部布滿白色小點。當病情嚴重時,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爛、脫落,甚至蛀鰭、瞎眼。病魚體色發黑,消瘦,游動異常,魚體常與固體物摩擦,最后呼吸困難而死。
防治方法:在幾年的養殖周期中,云南光唇魚感染此病較少,幼苗階段尚未發現有感染此病。魚長至10 cm以上后,在成魚中偶爾發現有個別魚感染此病。目前尚無較理想的藥物,主要以預防為主,方法為加強飼料管理,保持良好環境,增強魚體抵抗力;同時,清除池底過多淤泥,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定期進行消毒。
1.8 孢子蟲病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孢子蟲屬種類。病魚癥狀隨寄生部位和不同種孢子蟲而不同[6]。通常寄生在云南光唇魚體表和鰓絲上,嚴重感染時可引起魚體發黑、消瘦、表皮發炎、死亡。顯微鏡下鏡檢,可見大量的孢子。此病常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可引起云南光唇魚大批量死亡。
防治方法:由于孢子蟲的特性,目前為止養殖中還未找到比較理想的治療藥物,但在養殖中發現,采用98%鹽酸氯苯胍原粉,按2‰的魚體重拌飼料投喂,同時潑灑晶體敵百蟲可以有效緩解魚的癥狀,減少死亡。
1.9 三代蟲
病原及癥狀:病原為三代蟲屬(Gyrodactyliasis)的種類。三代蟲寄生在魚的鰓部和體表皮膚,寄生數量多時,魚體瘦弱,呼吸困難,食欲減退,體表黏液增多,在池塘內旋轉或者側游,嚴重者鰓瓣邊緣呈灰白色,鰓絲上呈斑點狀淤血。
防治方法:在幾年養殖中,僅有少量的云南光唇魚成魚感染過三代蟲,治療方法為采用甲苯咪唑進行浸泡,以使蟲體脫落或者死亡,用量為1.25 mg/L,浸泡24~36 h;也可采用晶體敵百蟲、面堿合劑(1.0∶0.6)全池潑灑。
2 云南光唇魚健康養殖要點
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是提高水產動物增養殖產量及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水產動物生活在水中,其活動不易被察覺,一旦生病,及時和正確地診斷較為困難,治療也較麻煩。實踐證明只有全面預防、積極治療,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法,才能達到減少或者避免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滅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又要十分重視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機體抗病力。為此,通過多年的馴養殖總結了幾條云南光唇魚健康養殖的要點。
2.1 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2.1.1 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或排干池水后曝曬池底。淤泥不僅是病原體的滋生和貯存場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時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在缺氧情況下,產生大量還原物質(如有機酸、氨、硫化氫、亞硝酸鹽等),使pH值下降,氨、亞硝酸鹽和硫化氫對水產動物都有毒性。
2.1.2 調節水體pH。定期遍灑生石灰(pH偏低時)或者碳酸氫鈉(pH偏高時),前者還有提高淤泥肥效、改善水質的作用。
2.1.3 定期加注清水及換水,保持水質“肥、活、嫩、爽”及高溶氧,有條件者,流水養殖效果更佳。
2.1.4 定期潑灑水質改良劑或者底質改良劑,改善水質和底質,同時潑灑光合細菌,改善水體微生物環境。
2.1.5 在養殖池塘的進水口可種植金魚藻,面積為不超過養殖池塘的1/4,在凈化水質的同時,又可增加池塘溶氧,還可以起到為養殖魚提供遮擋的作用。
2.2 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
根據多年的云南光唇魚養殖經驗,在流水水泥池養殖中云南光唇魚的理想放養密度為魚苗80~120尾/m2,魚種培育密度為50~70尾/m2,成魚養殖密度為3~4尾/m2。
2.3 切斷病原來源
2.3.1 徹底清塘。在苗種下塘前,應先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清塘。生石灰采取干法或者濕法進行清塘;采用漂白粉清塘的用量為1~3 kg/100m3。
2.3.2 機體消毒。實踐證明,即使健壯的苗種、親本,也難免有一些病原體和寄生蟲。因此,從預防為主出發,在分塘換池及放養前應針對病原體的種類,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機體消毒處理。
2.3.3 工具消毒。養殖所用的各種工具,往往成為傳播疾病的媒介。因此,各池應當配備專用工具,避免將發病池的病原帶入其他池塘。工具應定期進行消毒,常用藥物為硫酸銅、漂白粉等。
2.3.4 食臺消毒。食臺內常有剩余的食物殘渣,腐敗后為病原體繁殖提供條件。因此,在投喂中除了注意定量投喂,每天還應撈出剩余的殘餌料,及時清洗食臺并定期對食臺進行消毒。
2.3.5 及時撈出死魚。由于養殖中各種不確定因素,養殖魚死亡在所難免,每天巡塘時,如若發現死魚應當及時撈出,并集中深埋處理,防止疫病擴散。
2.4 正確診斷,合理用藥
病害防控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在生產養殖中應堅持每天巡塘,密切關注光唇魚的攝食及活動情況,并做好相應記錄。發現異常后,應及時進行診斷,并結合顯微鏡等儀器設備進一步確診病情。對于不能確定的病情,應及時和相關技術人員聯系,以便得到幫助。在病情得到確診的情況下,應當及時有針對性地用藥。藥物應交叉使用,避免魚體產生抗藥性給后續治療帶來不便,用藥后注意休藥期。
3 參考文獻
[1] 褚新洛,陳銀瑞.云南魚類志: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2] 華澤祥,石永倫,陳俊.云南光唇魚仔魚暫養魚苗種培育試驗[J].云南農業,2014(6):35-36.
[3] 華澤祥,陳俊,石永倫,等.云南光唇魚的人工繁殖和胚胎發育的觀察[J].水產科技情報,2017,44(2):69-72.
[4] 黃琪琰.水產動物疾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5] 李健華,楊先樂,陸承平,等.新編漁藥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6] 楊先樂.水產養殖用藥處方大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