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飛++盧景忠++孟祥盟
摘要 通過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的分析研究,探索提高農民收入的途徑。分析總結出農民可操作的增收方法,提出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農閑外出打工等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 農民增收;農業生產;生產成本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267-01
近幾年,黨中央非常重視農民增收問題,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地方政府把扶貧工作列為頭等大事來抓,但還是有很多農民生活水平在貧困線以下。由于近2年國內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下滑,造成廣大農民增產不增收,純收入大幅減少,個別地方出現了農業生產虧損現象,嚴重打擊了農民種田積極性[1-2]。本文主要對新形勢下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對提高農民收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 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
所謂種植業結構調整,就是要根據農產品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種植計劃。例如,東北地區是我國玉米主產區,前些年國內玉米市場價格高時,農民種植玉米的收入很高,那時不用研究種植業結構調整,也不需要調整。但近2年國內玉米商品糧的市場價格連續下滑,國儲糧庫內糧滿為患。玉米出現售糧難的現象,即使能售出也只能是低價售出,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已迫在眉睫。如何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以及調整之后種植什么成為了不懂市場分析的普通農民頭痛的問題。
既然玉米市場供過于求,玉米種植面積應該相應減少,多余的土地種植其他作物,可選擇種植的作物有2個:一是大豆,二是高粱(指東北地區)。大豆國內需求量大,最適合種植大豆的地區也在東北,國外也有大豆,但是否是轉基因大豆真假難辯。因此,國家以及大企業在進口大豆時也十分慎重,少量進口大豆對國內大豆生產和大豆商品糧市場沖擊小,大豆市場價格相對比較平穩,種植風險較小。高粱是白酒生產的主要原料,年需求量大而且穩定,市場收購價格較高[3]。高粱適合在北方地區種植,且高粱種植面積很小,因而種植風險也較小。當然也可適當種植一些小雜糧。總之篩選銷路好、市場價格波動小的作物種植,避免跟風種植。
2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農業生產的效益是農業總產出減去前期各種投入品的成本后的凈值。如何增加農業生產的效益并使效益最大化是每個農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通常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增加產量。農作物的產量受很多因素制約,比如氣候、種子、肥料、土壤條件、田間管理、種植技術等,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不可否認增加投入可以增加產量,比如增加肥料的投入量,但增加投入的成本應該小于產量增加的收入,反之就是增產不增收。二是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選擇米質好的優良品種,配以科學合理的施肥和田間管理,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農產品收購都是按質論價,質量好可以提高收入。三是減少資金投入。比如,適當減少化肥投入,增加農家肥的投入。減少化學藥劑除草,增加人工除草;減少雇工的投入,增加自身勞動力的投入等,有條件的還可以適當采用免耕播種,節約整地環節的投入。可以培肥地力和減少農藥化肥對環境的污染。另外,還可以減少收獲環節的投入,在東北有很多較小的地塊不適合使用機械收獲,可以改為人工收獲,減少機械收獲投入的同時還可以降低機械收獲的損失。這種增加人工投入,減少不必要的機械投入并不意味著農業生產的倒退,相反可促進農業機械研發和生產企業的科技進步[4]。
3 大力發展多種經營
發展多種經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目前除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外,大多數農民還是小規模的家庭式農業生產。這種家庭式的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小而全。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這就要根據自然條件和自身的優勢發展適當規模的副業,集少成多,千方百計地增加收入。近些年很多新一代農民沒有繼承老一輩農民勤勞樸實的優良作風,只想著快速致富。這種不勞而獲的想法應予以制止,提倡勤勞致富。
4 鼓勵農閑外出務工
利用農閑外出務工是非常好的一種增加收入的方法,現今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種潮流,特別是南方的農民,人均占有耕地少,身體條件允許的整年到大城市務工,這些農民已經把外出務工當成了主業。北方的農民多數是農閑時外出務工,農忙時在家務農。外出打工既增加了收入又增長了見識,還可以在外面學到很多新知識和技能,增加致富的本領。因此,農閑時外出務工不失為一種好的增收辦法。無論外出務工還是在家務農都要根據實際出發,分清主次,才能使農民收入最大化。
5 參考文獻
[1] 馬曉河.中國農業收益與生產成本變動的結構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5):4-11.
[2] 李鳳梅.農民增收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5):15707-15709.
[3] 孫良清.深化結構調整 拓寬農民增收途徑[J].農村·農業·農民,2000(9):32.
[4] 張中元,馬遠青,岳建林.淺析當前影響我國單個農戶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因素[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0,11(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