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瑛++鄔奇峰++齊琳++王明湖++姚鍇祺++劉桂良++董愛平
摘要 農業產業標準化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個重要手段,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工作是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對寧波市奉化綠色食品原料(雷筍)標準化生產基地進行剖析和總結,對寧波市農業產業標準化建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農業標準化;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雷筍;浙江寧波;奉化區
中圖分類號 S6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268-02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efficiency,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food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bas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work.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green food raw material base in Ningbo City,it had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Ningbo C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green food raw material base;thunderbird;Ningbo Zhejiang;Fenghua District
農業產業標準化是一個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協調各方面的利益,對農業的經濟、科學技術、經營活動進行統一的標準化管理的過程,其需要在前期根據發展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實施標準,以便日后的順利推行,使農業生產活動更加具有目標性[1]。
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是指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有關技術條件要求,按綠色食品技術標準、生產操作規程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實施生產和管理,并具有一定的規模的種植區域或養殖場所[2]。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承擔著為綠色食品企業提供優質原料的任務,是綠色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工作是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內容。
截至目前,寧波市共有綠色食品153個,監測面積8 413.33 hm2,產量14.50萬t;其中奉化綠色食品原料(雷筍)標準化生產基地2 666.67 hm2。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建設和保持,對寧波市雷筍的標準化生產和管理、雷筍產業的經營帶動、產業鏈的衍生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從圖1可知,近幾年來,寧波市林業產品的產值在穩步增長,林業產品占農林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在2011—2014年間有回落后急速增長的過程[3]。從圖2可知,寧波市農林漁業總產值又以余姚市和奉化區居前[4],奉化區森林覆蓋率66%,是雷筍發展的優勢區域。雷筍學名雷竹筍,又名雷公筍、早園筍、雷筍,是春筍市場上最早上市的筍種。原產地主要在浙江省的臨安、余杭、德清、奉化一帶,寧波奉化區是主要產地之一。雷筍含有粗蛋白、脂肪、可溶性糖類、纖維素等。所含的纖維素能有效地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和健康,可以預防腸癌。雷筍含有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脂肪含量僅為0.52%,是一種健康美味的農產品。雷筍產量在37.5~52.5 t/hm2之間,以鮮筍、筍罐頭和筍干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雷竹具有產量高、成林快、出筍早、筍味鮮、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等特點。
1 綠色食品原料基地概況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
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是指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按照綠色食品技術標準、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等要求實施生產與管理,建立健全并有效運行基地管理體系,具有一定規模,并經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批準的種植區域或養殖場所。
綠色食品雷筍是指產地環境達到綠色食品要求,生產過程中農藥和肥料使用以及農藥殘留、重金屬、硝酸鹽、有害病原微生物等各項指標符合國家規定,并經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食品雷筍或審核批準的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內產出的雷筍。
綠色食品雷筍生產需達到的標準:環境要滿足《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技術條件》(NY/T 391—2013)、產品要滿足《綠色食品 筍及筍制品》(NY/T 1048—2012)、包裝材料和包裝標簽標識要滿足《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NY/T 658—2002)、《綠色食品 貯藏運輸準則》(NY/T 1056—2006)、投入品要滿足《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13)。
2 奉化區及其原料基地概況
寧波市奉化區,地處東海之濱,全市陸地面積1 253 km2,海域面積96 km2,地貌構成為“六山一水三分田”,森林覆蓋率66%。是發展雷筍的優勢區域,現在已初具規模。
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3 ℃,年平均降雨量1 500 mm,年日照時數1 836 h,全年無霜期232 d。
奉化綠色食品原料(雷筍)標準化生產基地位于溪口鎮行政區域內,基地地形為丘陵坡地,海拔250 m以下,出現西高東低的走勢?;厮谏指采w率74.3%。土壤主要為砂質壤土,肥力較高。區域內無工業企業和其他污染源,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基地面積為2 666.67 hm2,農戶數量為2 074戶,2010年被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溪口鎮班溪、徐江岸、巖頭等村,雷筍的銷售以鮮售和加工相結合,以鮮售為主,主要銷往上海、蘇州、寧波等地,占銷售總量的65%,同時還進入了華聯、歐尚、易初蓮花等國內大型超市。2016年雷筍總產量為4.5萬t,產值達3.9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5.4%,占溪口鎮農業總產值的45%。雷筍已經成為溪口鎮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之一。
3 奉化區原料基地創建和保持措施
3.1 標準化管理模式
在奉化區農林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分管副局長任辦公室主任,鎮農業副鎮長為基地建設負責人,村委會為單元負責人,層層落實崗位責任制度,市、鎮、村簽訂責任書。整合鎮農業特色辦、科協、成人學校、惠農服務站、竹筍專業合作社、農資公司服務資源。保留生產中使用的各種物料原始憑證票據和記錄文件,加強標準化檔案記錄,各類記錄至少保存5年,實現優良品種、生產操作技術、農業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田間管理、產品收購的綠色食品“五統一”。
3.2 標準化生產技術
集中連片、合理規劃、規模發展,依托“星火計劃”“金橋工程”“全國農技推廣實驗縣”項目,總結出適地嫩竹移栽、科學施肥、礱糠覆蓋增溫3項雷筍生產新技術,制定《溪口雷筍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高產高效組織農民生產。以基地中的奉化市銀龍竹筍專業合作社為例,利用陳礱糠技術的竹園,可節約成本4.5萬~7.5萬元/hm2。2015—2017年期間,礱糠雷筍533.33 hm2和大地雷筍2 333.33 hm2的凈產值均有提升,但礱糠雷筍價格遠高于大地雷筍,由于高檔市場價格飽和,礱糠雷筍產值增長速度低于大地雷筍(表1、2)。
3.3 政策引導
政府補貼20%資金用于購買復合肥,對基地創建成績突出、成效明顯的村、鎮給予項目投入資金20%的補助等。設立了鎮農民培訓中心、農產品質量檢測室和測土配方實驗室,配備相關儀器設備并打造了130 m3的農產品保鮮庫。建設竹園的機耕路3.7 km,治理山塘水庫3座。
3.4 宣傳引導
在基地旁沿公路設立奉化綠色食品原料(雷筍)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型標識牌10塊,標明允許使用、禁用或限用的農藥名稱,規范農事行為。通過電視媒體風景區電視臺、《溪口時訊》“科技橋”欄目播出;送科技下鄉發放宣傳手冊、現場技術指導和接受筍農咨詢等形式,推廣標準化管理和生產技術;把農技專家請到田間地頭,傳授生產技術及綠色食品相關管理知識,采用“首席專家—責任農技員—科技示范戶”三級服務方式。
3.5 證后監管
加強執法力度,聯合縣級的工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基地內生產投入品市場進行監督檢查和抽查,自覺接受農業部門、工商貿易部門對產品的巡查。
3.6 產銷結合
“貨不愁賣,好不愁價”,雷筍年前三連漲,年后三連跌,春節期間上市的雷筍,售價達到40元/kg左右。先進的生產技術,特別是礱糠覆蓋后提前出筍,抓住了市場動向,大大增強了雷筍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并推出油燜筍、清潔筍、霉干菜、羊尾筍等加工產品,提高了商品經濟附加值。
3.7 農業綜合體
全鎮有農家山莊9家、農家客棧24家,推出配套“雷竹百里長廊”“百筍宴”等活動,并建造了竹園牌樓、休閑亭等。
4 結語
借鑒奉化綠色食品原料(雷筍)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經驗和做法,農業標準化產業發展,要做到建立標準化的管理和生產模式;實現集約化區域化生產和銷售;加強宣傳和培訓,包括加強對管理者的安全生產觀念的更新以及對生產技術人員的技術更新,建立一支懂技術、知管理的農業專業化隊伍;對農業投入品實行連鎖配送和服務,投入品安全規范使用,減少環境污染;產銷結合,從田頭到商戶的統一配送;企業和社員形成合力,成為利益共同體,使生產更加穩定可靠。
建立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產前政策引導、宣傳導向;產中標準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技術;產后監管、產銷結合、農業綜合體,其可以帶動輻射周邊更多的農戶進行高效的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業產業高效安全生產,促進就業,使農業標準化步入正軌,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
5 參考文獻
[1] 施磷.農業產業標準化發展的策略研究.[J].吉林農業,2012(4):20.
[2] 張勤,閆曉明,任旭東,等.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3):33-36.
[3] 寧波市統計局.寧波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 陸銀輝.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以余姚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實證考察為基礎[J].三江論壇,2011(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