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雯
摘 要 小微企業由于經營規模較小,雇傭人數與資金有限,大多采用直線管理模式,企業主集多功能于一身,對激勵政策認知有限,同時也因資金有限難以采取激勵手段,在員工管理方面,無法與中大型企業相比,而員工本身也存在流動性強、心態不穩等問題。因此,提升企業主的管理水平,在物質、精神上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實現差異化管理,制定標準的考核指標,是有效激勵員工,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 小微企業 員工激勵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小微型企業越來越多。小微企業是指除了大中型企業之外的各類小型和微型企業。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分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文件劃分,小微型企業劃分的標準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資產總額,工業企業不超過3000萬元,其他企業不超過1000萬元;第二,從業人數,工業企業不超過100人,其他企業不超過80人;第三,稅收指標,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僅僅據2013年數據統計,我國現在有1500多萬家企業,在這1500多萬家企業當中,有1100多萬家是小型和微型企業。這些企業帶動了就業,也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增長。小微型企業生產和交易的規模數量較小,用人成本有限,員工數量不多,所以企業職能部門的劃分比較粗糙,對員工的管理也有失科學,而團隊的穩定性、人才的去留是影響企業發展,使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地激勵員工,為企業留住人才,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是當下企業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小微型企業員工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主本身缺乏對激勵機制的認知
小微企業中,很多領導人缺乏專業素養,對激勵機制的認識不夠充分,激勵措施有很多都是一時興起的想法,缺乏科學的依據。參考“匯付-西財中國小微企業指數”的調查報告(見圖1):
圖中顯示,60%的小微企業主學歷水平較低,文化水平為初中及以下。而其中不到20%的大專文憑以上的企業主,也并非都學過管理。企業主自身文化認知受限,會影響員工激勵政策的發展。激勵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行為標準以及預知配套的激勵政策,滿足員工的生理、心理愿望,興趣、情感的需要,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此開發員工的潛力。員工激勵機制是通過一套理性的制度來反映員工和企業的相互作用。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就會對組織系統本身產生內在的作用,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進一步影響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在一個企業中,如果員工沒有收到合理的激勵,會覺得自己的價值無法得到體現,自己的勞動沒有獲得肯定和尊重,會對工作及企業組織產生消極抵抗的情緒,影響企業的發展和進步。相反,若員工收到了合理的激勵,則會促進企業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加強小微企業主對激勵機制的認知迫在眉睫。
(二)激勵資金有限
小微企業投入規模小,資金有限,在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下,基本處于弱勢地位,無法與大中型企業抗衡。同時,小微企業由于本身融資缺失擔保、企業財務行為不規范,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抗風險能力較低等,在申請貸款時,銀行對小微企業的審核非常嚴格,小微企業想要獲得銀行貸款來發展融資,難度較大。若成功得到貸款,則又存在獲得貸款的費用高,抵押有效期短的問題。小微企業作為弱勢群體,特別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微企業,在成長期間是需要財政資金等方面的扶持的。但就目前而言,國家并未出臺政策給予有效的支持。因此,作為企業主,會把每一筆資金用在刀刃上,讓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減輕資金壓力。資金都被用去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用于激勵員工的資金有限。想要開展相應的激勵活動,也會因為資金的短缺而變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對員工的需求了解得不夠
員工作為單獨存在的個體,其需求存在差異,同一種激勵政策,并不能有效激勵到所有員工。在企業組織中,激勵的對象是若干相互獨立的員工個體。個體之間的需要結構、個性特征、能力素質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例如,有的員工對交往、歸屬等情感需要十分強烈,有的則高度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有的員工希望從事高難度、高創造性的工作,有的則寧愿做常規性、程序化的工作;有的員工要求隨時得到工作成果的反饋,有的則滿足于工作過程的趣味性。此外,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員工的需要內容、認識水平和思想觀念也會相應改變,上述狀況使得激勵過程變得更加復雜。
二、小微企業員工激勵的手段
(一)提高企業主自身認知水平,建立健全考核體系
卓越的企業主是企業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優秀的企業主對企業的影響,當如王石之于萬科、松下幸之助之于松下、本田宗一郎之于本田、李嘉誠之于長江實業……杰出的企業主,才能帶領企業走向成功,而平庸無能,則會斷送企業的發展前途。企業主應當給自己充電,運用好法定權、獎勵權、強制權、統御權和專長權,以及領導影響力,從內在和外在影響員工的行動,努力工作實現企業目標。而建立健全考核體系,則是重中之重,是企業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小微企業的績效考核普遍不嚴格、考核體系也不完善。中國海洋大學的孟祥東在2014年對桐柏縣50家小型民營企業的績效考核制度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有32家企業沒有完整的員工績效考核機制,占總數的64%。[1]要突出對主要績效的考核,塑造“激情企業”,首先應該確定合理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通過績效考核突出員工為企業作出的貢獻。針對企業的關鍵崗位,在進行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設計時,要突出業績指標的考核。另外,在設置考核指標標準時,既要考慮公平性,又要盡可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不斷激發員工的潛能,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2]只有健全的考核體系,才不會讓考核流于形式,才可以準確地反映員工的工作內容,給認真工作的員工一個肯定,也給想濫竽充數的員工當頭一棒,使員工都能認真對待工作,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發展。endprint
(二)對不同的員工進行區別性激勵
由于員工本身存在差異性,不同的員工,想要的激勵不盡相同。
對于普通員工,可以參加非核心層決定策略,讓員工有當家做主的感覺;在員工生日時給予問候,集體為過生日的員工慶生;定期安排員工體檢;重視對員工的培訓,為員工創造學習機會,促進員工的發展;給員工一個看得見的希望,使員工明白其前途取決于個人的表現,任務的完成與經濟利益掛鉤;重視內在激勵,使員工工作內容豐富化,為員工創造參與企業管理的機會。普通員工一般來說,年齡在20~30歲的員工自主意識很強,工作事業都不穩定,跳槽率很高,給員工一個明確的職業期望,是留住員工的重要手段。
對于管理層員工,可以制定利潤分享計劃:在企業的稅前利潤中提取一小部分放在一個基金中,依據每位管理層員工的基本薪資進行分配。利潤分享計劃通常一年實施一次。在物質獎勵的同時,給管理層員工一個平臺,適當放權,激發管理層員工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鼓勵管理層員工發揮主觀能動性,給予信任和支持,使其能盡情展現自我,認識到企業對自己的重視和信任。
另外,中層員工經過幾年拼搏,在事業上會取得一些成績,也通常會因為家庭等因素相對穩定下來,所以可以提供崗位培訓、工作輪換,對其進行進一步培養,運用幫助員工實現心愿等方式,使員工意識到自己在企業中有中流砥柱的作用。對上積極獻策,完成自己的既定任務;對下則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做好上傳下達的工作。
(三)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企業主在施行激勵政策時,要全面地了解員工的需求。一方面,要運用工資、獎金、福利、工作條件改善等物質激勵的手段,通過滿足物質需要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還應重視精神激勵,全面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使員工認同企業管理。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類有五種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五種需要按照先后次序排列成如下層次(見圖2):
企業主應參考需要層次理論,對員工的多種需求加以判斷和歸類,判斷員工處于哪個階段,有哪些需求,針對未滿足的或正在追求的需求提供誘因,采取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并且各有側重的激勵手段進行激勵,對低層次需求員工側重物質激勵,對高層次員工側重精神激勵。同時也當注意,當一種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員工會轉向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企業主也應該適時了解情況,了解員工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及時為已經更換的需求提供合適的誘因。
(作者單位為南京大學)
參考文獻
[1] 孟祥東.桐柏縣中小民營企業員工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2] 韓順,郭赟.淺析民營企業員工激勵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大觀,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