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微


實體零售業的日子近幾年一直不好過。關店潮不僅發生在中國,美國、英國也難以幸免。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馬莎全線關店,將整體撤離上海,瑪莎上海南京西路店、淮海中路店、環球港店4月1日起正式關閉。美國零售巨頭希爾斯( Sears)和梅西(Macys)今年1月宣布,將在美國全境范圍內關閉諸多門店。有人將實體零售業的沒落歸因于電商的崛起,現實是,線下百貨頻頻關店,線上大佬也面臨增速放緩壓力。未來的“新消費”到底在哪兒?
關店潮還在繼續
梅西百貨宣布,將關閉68家門店,預計將影響6200個工作崗位。2016年11月和12月,其銷售額同比下滑了2.1%。
希爾斯百貨也稱,將關閉150家門店(108家Kmart+42家百貨店),但它沒有透露將裁撤多少工作崗位,僅表示受到影響的主要是那些臨時工(part-time employees)。
除了梅西和希爾斯,美國實體零售業其實都不好過,比如Aeropostale在去年5月申請破產,American Eagle、Chicos、Finish Line、Mens Wearhouse以及The Childrens Place等企業也處在持續關店的過程當中。
據Business Insider去年12月報道,百貨店關門潮即將席卷美國。但是關店早幾年已經開始,比如希爾斯百貨在2015年關掉了78家門店,2016年又關掉超過200家。加上2017年的關店計劃,其門店總數將下降至1500家,而在2011年這一數字曾高達3500家。
美國是人均零售物業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均擁有2.18平方米購物面積,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分別為1.52和1.03平方米。過多的供應,被認為是美國實體零售業關店潮的重要原因。
導致美國零售業關店潮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網絡購物的逐漸興起。中國有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等等,美國則是亞馬遜。
亞馬遜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年底購物季,亞馬遜在全球范圍內遞送超過10億件商品,創造了公司史上最佳的購物季表現。2016年,亞馬遜為第三方賣家運輸的商品總數同比增長超過一倍,達到20億件。使用FBA服務的全球活躍賣家數量增長70%以上。而在美國之外,FBA配送的商品數量增長了80%以上。
網絡購物在美國居民購物支出中的占比逐年上升,百貨公司購物占比則逐年下降。截至2017年1月3日,亞馬遜市值高達3581億美元,超過了美國主要上市實體零售店約2978億美元的總市值。
和亞馬遜的狂飆突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希爾斯百貨市值從278億美元狂跌至11億美元,跌幅高達96%。美國大型連鎖百貨公司杰西潘尼的市值也從181億美元跌至26億美元,跌幅高達86%。
相比美國的同行們,中國的百貨公司要“幸運”許多,比如王府井過去2年市值“只”縮水了44%,南寧百貨跌掉40%、廣百股份跌幅不到50%。
線上線下融合催熱“新零售”
在與蘇寧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成為后者的第二大股東不久,阿里巴巴又出資21.5億元收購連鎖超市三江購物32%的股份。緊接著,阿里牽手上海大型零售企業百聯集團,雙方決定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全業態融合等6大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仿佛與阿里踏入線下的腳步相合拍,京東除了強勢布局“京東到家”這一實體門店招牌,還拿出43億元的真金白銀入股永輝超市,并且與沃爾瑪建立深度戰略合作關系。
另外,小米準備在今年開兩三百家線下“小米之家”零售店;當當網也宣布,未來3年要開1000家線下書店。
就在網上零售企業紛紛向線下聚集的同時,國內最大的連鎖家電銷售商國美,提出要構造集互聯網、物聯網于一體的新零售生態體,同時在實體門店推出了“烘焙課堂”、“智創空間”、“未來我家”等眾多的消費體驗場景;去年線上業務大增60.14%的蘇寧,也宣布今年再建1100家體驗店;萬達則在前不久與中國銀聯啟動合作戰略,聯手打造消費場景“實體云服務”。
線下與線上企業各自將腳伸入對方領地,前者的行為乃是受互聯網零售的強勢逼仄與擠壓。資料顯示,去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的增速跌落至-0.1%,創下30多年來最差業績紀錄。與此同時,網絡零售突破5萬億,同比增長12.6%。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網上零售還可能增長,但增速卻出現了連續三年的大幅下滑,而且年度下滑幅度呈不斷增大趨勢。這說明,純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空間越來越窄。相對于實體店鋪,線上企業缺乏體驗元素,而據AC 尼爾森的統計結果,我國消費者行為已出現明顯升級傾向,即需求個性化,購買社交化、口碑化、娛樂化,并呈現出多品牌化、多渠道化和碎片化的趨勢,傳統電商所仰仗的多品與低價兩大優勢均日漸式微,純電商的黃金時代已然成為過去。
現在看來,無論是單一的線上電商,還是單一的線下實體,都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而且雙方交手與激戰多年,雖有所勝負,但卻未能阻止彼此走下坡路的趨勢。權衡之下,打破自我封閉與各自為營的狀態,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地帶,互相取長補短,不失為一個雙贏的優化選擇。
也正是在這種自愿性的雙向選擇中,“新零售”橫空出世。
技術革命支撐“新零售”
通過創造線上、線下的消費場景,讓購買者不僅獲得產品使用的知識,還能充分體驗到獲取產品的快樂。這樣,雖然看上去是一個虛擬購物場所,但呈現給消費者的卻是一片娛樂天地;走進一家實體門店,購買者就如同走進一個情趣橫生的生活迷宮。購物場景化,場景娛樂化,產品賣場+消費體驗將成未來零售的主打。
寒武創投創始人韓冰認為,僅僅是賣一個東西給別人,這種消費方式越來越不吸引人。很多國外的新型零售店,有大量的體驗、娛樂,看上去不像賣東西,像是游樂場或集市。人們在里面花去大量時間,最后可能會買一些商品,但這個過程中更主要的是享受場所內提供的服務。endprint
購物場所和購物方式,已經由原來單純的買賣交易行為,演變為多功能的娛樂方式。人們希望從工作狀態切換到購物模式之后,心境也截然不同。新零售能為消費者提供“逃離感”,致使消費者滋生“另外的情緒”,消費者也更愿意為自己的體驗、為“情感”的滿足感而買單。
位于奧地利、意大利、斯洛文尼亞三國交界處的ARTIO商場,靠近阿爾卑斯山,商場內有德芳河流過。這家商場3000平方米中央廣場上,有一幅170平方米的鳥瞰圖,那是以1:6000的比例展示出來的三國交界處的地形圖。除了獨一無二的旅行購物體驗,在ATRIO內進餐也能感受到設計者的用心??罩胁蛷d的設計,使顧客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俯瞰異國美景。
新型零售方式對于企業而言,是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與推送,或通過對消費者行為的數據化分析,捕捉與鎖定主流消費趨勢,進而發現全新的規?;袌觯瑢崿F精準營銷,也就是所謂的泛在制造與柔性制造,零庫存將成為生產企業的常態。
未來零售的一種趨勢是,將更多的分級批發與經銷商擠出市場,從傳統的C2P2B2M(消費者-銷售渠道-企業-工廠)渠道,逐步過渡到C2B2M(消費者-企業-工廠)渠道;另一種趨勢是,徹底粉碎傳統的銷售渠道,直接過渡到C2M(消費者-工廠)渠道。不管是哪種渠道的再造,均意味著市場信息穿流過程的縮短,提升生產企業的響應能力;與此同時,制造商將由關注經銷商轉為關注消費者,同時擺脫經銷商分流利潤的無奈處境,將更多的紅利讓渡給消費者。
除了供給端對消費端能夠做出快速響應外,貨物將在更順暢與更快速的通道中進行傳送。在實體門店購物,可以直接在智能終端輸入商品代碼,而后計算總價,終端立即支付,這樣,無需收銀臺排隊等候,商品將會由物流系統送貨上門。在電商平臺購物,再也不會有貨物延遲送達的痛點,“一小時達”、“半日遞”將成為常態?;诖蛲ā白詈笠还铩钡睦砟?,社區便利店將會遍地開花,外加附近的商業超市,未來在線上下單的商品,將不再取之于其他省份的倉儲跨省送達,而是由距離最近的便利店、超市或商場送達。
因此,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等組成的“零售技術”(Retail Tech),在新零售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新零售革命實質就是新零售技術的革命。大數據負責采集與分析消費者行為信息,為企業反向定制與零售商的精準營銷提供基礎性支持;云計算打破各個網點之間的數據孤島,為制造端與供應鏈輸出廉價的方案設計與解決能力;物聯網形成線下網點與線上網點的快速聯動,促成生產、銷售、及物流端的無縫對接;3D、VR以及AR(增強現實)多維度創造消費場景,加快購買決策的形成;人工智能將實現對生產、供應與配送環節簡單勞動的替代,高盛的預測是,到2025年,AI將為零售業每年節省540億美元成本開支,同期帶來410億美元的新收入。
購物觀念的變化推進消費新趨勢
由于各種體驗技術(如VR),以及零售形態本身的進化、精簡、定價價值化等,再加上各種社區零售店、便利店的誕生和物流技術的發展,不管是線上購買還是線下購買,消費者都可以更加方便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企業將會把大量精力用于提升商品和服務的品質,以吸引、留住消費者。
購物觀念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從重視價格到重視品質保障下的性價比。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對全世界人民而言,價格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區別只不過是第一因素看價格,還是第一因素要保證品位和品牌。在消費升級時代,決策順序變成了先品位、品牌,再考慮價格。
其次,從關注產品功能到關注消費體驗。科技進步使人類的制造能力大大提高,有很多選擇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各種功能性需求,因而“感受”和“體驗”就越來越重要,包括放心、便利、調性、特色、爽等。
再次,從“隨大流”到追求個性化。大品牌越來越不好賣了,快時尚品牌迅速崛起,產品更新速度遠遠超過大部分服裝商,走的是個性路線。
企業如何在新型消費趨勢中占得先機?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姜躍平認為,第一,快速響應多變的用戶需求,實現柔性供應鏈和穩定高品質的出貨。智能手機的普及和4G網絡的滲透,使得上網覆蓋率和網速大大提升,全民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消費者需求的快節奏變化非常值得注意。零售商必須像Zara那樣快速推出品質穩定的產品,及時滿足消費者新需求。
第二,掌握價值鏈的核心話語權,以把握消費者需求、保證品控能力、提升運營效率。比如易果生鮮,本來只是做水果的電商,現在實際上已經是全鏈路生鮮運營商。企業可以不擁有鏈路中的每一個環節,但是必須能夠影響和控制鏈路中的每一個環節。
第三,消費體驗必須是有溫度的。回到零售來說,消費者最好的體驗是個性化的,有人文關懷的,能產生情感聯結的。顧客進到店里,店員手中的終端已提醒了顧客的身份和消費畫像,最好能這樣問候顧客:“x小姐,您有一段時間沒來啦,我們新進了兩款非常不錯的西班牙紅酒,拿給您看看?”這就是有溫度的體驗。而“歡迎光臨、謝謝光臨”這樣的問候,則缺乏溫度。
第四,不斷追求低成本、高效率。未來的中國經濟里,低毛利將會是大多數行業的常態。當薄利成為常態,企業在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成本和效率,需要一點點地“摳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