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平措
摘 要:在藏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會碰到一個同樣的問題,給學生布置作文,學生總是緊皺眉頭,一副絞盡腦汁的樣子似乎寫作已成為學生的負擔,并且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大多沒有新意,甚至有雷同之處。在學生當中也流傳著"作文難,因為沒有話可說,沒有詞句可用,提起作文就心煩"的順溜。可見,作文在學生的心中是處于"討厭"的地位。所以一接觸作文就"談虎變色",要么廖廖幾筆,草草牧場,要么就閉門造車,搬亂造。
關鍵詞:藏語文教學 寫作能力 初中生 學生 作文
中學語文之作文教學,占據著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但就作文教學的現狀和中學生的寫作水平來說,還是不盡如人意。雖然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中考高考的進一步改革引導下,在千千萬萬語文教師嘔心瀝血為之努力、為之奮斗下,我們已經比以往更加重視并加強了對學生作文的指導,學生平時的作文和中考作文中書面表達能力較之十年、二十年前同級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語言技巧和構思能力都有了相應的提高,寫作視野和主題顯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也大大降低,大部分同學認為作文不是特別困難的事,但學生作文能力偏低卻仍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1 在閱讀中提高學生寫作的書卷氣
我們經常說學生的作文太淺顯,缺乏內含,缺乏思想。也經常聽到教師評價某位學生的作文有書卷氣,有文化氣。這和他讀書多與少有著莫大的關系。
我國唐代詩圣杜甫有一句妙語,道出了讀書與寫作關系密切的真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好文章是在閱讀大量書籍、積累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踏踏實實的努力才寫出來的。寫文章就像蓋房子,不準備充足的磚木沙石等建筑材料,怎么能蓋成房子呢?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米"又從何而來?為什么一提起寫作學生就抓耳撓腮、無言可寫、無從下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庫存"無幾,知識不豐,因此難以成文。
閱讀不僅可以為寫作積累大量素材,還可以為寫作提供模本,更重要的是閱讀可以提升寫作所必需的思維能力。蘇軾曾經有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就是說,積聚了一定量的內在知識底蘊,在無聲中自然地外露! 這便是寫作。
當知識能讓人的生命進入更深刻的內層,人的心靈才更顯得豐盈,更神采奕奕,也就有了不同凡響的氣質、風度!這便是大量的閱讀給人心靈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會讓人變得敏銳而有思想。
當然,閱讀和寫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閱讀是積累語言、理解語言的過程。沒有閱讀的積累就沒有寫作的提高,閱讀也是寫作的木之本、水之源。只重視閱讀不去寫作也失去了一定的意義,二者應緊密結合在一起。
2 在細心觀察中積聚神韻
魯迅先生說:"要創作,第一需觀察。"俄國作家契柯夫也把觀察看作是作家的"第二天性"。這雖然是針對作家的創作而言的,但對我們中學生的寫作教學也不無一定的啟示。
學生作文是學生認識世界的水平和內心情感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中學生作文就是練習將日常生活之中所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通過自己的頭腦加工創造,再用最準確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形成一種更具鮮明個性的形象綜合體。
陶行知主張:"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這些至少給了我們兩點啟示:一是讓孩子去接觸大自然,運用課內學到的觀察本領去廣泛地觀察大自然,從而豐富感性知識,豐富自己的語言;二是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把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課堂,從而在社會交際中積累語言、發展思維。
實踐證明,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訪問、搞社會調查,接觸實際,接觸社會,領略祖國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建設,能開拓知識領域,開闊眼界,豐富生活,激發與發展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作動機。同時,還使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高獲得知識、駕馭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和手腦并用的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不斷追求新知、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精神。
3 積極實踐以求充實
擅長寫作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文章是越寫越流暢的,語言是越用越老練的,思路是越來越開闊的,腦子是越用越靈活的。許多作家都有隨手記錄下自己的靈感和所見所聞所思的習慣。讀得多了,看得多了,然后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思想感悟,就會感覺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
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并要把它隨時記錄在生活隨記本上,強調生活中有什么就寫什么,發生什么就記什么,有什么感悟就記下什么,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也不要求立意和主題,突出一個"隨"字。生活隨記可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3.1 記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中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學生習作不竭的源泉。
3.2 記錄學校生活。將學校生活分為學校美景、人物素描、人際交往、校園故事四個板快,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為學生的素材庫增添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3.3 記錄社會生活。社會是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這家庭中的一員,大街、公園、菜場、車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一些事,值得學生去思索和記錄。
3.4 記錄自我生活。生活既包括學生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內容,也包括自我的廣闊世界。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記錄自己豐富的內心及精神世界,無疑是對自我的最好詮釋和剖析。在隨記中,學生暢所欲言,展示最真實的自我。
3.5 作好讀書筆記。好詞佳句、靈光一現、獨到見解、深刻感悟,都可以是小小讀書隨筆的內容。書本是學生現實生活的一個延伸,它可以帶你任意東西,心鶩八極。
生活隨記為學生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活素材。雖然它僅僅是一種發現,體會,思索,偶得,還不能稱之為習作。但它既為學生提供了寫作實踐的機會,又使習作成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學生蘊藏著極大的寫作積極性和創造思維潛力,教師要善于創造條件,提供創造,發展空間,啟動創新思維,準確發表獨特見解,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形成由"愛寫作文"到"寫好作文"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作文效率和質量,全面實現語文創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