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本紅
(安徽省肥西中學,安徽肥西 231200)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模式的研究
鄭本紅
(安徽省肥西中學,安徽肥西 231200)
針對學生的心理和知識背景,結合區域地理知識的特點,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不同班級的教學實驗,檢測不同教學方法的效果,找到多數學生都較為高效的地理學習方法,以此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區域地理;教學模式;學法研究;教學效果
研究新課改指導思想研究教材、教學目標研究教學設計研究教學模式、實施課堂教學教學反思初建教學模式重新實施課堂教學再次評價課堂教學確定教學模式。
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確立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指引著教學設計,只有明確教學目標,使之具體和精確,教學設計方案才能切實有效;教學目標還是教學評價的根本依據,只有提供具體可測量的教學目標,才能檢驗教學效果,做出科學、準確的評價。制定教學目標是以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教材內容為依據,考慮社會的現狀發展對學生的要求以及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所達到的程度。構建的教學目標應全面、具體、適度、具有可操作性。
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教學目標陳述的是學習的學習結果,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領域。依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調整取舍教材內容,做到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交互活動的方式,教學模式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是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需恰當地選擇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教學模式的選擇由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共同決定。區域地理教學模式來自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教學技巧問題,更是反映著教師的教學理論和專業水平。有效教學模式要與區域地理教學過程的規律相匹配、要與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相匹配、要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相匹配、要與現有的教學條件相匹配。有效教學模式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相結合,鼓勵學生提問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從課堂上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取知識,發現事實與原理,從教材內容走向課堂,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地理的特色之一是空間分布位置,雖然運用掛圖或板圖也能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但運用多媒體更可以取舍知識要點。在制作多媒體時用反差較大的色彩制作一些地理事物圖片,或直接用色塊覆蓋原圖中欲強調的部位,采用多次“閃爍”、“回旋”等動態手法吸引學生的視覺焦點,同時采用“平行線條”或“切入”、“飛入”等過渡效果方式展現地名,更能突出重點,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如:在中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分布圖中,用不同的色彩表示各省區,使學生對各省區的輪廓、位置有更清楚的認識;用“飛入”方式展現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名稱,吸引學生的視線;當然,也可以運用Author ware中的交互設置目標區域響應,讓學生動手拖放操作,鍛煉其動手能力。
事物的運動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可能把動態過程再現,對學生來說,要理解這些知識很困難,于是這些知識就自然成為難點,那么要激發其思維,增強其創造能力也就更難了。而運用多媒體采用動畫制作技巧,把動態過程展示在學生面前,就可以輕松地突破難點,為課堂教學創設出能夠激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創造力的情境。
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景觀圖片,其中有:洪澇災害、高樓林立的海濱城市、漁港、海上鉆井平臺、西雙版納人工林、熱帶雨林、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荒漠、秦山核電站、玻璃溫室、三江平原種植業、青藏高原牧業、梯田、我國水稻農耕、潘帕斯草原牧牛、交通道路旁的綠化帶、村落和大中小城市、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垃圾污染等幅景觀。事實上,學生能親身觀察到的地理事物景觀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用語言表述,往往不夠生動、形象,運用掛圖又缺乏聲音、動感,如果運用多媒體展示,更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必定能激發學生的情趣。
通過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的艱辛努力,構建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2)著力培養學生終身發展能力:自學能力;(3)尊重主體,面向全體;(4)教師的責任不在于于教,而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學。
自學展示區域地圖問題情境自主學習 歸納整理合作探究展示點評課堂總結。
[1]陳澄.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
[2]肖成全. 有效教學[M]. 大連:遼寧范大學出版社, 2006.
G4
A
1003-2177(2017)08-0023-02
鄭本紅(1976—),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