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娜
現代社會快速的發展與變革,改變了人們生活環境及審美觀念,使得各行各業都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舞臺空間視覺設計也不例外,其在這次變革中迎來了空前的機遇,特別是近些年新技術的廣泛運用,讓舞臺空間視覺設計更加多元化。
舞臺美術是依附戲劇的衍生品,其中包括了舞臺視覺設計,在初期階段僅僅是對演出劇情進行交代,沒有太多的表現方式,隨著人們對表演形式不斷要求提高,它的形象設計也越來越具體。本文認為舞臺空間設計戲劇表演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衍生產物,是為滿足不同演出形式的需要。
一般來說,傳統的舞臺設計內容是根據表演形式來劃分,如話劇是流動型、立體型的空間;歌劇是展示型舞臺空間;音樂劇是自由化空間等等。當今不斷變革表演形式已融合更多元素在舞臺上,我們已經不能簡單依據劇種來劃分其風格形式,多數是通過時空、視聽以及演員動作三方面來劃分定義。早期歐洲舞臺空間是依附與單一的建筑結構存在,例如三千年前古希臘普依安劇場,舞臺的正面部分是建筑圓柱與橫梁切面組合而成,劇情就在圓形的廣場前展現。后臺上面的三座門被寓意為皇宮、民宿、野外,兩側景色象征成鄉春外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最早西方舞臺設計大多是比較簡陋的,并依附在建筑上,只是對演出場所做一個簡單表達說明。當美術逐漸融合進舞臺設計中現代舞臺空間視覺設計才真正起步,歐洲文藝復興思潮讓舞臺設計體現了美學價值,令大量藝術家投身與舞臺空間設計領域,為舞臺設計帶來翻天覆地變化。建筑設計師改變了以往劇場簡陋面貌,多以框架結構為主的舞臺形態,讓空間更加靈活,把繪畫布景和三維空間結合,令舞臺空間有景深的畫面感。舞臺設計師們從傳統的造型藝術里挖掘自然寫實方式運用在舞臺空間上,希望能夠再現出真實的社會場景,為后來多元化的舞臺空間設計形式奠定了基礎。
戲劇表演藝術在中國同樣有著悠久歷史,劇種分類也有很多,在視覺表現方式上大多就借助中國繪畫和古建筑的藝術風格,講究簡練、傳神特征。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西方現代的舞臺設計傳入中國,并被融入進傳統舞臺設計中,改變了僵化陳舊的表現方式,開啟了中國舞臺空間設計由古典轉向現代大門。
當今已是全球文化時代,文化藝術活動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到每個家庭,這為舞臺藝術提供了寬廣的表現平臺,同時也讓它處在一個變革的大環境下。在新思潮和審美風尚以及新技術影響下,當代的舞臺空間視覺設計不在是藝術家表達自我的場所,而是越來越平民化、生活化,在這種變革之下演變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促進現代舞臺視覺設計表現形式新的發展,讓舞臺視覺形象更具觀賞性。
舞臺空間設計伴隨著人們藝術活動逐漸完成了自身審美取向,有了獨特的審美內涵性,設計師根據不同的劇目審美要求進行表現。在人們知識結構和個人修養不斷提升下,文化消費觀念更多元化,傳統舞臺設計師把現代舞臺空間與平面視覺表現放手融合,拓展了舞臺空間設計范圍。
當今舞臺空間美術追求統一多變的形式,但舞臺空間視覺設計最終都將歸屬于戲劇舞臺這個本體上,所以作為設計師要以舞臺為中心。本文認為當代舞臺視覺設計師是通過劇目向觀眾傳遞信息符號系統,把演員和觀眾聯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戲劇表演,通過向觀眾傳遞視聽感受完成視覺形象的塑造、心理暗示以及舞臺現場互動,得到升華戲劇主題的作用。
舞臺設計是融入了多門類學科的交錯體,隨著時代變革和人們審美意識提升對它有了新要求,從傳統單一舞臺空間變為多元化組合形式,將各門類學科共同植入進舞臺空間設計中,加強了對觀眾心理和情感上的聯系。戲劇創作到演出不能一味的單方面追求舞臺視覺效果,忽視了對觀眾心理層面上的研究,寫實與寫意手法并用把對人審美要求放置于首位。當前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眼界的開闊,對藝術設計有了更為豐富的要求,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速了信息傳遞,優秀劇目和舞臺設計被更多人所看到,多樣化表現手法必然提升了觀眾的審美取向,在觀看演出時不在只看演員的表演,還會關注舞臺是否合乎主題、舞臺空間感等等。
與上個世紀相比,舞臺空間設計形式已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這要歸結于科技革命帶來的新技術和設備被廣泛的運用到舞臺設計中,比如燈光、器械布景設備以及可以移動的舞臺等等,滿足了觀眾對藝術審美更高的追求。當代舞美設計師一般會對燈光投影、機械技術研究后與象征主義、構成主義以及表現主義結合,回歸到現代舞臺視覺形象設計中,給予舞臺美術表現方式更多自由變化,從而吸引觀眾眼球,推動舞臺視覺設計發展。
我們身處于文化大發展時代,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都不在是單一化的,而是具備多元性發展的特征,對于舞臺視覺設計在新時期與新審美理念、新技術以及社會思潮融合在一起,通過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和藝術元素實現動靜結合的舞臺視覺效果,為戲劇舞臺拓展了發展之路。
[1]韓生.舞臺設計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2]呂欽.走進喬治?西平的藝術世界[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