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晨玲
現代婚禮的流程既不同于傳統社會以民俗形式表現出來的“三書六禮”,也不同于近代社會動用國家符號作為象征的“文明婚禮”。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僅提供婚姻合法性的證明,婚禮幾乎完全變成了個人私事,婚禮流程進一步簡化,主要包括:
(1)自由戀愛。男女雙方確定戀愛關系,這一階段的起點是明確的,男女都清楚彼此之間的關系。
(2)與對方家長見面。盡管現在大多數父母都不干涉子女婚姻,但父母的意見對他們而言仍舊非常重要,并且,他們的小家庭也需要在多方面獲取父母的幫助和支持。
(3)雙方家長見面并籌備婚禮。不管路途多么遙遠,雙方父母都要在子女結婚前見上一面,這也意味著婚禮籌備的開始。此時的交談不再限于客套,更多的是對未來小家庭的規劃。
(4)結婚典禮。越來越多新人傾向于把婚禮交給專業的婚慶公司來操辦,他們追求展示時尚個性的過程,結婚典禮越來越像慶祝表演活動。
(1)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新人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顧及婚禮中的瑣碎細節。簡單快速的婚禮流程雖然滿足了現代人對快生活的需要,但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婚禮展示社會道德、強化社會秩序的功能。
當前的結婚典禮雖然強調個人與社會的融合、人情化以及交際功能,卻弱化了對當事人的教育和身份的過渡。而儀式基本功能的消失,直接導致了許多青年家庭責任感的缺失,不僅很多事情都依靠雙方家長來協調處理,更引發了離婚率的不斷增高,對下一代的培養和教育更是缺乏正確和完善的引導,如此循環往復,帶來的社會問題是不可估計的,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影響也是不利的。
(2)現代多元的文化傳播以及西方深層次的價值觀滲透,引起了國人文化身份的混亂。如今的世界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跨文化的交流下,不免出現一些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傾向。再加上中國傳統曾經遭遇過斷層,文革期間破除四舊,也給了西方文化發展的機會。婚禮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如果連如此重要的場合都不注重應有的儀式感,那么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知以及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都將會是一個擺在中國社會面前的大問題、大難題。
(3)功利主義色彩過于濃重,市場對現代婚禮儀式的沖擊和影響太大。近幾年來,豪華婚禮的舉行總能引起社會輿論的熱議,特別是不少明星、公眾人物的世紀婚禮,“排場”似乎成了一種定義婚禮是否成功的標志。還有不少人舉行婚禮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收取禮金,大額巨額的禮金越來越成為一種結婚送禮的趨勢,禮金的多少也在某種程度上作為衡量彼此間關系好壞的標準之一。在利益和市場面前,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1)現代人在舉行婚禮時,已經很少去探究儀式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了。古人“沐浴焚香,撫琴賞菊”,這是怎樣一種美好的儀式感,在這背后,除了對生活深深的熱愛也必然少不了清雅高潔的文化內涵。儀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種文化內涵的體現,但是現代人的問題在于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空有儀式卻沒有了儀式感。傳統禮儀的確存在許多繁復冗雜的問題,但只要適當的化繁為簡,以當下中國人更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就能更好的發揮儀式背后更深層次的作用。就算是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帶著儀式感去做,也能體會到不同的意義。
(2)全球一體化是必然趨勢,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正視這種現象,不能一味抵抗,這也不符合一個大國的氣度。面對國外的“軟實力競爭”和國內多元多變的社會思潮,我們更應當回望歷史,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內涵,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同時吸收借鑒優秀的外來文化,去粗取精,融會貫通,為我所用。用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去豐富儀式的內涵。
(3)現代中國婚禮的發展離不開市場,但不能完全市場化。一個社會的文化需要通過市場來和廣大群眾接觸,婚慶公司的出現和發展是正常的結果,迎合了現代化的需要。但僅僅依靠婚慶公司千篇一律的婚禮流程,依靠充斥西方文化內涵的婚禮方式,依靠利益至上的婚禮形式是無法賦予現代中國婚禮豐富且深刻的內涵的。任何的創作和文藝形式只有注入了情感才能賦予它靈魂,才會充滿生命力,婚禮也是如此。
當代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來的,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精神追求和文明標識,儀式感的缺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亟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婚禮實踐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化符號,抵制陋俗、惡俗、低俗,營造中國婚禮特有的嚴肅感、莊重感、責任感已迫在眉睫。
[1]李彪.中國婚禮儀式的變遷與國家在場[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4):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