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菊
座右銘的來歷
●劉守菊
銘,原是古代人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后人或者敘述功德的文字,后逐漸演變成一種文體——“座右銘”。據載,我國的“座右銘”最早見于南朝梁代《昭明文選》中的“座右銘”一文中。也有的說“座右銘”,起于東漢人崔瑗。
崔瑗是個勤奮好學的人,還愛好書法。他又是一個俠義之士,他的哥哥被人殺了,崔瑗為兄報仇,殺死了那個殺人者,然后亡命出逃,但還是被抓了起來,后來遇到大赦,他才被放出來。他根據自己坎坷的經歷作了總結,寫了一段自誡的文字,經常放置在座位的右面,所以就把它稱為“座右銘”。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雅士給我們留下多式多樣的“座右銘”。
銅條銘
:四次落榜的蒲松齡,在自己壓書的銅條上刻下了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币源思钭约?,發憤著術。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寫成了不朽的名著《聊齋志異》。墻銘
: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將“富非所望不憂貧”之句用草書寫在自家屋內的墻上,作為座右銘,表現了他自甘淡泊的生活態度。壁銘
: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寫了“制怒”兩字貼在自己的廳堂的壁上,時刻提醒自己的言行舉止。簿銘
:1924年4月,愛國將領馮玉祥之子馮洪國出國留學時,馮將軍親自在筆記本的扉頁上書寫一聯贈做兒子的座右銘:“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經艱險好做人。”此聯奉勸兒子要心胸開闊、豁達,在人生的道路難免會遇到坎坷和艱難,這是人生的必然過程。只有經過風雨,經過磨煉,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碗銘
:著名抗日英雄吉鴻昌,將“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叫瓷匠燒制在碗上,親自發給所屬官兵,以示告誡。印章銘
:書畫作品上,除了書畫家的姓章外,還有閑章,所刻的字往往是書畫家用以明志自警的格言。齊白石有一閑章“癡思長繩系日”,表示珍惜時間;徐悲鴻則是“困而知之”;李苦禪為“以學愈愚”。這些“座右銘”在今天看來,仍對我們具有啟發和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