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翠玲 曹 玲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下會演繹出別樣的時代特色。漢代玉文化雖然是在繼承先秦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受漢代社會的影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吉祥玉文化。漢代玉璧吉祥文化體現了當時民眾的重要信仰,滿足了人們在精神世界的欲求。
吉祥語文化發展至漢代,已經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漢代絲織品、瓦當、銅鏡等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物品之上,在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成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形式。先秦時期已出現的“吉”、“永福”、“萬歲”、“壽萬年”、“富貴”等吉祥語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和秦系出土文獻。漢代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長樂”、“長樂未央”、“得喜”、“宜子孫”、“長宜子孫”、“千秋”、“與天無極”、“宜官”、“長富貴”等吉祥文字。日常實物上出現的吉祥語的豐富且內涵多樣,而在玉璧上出現的吉祥語則集中在對長壽、喜樂、子孫繁盛等方面,體現了漢代人最主要的生活訴求,這與玉壁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關系。玉璧自產生之日起,就是與神靈相同的媒介,是人們精神訴求的傳達體,在玉璧上所出現的吉祥語呈現了漢代吉祥文化的核心思維。玉璧在漢代禮器的功能逐漸減弱,開始走入日常生活,成為裝飾用玉。吉祥語裝飾的玉璧體現了漢代吉祥文化的時代特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世俗化玉器。
自古以來,延年益壽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追求,漢代統治者對羽化成仙、長生不老的迷戀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這種社會潮流甚至影響到魏晉南北朝的社會風化。人們一方面將虛無縹緲的成仙幻想寄托于神靈,另一方面將其寄托于生活用品之中,作為與神靈溝通的玉璧自然會受到關注,“益壽”、“長壽”、“延年”、“延壽”等字樣出現在玉璧上。帶有“益壽”涵義文字的玉璧,折射出了漢代人內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家神仙觀念。
《呂氏春秋?適音》中有語“夫音亦有適。……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諸子集成?呂氏春秋?適威》中闡述,“適,宜也。”“宜”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中和”、“中庸”思想,在不斷的衍化過程中帶入了世俗化的觀念,在漢代具體表現為“趨宜求祥”的民間習俗。吉祥語“宜子孫”的涵義則是保佑子孫繁昌、永世康寧,家族世代繁榮,進而引申到國家昌盛。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時期,子孫的繁榮與否直接關系到家族乃至國家的發展,因此對于子孫繁盛的訴求是人們的普遍訴求。玉璧上出現的具有“宜子孫”涵義的吉祥語體現了社會大眾的普遍世俗觀念。
為了快速恢復國力,西漢初期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統治思想,經過幾代統治者的努力,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實力雄厚,社會安定,民眾富足,到漢武帝后期整個國家自上而下的盛行及時行樂的生活習尚。《古詩十九首》中有語云:“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通過這些及時行樂的詩語,似乎可以看到漢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狀況,也能體會到富庶階層普遍追求安樂生活,追求安逸的社會心態。
漢代具有享樂涵義文字的玉璧非常盛行,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長樂”谷紋玉璧,同樣是出廓璧的造型,玉璧肉的部分通體雕刻谷紋,玉璧上部出廓部分中間透雕“長樂”二字,兩側對稱雕刻螭龍紋。現藏臺灣的“長樂未央”四靈壁,在玉璧內環雕刻“長樂未央”四字,外圈雕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神獸紋樣。“長樂”、“長樂未央”等詞語漢代逐漸演變成為具有吉祥含義的俗語,表示快樂安逸,享受不盡之意,可見漢代人們對安逸快樂生活的追求愿望。
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漢代玉璧的吉祥文化反映了時代的文化特征與社會風尚。受漢代思想潮流的影響,漢代玉璧上出現的吉祥詞匯體現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雙重理念。“延年”、“益壽”表現了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是道家生命不絕思想的文化體現;“宜子孫”則是對子孫延續的訴求,是儒家宗法和禮制觀念的體現;“長樂”、“長樂未央”是享受生活、追求安逸的態度,是道家與儒家思想的融合。
[1]陳鴻.出土秦系文獻吉祥語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1(1):99~103.
[2]陳光田.從吉語格言印論漢代祈福修身的思想[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6(4):63~67.
[3]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