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昌景
翻轉課堂因在較大程度上滿足了個性化學習、同伴互助學習和課堂問題解決針對性強的需求,引發了廣泛關注。在高校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學涉及面相對較廣,各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更是力主根據校本實際適度引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考核方式下,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多針對課堂活動進行;翻轉課堂模式下,課下自主學習較以往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因此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所含各項之間比重需做出相應調整。而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課堂活動中更加注重研討式學習,同伴互助學習與教師引導下的研討學習活動占課堂學習活動比重較以往有較大提高,學生課堂主動參與度相應提高,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考核方式理應避免評估過程流于形式,而應該切實提高其對教學活動的引領性與針對性。探討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相匹配的考核方式,是切實提升學生職場環境下英漢雙語交互能力的重要舉措,對此類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及實現校企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均具有多重理論和現實意義。
時下,大學英語教學考核方式依然同質化較為嚴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或與非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學一樣只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學生職場環境下的英漢雙語實戰能力,或以提升學生職場環境下的英漢雙語實戰能力為目標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使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流于形式,其考核方式存在如下三個方面問題:
首先,考核方式與日常教學相對脫節,對日常英語教與學工作引領作用不明顯:(1)考核方式的擬定大多取決于教學經驗與教師研討,未經過科學論證,缺乏科學依據。(2)考核方式采用統一考查或考試形式,采用統一試卷或內容,未充分考慮各專業學生具體英語水平和專業英語需求。(3)因授課班級規模相對較大,教師無法對學生學習過程實行有效監控,唯結果論傾向嚴重,無法對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和有效反饋,考核對學習和授課反撥作用較弱。(4)考核方式偏重對學生技能考查忽略學生基礎知識輸入。
其次,師資結構相對不合理對考核方式的執行存在負面效應:(1)部分教師教學理念相對陳舊,對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轉變的適應過程相對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形勢下教學和考核過程有效執行(曾愛華,2016)。(2)部分教師或對新的信息技術和設備有抵觸情緒,甚或產生新技術和設備恐懼癥,抵觸和排斥新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信息技術的習得和掌握程度。如何構建有效的信息技術傳承機制,使處于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團體之間實現有效溝通和相互交流,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考核方式有效執行的先決條件之一。
再次,考核方式執行的保障相對缺乏:(1)資金支持相對不到位。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大學英語翻轉課堂配套相應的考核措施,需要專項資金對任課教師進行系列培訓;同時需要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的額外工作量進行適當補貼;此外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過程需要更為專業的應用進行統計和監控,此類應用往往耗資不菲,令部分院校望而卻步。(2)配套制度姍姍來遲。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及相應考核方式的有效執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師資培訓、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更新、教學設計調整、學習環境構建、教師績效調整等一系列環節,各環節工作都需要有相應的制度可以遵循,而多項配套制度的擬定需要不斷研討與修訂,初期對教學的反撥作用不甚明顯。(3)課下自主學習環境構建困難重重。翻轉課堂實施初期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料缺乏系統化,對學生課下學習借鑒作用甚微;部分學生學習模式由被動學習切換至主動學習過程遲緩;因地區和家庭差異,部分學生不具備相應學習設備、網絡化學習必備技能和新環境下的學習習慣等。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的擬定與執行,需要著力解決傳統考核方式所存在的上述問題,同時新形勢下對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的幾項要求:
首先,制度保障:(1)學校層面特別是教務部門要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以下稱《指南》)做好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頂層設計,為院系工作開展提供依據。以學校教務部門為主導,以大學英語教學部門為主體參與的頂層設計,無論是對大學英教學改革的推進,還是對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的擬定,都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2)大學英語教學部門應該根據《指南》和學校頂層設計擬定適合校情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的配套制度。(3)學校層面還應該出臺相關的院系間橫向交流制度,確保大學英語教學部門更好了解各專業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預期與要求,以最大限度實現學生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學習的無縫對接。
其次,物理環境:(1)智慧教室建設。智慧教室可實現教學系統與其他系統的有效融合,也可更好地為更多的手持設備實現無線接入,為翻轉課堂活動的進行提供必要的物理基礎;若不具備建造智慧教室條件,學校至少需要提供一定量的網絡終端和配備路由器增強器的無線網絡全覆蓋。(2)翻轉課堂監控與評價系統建設。此類系統可對學習者學習情況的跟蹤與監控,以及對教學情況的數據統計與反饋,并由專人負責系統運維。信息化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需要教學院系為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提供科學的配套制度,同時也需要配套APP的綜合利用,以實現對學習過程的有效跟蹤與監督,以及對學習結果的及時與有效的統計,以此對教學活動產生及時的和有效的反撥作用。(3)活動場所建設。學生課下大學英語學習處于“散養”狀態,由于沒有固定自主學習場所,同時缺乏系統化的管理與引導,學生對英語自主學習往往處于可學亦可不學的狀態。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課下英語學習活動需要由專業和專門的團隊老師進行引領和指導。(4)教學資源建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建設應該進一步系統化,由專門教學團隊負責建設工作。與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不同,“翻轉課堂”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團隊應進一步加強大學英語課程資源建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梳理出與校情和學情相匹配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適介度,并據此分類進行課程資源建設,以滿足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
再次,擬定依據:(1)大學英語課程定位、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課程結構(通用英語課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考核方式均要以《指南》對為根本依據。(2)以學校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定位擬定考核方式,著力增強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和學術交流、從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學生學術和職業素養。(3)以校本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案為重要依據。(4)以一定的定性或/和定量研究為依據,確保考核方式的科學性。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的擬定,不能僅憑經驗,而要依托一定的教改項目進行,使其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最后,定向培訓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的擬定與有效實施的決定性因素是參與其中的人,對參與人的定向培訓對整個教改方案的執行具有重要作用:(1)學校層面尤其是教務部門人員對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起到頂層設計的作用,鼓勵學校教務人員定期參加翻轉課堂相關培訓,對整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具有重要推進作用。(2)大學英語教師位于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執行一線,是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與考核方式的具體操作者和執行者,但大多不具備計算機專業背景或相關學習經歷,對其進行信息技術素養提升專項培訓迫在眉睫(王藝芳,2016)。(3)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受眾來自各個教學院系,具備不同的家庭和地域環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模式的相對統一、學習資料的有效獲取等,學校和大學英語教學部門應該加以有效和及時引導。
鑒于現行大學英語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新形勢下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應該以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基本定位,可包含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大模塊:
形成性評價模塊又可分為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兩個部分。線上評價部分多涉及課下在線自主學習和在線提交作業等部分,依托一定在線學習系統可對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和在線提交作業進行有效監控、評價和統計。線上評價可一方面減輕教師對規模班級學生日常學習監控的壓力,使教師分解出更多時間和盡力進行教學設計和教研工作,另一方面亦可更大程度地確保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和質量統計的客觀性。形成性評價線下部分是對線上統計的有效補充,主要涉及課堂個人/小組展示、課堂研討參與、階段性測試等。線下評價部分可避免線上評價的維度單一性和機械性,可對學情進行及時和有效反饋。在形成性評價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線上和線下評價的優缺點,結合被評價內容的特定進行整體設計,既要避免為減輕工作量過度倚重線上評價,亦要力戒因教師不與信息技術同步發展而全部采用線下評價。
終結性評價模塊既可采用線上評價方式或線下評價方式,亦可采用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提升考核的信度與效度,進而對后期的大學英語教學產生積極的反撥作用。一方面,終結性評價要避免“一卷定終身”現象,既要對語言基礎知識進行考查,又要對語言技能進行多角度評估,契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可能僅靠一張試卷決定終結性評價結果;另一方面,終結性評價內容要與形成性評價內容一脈相承,終結性評價不僅僅是為了給出分數,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加強日常學習的復習與鞏固,對其語言基本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掌握進一步加以提升。
此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構成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二者所占考核方式比重以及二者內部各要素所占比重也是探索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必須慎重考慮的要素(田昌景,2015)。
對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考核方式的探索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考核方式必將對大學英語教與學各個環節產生積極的反撥作用,為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撐。
[1]王藝芳.地方院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與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5):147~152.
[2]曾愛華.英語翻轉課堂:模式、評價及優化[J].大學教育科學,2016(1):56~62.
[3]田昌景.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J].華夏地理,2015(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