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廣明
(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吉林 長春 130012)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而生的,尤其是在發展的最初階段,更需要其他藝術來影響并作為激發創作靈感的源泉,電影藝術就是如此。為了尋找創作中的靈感,許多電影人開始向有著悠久歷史文化根基的戲劇藝術進行取經,尋求其中的可用元素作為電影創作的根本。然而從某種層面上講,電影藝術與戲劇藝術是并行的,尤其是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巨大動力源,并且當代英國電影也是通過對傳統戲劇的融合與轉換從而實現了自我輝煌。
電影藝術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這為它吸取其他藝術元素的精華提供了先天的時機。在這繼承的優勢中,它將戲劇文化中的歷史積淀作為一種創作的靈感源泉,并且通過采用一些成熟的戲劇故事作為創作的主題表現內容,以成熟的戲劇形式作為電影創作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在電影與戲劇藝術之間似乎搭建起了一座橋梁,在這種搭建關系中它們相互促進、各自發展,這也就使得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戲劇藝術形式的宏大與壯觀,那種歷史感也同樣能夠在電影藝術表現中體會得到。
具體而言,電影藝術在與戲劇藝術的碰撞、融合過程中,遵循了戲劇表現形式的發展模式,將電影藝術形式按照戲劇發展模式來歸結的話。同樣可以歸結為:原旨、套用和化用。這主要是指,在電影藝術創作中一部分電影作品是在遵循原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忠于原著,以原著作為創作的藍本,追求將原劇作進行再現。盡管如此,作為一種以嚴謹態度忠于原著的“復制”,很多電影藝術在表現過程中還是加入了自身的靈感元素,也就是說,套用和化用手法更像是一種主流表達手段在電影發展中被加以應用,畢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新的元素、新的內容才更符合創作的最終目的。而作為電影藝術,時代精神的表達與新的生活形式要素的彰顯更需要加以改變,這種改變的產生并非對原戲劇藝術的不敬,相反,它作為一種帶有崇高性的表現手段,更說明了電影藝術對戲劇藝術的致敬。它也是在沖破傳統的禁錮之后藝術形式的再次升華。當然,這更是謀取更多經濟利益的最佳手段。
以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為例,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戲劇的代表人物,他的劇作中總是充滿了膨脹的情緒要素與矛盾倍出的沖突性,這種沖突性也是引發各種情節發展的動力點。換言之,這些要素的出現完全符合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也正因如此,在電影藝術發展伊始,莎士比亞的作品被反復翻拍,它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現代情感要素,同時,也賦予了更多的時代精神。總之,莎士比亞的作品為電影藝術提供了豐富的主題內容與激情動蕩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深入到具體的環節中,英國戲劇對于電影藝術的影響體現得更為深遠,從服裝、道具、人物設計等方方面面,甚至在情節的發展構建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英國戲劇藝術的影響。在具有經典性的英國戲劇作品中,不論是王子與公主的故事,還是深謀遠慮的財產繼承者,等等,這些都是作為戲劇藝術表現形式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出現的,如今被廣泛運用在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中。而在情節發展中所運用的敘事形式同樣是得益于英國戲劇形式的框架模式。正因為有了人物、主題和情節發展的框架模式才最終促成了電影藝術的發展,也促成了電影藝術的輝煌。在這些主題內容中以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神話題材內容比較多,它們作為英國戲劇藝術主要的表現題材內容,同樣受到了電影大銀幕的青睞。而在電影大銀幕中對于戲劇藝術所表現出的各種沖突性都有所留存,并且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發揚光大。充分利用原有的題材要素加以改編,轉換為新的影像表達,這就是電影藝術神奇的地方,我們很容易從一部電影作品中看到原有戲劇形式的表現方式,也能夠讓觀眾在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中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當然,所有這一切都在證明,電影藝術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它與許多種藝術史相互交融,以此來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表達都要有自己的語言,不論最初的起始階段在哪里,而最終的結果是要形成各自的風格特點,這樣才能越走越遠。從藝術角度而言這也是對于母體藝術的擺脫。只有擺脫掉母體中所帶有的羈絆與形式感,才能夠在共性的元素中尋找到一種完全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在戲劇藝術發展中對于文學這個靈感母體,它在逐漸成熟過程中掀起了對于母體文學的對抗性。在電影藝術發展過程中也同樣如此,它勢必也會在逐漸成熟中擺脫掉戲劇這個母體。擺脫就意味著脫離,這也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逐漸趨于成熟的標志。正如“二戰”之后,世界電影藝術在表達語言的界面形式中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并最終走向了輝煌,與此同時,戲劇同時也獲得了它在發展中的另一個春天。
也就是說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表達盡管最終要脫離母體,但母體的血液卻依舊流淌在電影藝術身上。從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到法國的新浪潮電影,凡是在電影藝術表達形式中所顯現出來的東西,都可以找到戲劇形式的影子。或許它們本身是不謀而合的一種巧遇,抑或是它們本身就是相通的。正是有了這樣一種巧合性與相通性,我們才看到了不同的電影語言形式,也看到了不同的電影敘事手法。從意大利新寫實主義中所運用的紀實手法,我們感受到了英國戲劇藝術對于社會命題的嚴謹。也正是從法國新浪潮電影中,我們體會到了英國戲劇藝術中那跳躍的敘事性。而在具體的銀幕表現經驗中,電影運用它所特有的間離效應,引發觀眾對于電影的思考。而戲劇形式恰恰是在具有親和性的近距離接觸中打破觀眾與舞臺之間距離的。電影的力量在銀幕后,戲劇的力量在舞臺前,它們之間不同的表達方式,讓觀眾獲得了不同的愉悅性。而它們之間的這種呼應性也充分體現出藝術的多樣性,關于這一點是不難理解的。
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得不說,舞臺戲劇盡管有它特有的魅力與風范,并兼收并蓄地在做出不同的改變以實現它的多樣性,然而在新媒體時代發展中它的這種直面性并沒有為其吸引更多的觀眾。相反,電影作為一種沖破時空的后起藝術形式,大大趕超了戲劇藝術。它的時空多變性、矛盾多樣性、視聽效果等,讓它在繼承文學與戲劇藝術精華的同時,開始了自身新的發展。而電視的出現更是迎合了新興媒介形式的發展,在與觀眾的緊密互動、近距離接觸中,也讓它的發展蒸蒸日上。
電影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吸取了其他的藝術形式,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也是一項帶有綜合性運作的過程。以英國電影為例,它的發展直接受到英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英國政府通過頒布相應的福利政策來吸引眾多的電影人來參與制作,其中不乏原來從事戲劇行當的人員。這種政策上的明顯支持,將大大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進程,這也使得電影藝術在主題內容選取、故事要素突出等方面具有出人意料的優勢,為電影藝術的延伸性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英國戲劇大師約翰·奧斯本,早在1959年,他就開始通過自編自導將戲劇作品變為電影藝術,并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除此之外還有湯姆·斯托帕德,盡管他所創作的電影作品在數量上并不太多,但在僅38部作品中獲獎的就高達十多部。并且他做編劇的作品《戀愛中的莎士比亞》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的獎項。他作為一名轉行的電影人,將他原有的戲劇功底全部應用上,從編劇到拍攝,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并且在他執導的過程中,他能夠將自身所出演的戲劇藝術變為電影藝術,對于他而言既是一次新的挑戰,也是一次新的嘗試。而在這種嘗試的過程中他也獲得了新的褒獎。他不僅有著對舞臺戲劇整體上的把握,對于情節的沖突性也有著深刻的認識,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根基,才使得他在具體的電影操作過程中游刃有余,不僅能夠去剪得當,還能夠掌控電影節奏,營造出所需要的舞臺氛圍,他借用觀眾的視角來審視并拍攝電影,用各種電影表達手段來豐富他的想法,并以此來達到最終的創作目的。
在這樣的導演行列中不僅有約翰·施萊辛格,還包括薩姆·門德斯等。他們不僅具有深厚的舞臺戲劇根底,更有對戲劇舞臺大場面以及人物形象的掌控能力,于是,在他們所拍攝的作品中總會不自覺地滲透出十足的戲劇味。諸如此類的杰出人物有許多,薩姆·門德斯就是其中一位,他早在24歲的年紀就開始執導電影,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他所執導的作品中不僅包括一些小投資作品,也包括斥巨資的大制作。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是因為受到了家庭的影響,并且在他的內心世界對于創作的欲求總是趨于膨脹的狀態,這種經常處于激發式的狀態讓他的作品也同樣顯現出了與眾不同之處。他非常喜歡也習慣于運用傳統戲劇作品中的一些形象,這些形象的選取大多帶有瘋癲性或者不羈性,而他將這些富有特點的人物搬到大銀幕上也彰顯出他的特立獨行,但更多的是對傳統戲劇藝術形式的繼承,當然還包括一種精神上的反思與關聯。
而相比之下,導演戴德利的電影作品更具有跳躍性。這種跳躍性的建立是基于對戲劇藝術的熟練掌握而加以演變才形成的,在他所執導的電影作品中既有著戲劇藝術的表演性,又有著電影藝術特有的情節性。他非常擅長引導演員進行表演。他經常告訴演員們在表演的過程中要學會打碎劇本,直達情感層面。對于戴德利而言,戲劇與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他同時也參與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創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能夠輕松地駕馭他想要表達的想法,就如同他能夠將他首次獲獎的電影作品改編成音樂劇,也能夠將一些舞臺劇拍成電影一樣。在他的作品中,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往往不會因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相反,他因對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熟練把控,而讓他的作品更加令人眼花繚亂。
電影藝術創作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也有繼承性的優勢,電影與戲劇藝術之間更是相互影響、相互貫通的。英國當代的電影藝術更是通過對傳統戲劇的融合與轉換尋找到了新的發展途徑,從而創造了一時的輝煌。但這并不意味著真正的電影人會為此而滿足,戲劇藝術形式所給予電影的養分只是滿足了他們一時的需求,在電影創作日臻成熟的今天,更多的電影人癡迷于新的電影創作行為,傳統形式下的戲劇藝術再也難以激起他們更多的創作興趣。盡管他們仍舊在以一種傳統的姿態進行著戲劇形式般的敘事,也依舊在采用和戲劇藝術形式契合度很高的情節性設定,然而,在他們所要向觀眾傳達思想的過程中,他們更注重電影藝術在時間、空間雕刻過程中想象力的發揮,并且通過融合兩種藝術形式的語言來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語言,使其具有獨特性,這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