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媛
(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青春題材的電影在不同時期的電影藝術中都有表現,也是眾多電影類型中較能滿足青年個體觀看期待的一類電影。1994年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使得大陸青春電影在真正意義上開始踏入征程。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電影市場的成熟,大陸青春電影的創作進入繁榮時期,“初戀”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在青春電影中呈現出新的特質,其被作為青春電影中的重要元素,得到了不同的塑造和表現。
新世紀后,初戀形象的塑造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在青春電影中可見多元化的初戀形象。新世紀初期的大陸青春電影大多為學院派導演所創作,在人物創設上深受時代的影響,帶有一定的悲情性,講述了一代人對愛情、命運不確定性的憂慮、感知和思索。賈樟柯在拍完影片《站臺》后曾說過:“80年代我從十歲長到二十歲,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社會的變化比潑在地上的硫酸還強烈,我搞不清我為什么會如此矯揉造作,內心總是傷感。”①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迅速,原有的體制和規則被瓦解,人心未定,年輕人的情緒不敢大膽地曝曬在陽光和現實下,對初戀對象的情感是小心翼翼而又含蓄、敏感、脆弱的。
情竇初開的年輕人倔強又充滿理想,他們想要掙破現在所處的牢籠,在初戀對象身上寄托了關于新生活的希望。《孔雀》中姐姐高衛紅的理想是當一個傘兵,離開這個封閉的小城市。她的初戀對象是一位男傘兵——高大帥氣,講一口播音腔,高衛紅想借助他完成當傘兵的理想。像高衛紅一樣初次感受到愛情的年輕人,表面雖然平靜清淡,內心卻強烈執拗,他們不屈服于父母和出身帶來的命運,渴望全新的愛情和生活。
這群年輕人即使在愛情和理想上不斷爭取,在影片后半段也都難逃悲情的宿命,初戀最終以失敗告終,青春理想最終歸于沉寂。《十七歲的單車》中小貴的初戀對象——琴,喜歡衣著光鮮地在城市里行走,渴望融入城市,但終究還是一個偷主人家衣服的小保姆形象。琴的身份在影片結尾沒能得到改變,她的身上彌漫著想要抗爭卻無力抗爭的悲情氣息。
伴隨著新銳導演的加入,新世紀大陸青春電影中的初戀形象出現了顛覆性的改變。這時候的初戀形象不同于傳統電影中所塑造的類型,他們代表著新新人類的發聲,個性十足。顛覆性的初戀形象在2006年到2010年的青春電影中被刻畫得尤其多,這一時期對初戀形象的表現,不再是觀眾心目中傳統的少男少女循規蹈矩的模樣,而是存在著豐富性,滿足了大眾文化盛行時期觀眾多方面的觀影需求,并且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語境相融合。
從《獨自等待》中一直幫助自己喜歡的男孩追女朋友的李靜,到《最后的和弦》中偷偷用音樂宣發感情的項峰,到《打死不說我愛你》中大膽熱烈奔放的女出租車司機美麗,初戀角色顛覆了傳統的初戀形象,在對待初戀的態度上,他們心存美好的期盼,情感奔放、大膽、明確,敢于嘗試也勇于接受失敗,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青春狀態。
顛覆性的初戀形象還表現在青年個體男女性別特征錯位上。2007年青春電影《十三棵泡桐》里陶陶的初戀女友何風,是一個穿衣服松松垮垮,留著男生的發型,身上隨身帶著一把刀子的假小子形象,她不同于其他電影中初戀女友長發飄飄、氣質清純的模樣。何風帶有男孩子氣,擁有男生豪爽、義氣、大膽的性格,給觀眾展現了一個另類的初戀形象。
愛情主題在青春電影中的運用是普遍的,而初戀情感因為主角第一次感受到異性之愛而表現得尤其浪漫,這一特點貫穿于大陸青春電影的始終,在2011年后的影片中更加常見,“校園”成為青春電影故事的主要背景地方,初戀形象趨向于浪漫小清新。
以《梔子花開》《誰的青春不迷茫》《最美的時候遇見你》《初戀未滿》等影片為代表,創作者用細膩唯美的畫面表現男女主人公在戀愛時的形態,以及他們為愛情所做的一切。初次陷入愛情過程中心靈的波動,相互捉迷藏的情感微瀾,愛的碰撞過程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在這類青春電影中被合理地利用。2016年上映的青春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以高中校園為背景,描繪的主角是優等生林天驕和差生高翔。在兩人不斷的交集中,林天驕和高翔沉浸在甜蜜初戀中的形象呼之欲出,讓人感受到細膩、純潔、清新的初戀情感。
新世紀后的中國文化環境相對自由,大眾文化順應趨勢成為一股新的文化藝術潮流,并逐步進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大眾文化更加關注平常人的夢想和生活,走出了政治渲染的怪圈。在中國大陸青春電影中,初戀人物的身上交織著活力與理想、喜悅與傷痛,充滿著世俗普通群體身上的悲歡離合情緒。
據不完全統計,2001—2016年的大陸青春電影中涉及初戀的影片有84部,而其中75%的初戀是以失敗告終的。
新世紀后的大陸青春電影很多都是以成年人進入社會后的視角去拍攝的,當他們以懷舊的姿態來看待曾經未能得到的初戀,仿佛隔著一層朦朧的面紗,感覺是苦澀而甜蜜的。而電影中正處于初戀當中的情侶,卻會因為性格和心理素質不成熟造成初戀失敗。青春時期的心理成熟度遠遠趕不上生理成熟度。
2015年上映的《最美的時候遇見你》被稱為“中國最真實的青春電影”,導演用寫實和未經過多處理的鏡頭真實地反映了85后的青春。故事里的楊芳芳和郭陽這對情侶的感情由童年、少年和青年三段組成。《最美的時候遇見你》里楊芳芳被感情操控,失去了自我。青年個體第一次對異性產生追求和愛慕時,他們的生理條件基本成熟,但是心理成熟往往跟不上。他們的感情更類似于一種感情沖動。
初戀的萌發是在青少年時期,所處的社會環境比較單一和純凈。隨著主人公接觸的事物和人不斷增多,其面對的誘惑也就越多,可能會在情感上產生偏差。《匆匆那年》里方茴和高中初戀分手的原因是陳尋上了大學之后移情別戀沈曉棠,忽視了方茴。
青春電影中理想和愛情是兩大普遍的主題,相互之間也容易產生矛盾。青春電影中初戀男女為了理想不得以放棄愛情的例子很普遍,如《方便面時代》《中國合伙人》中所表現的。特別是當片子中的主人公走出中學時代,進入大學和社會后,理想和愛情之間的矛盾會激化,初戀失敗的原因在于為了理想放棄愛情。
以《青春派》《初戀未滿》為代表的講述高中校園生活的電影,初戀的情感更傾向于點綴,隱而不發,并沒有對高中校園愛情有大面積的表述。究其原因,是在中國傳統應試教育環境里,以父母和老師為代表的長輩自覺地站到了反對早戀的隊伍中。對于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愛情,第一反應是簡單粗暴地扼殺,正如《青春派》里的母親和班主任。在父輩的思想觀念里,青春和讀書考大學直接掛鉤,初戀早戀的發生會干擾到孩子的學習,因而忽視了孩子青春期時隱秘的心思和細微的情懷。但他們遺忘的是,初戀正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新世紀后的大陸青春電影,特別是2010年后的青春電影,影片傳達出物質至上而非真愛至上的觀點,愛情往往屈服于生存的現實壓力,和現實的矛盾難以調和。當下社會物質高度發展,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反射到了青年人的身上,以至于影響到他們對愛情的選擇。青春的殘酷、初戀的失敗、前途的迷茫,避不開現實和生存的因素,處于初次愛戀中的主人公想要逃離現實,但是又未能逃脫。
除了以上兩種原因,初戀的失敗還可能是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引起的,如轉學、生病、搬家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云水謠》和《第一次》,初戀對象命比紙薄,令人唏噓。
初戀的一般周期在一年到三年,這相較漫長的人生來說是短促的,但這短促的初戀給青年個體帶來的影響力卻是恒久的,也有可能是一生的,西方有句話是“First love is the best of all”。青春時期最難忘的感情莫過于初戀,所以青春電影里有關初戀形象的建構最能引起觀眾共鳴。
新世紀后的青春電影帶有鮮明的懷舊風格,他們要么回憶特殊歲月的愛情,要么追溯青澀校園生活,要么懷念已經逝去的初戀。在青春電影中,導演在劇情開始的前期都會花很大的篇幅對初戀形象進行描繪,展示愛情的甜蜜和美好,包括使用特寫鏡頭、唯美帶有柔光的畫面、干凈純粹的環境和使用浪漫清新的音樂等對初戀形象進行烘托。影片里呈現的初戀是美好單純的,但它又是容易失敗的。就像《匆匆那年》里陳尋一直難忘穿白裙子的方茴;《孔雀》中姐姐在離婚后遇到了當年暗戀的軍官,她笑著對他說:“我剛才還跟俺弟弟說,你會永遠愛著我”②;《最美的時候遇見你》里,多年后成為職業白領的楊芳芳在街頭偶遇曾經的初戀,心里百般滋味,卻也只是說一句: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在青春電影中,初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因為容易失敗和不可復制的初戀,青春才更加珍貴,更加難以忘懷,更加值得回憶。
在經歷過初戀的甜蜜后,青春電影在發展部分會體現現實和青春的碰撞。初戀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最美的時候遇見你》《同桌的你》等校園青春電影對物質至上的主題表達得尤為鮮明。在上文分析初戀失敗的原因中即有體現,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現代社會環境對于物質基礎的要求,愛情在現實面前不得不妥協。初戀使主角對待愛情的態度從理想主義走向了現實主義,對他們來說,青春就是一個不得不妥協的過程。
《小時代》的導演郭敬明坦言他們這一代生下來就被物質包圍,人的成長、青春充斥了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物質。這是他們父輩所不會面臨的問題。《小時代》系列電影描述的初戀感情是與物質掛鉤的,物質在電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它使顧里和顧源兩位富家子弟對各自產生吸引力。《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建構的愛情也是現實的,鄭微的室友黎維娟向往城市的生活,因為想要跳出縣城走向更高處的愿望而放棄初戀愛人,秉承著待價而沽的心態去網羅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的結婚對象,在她眼里愛情是可以為生活犧牲的。雖然關于黎維娟的初戀在電影里只是輔助線索,但依然能通過這個形象的塑造讓觀眾感受到影片想要傳達的:愛情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青春有的時候不得不妥協。
《紅顏》《云水謠》《同桌的你》《我的青春期》《最美的時候遇見你》等影片在敘事結構上時空跨度都很大,處于全知全能的視角。主角在成年后,再回憶自己的青春時光時既有懷念與追憶,又包含了對當下現實生活的冷靜審視。反觀自身,初戀之于主人公來說是一次成長。他們通過初戀樹立了愛情觀和擇偶觀并且開始審視自身,對青春來說這是一種成長。
初戀除了影響到主人公的愛情觀之外,還會進一步影響到擇偶觀。主角會把第一次失敗的經歷作為教訓,重新開始嘗試。青年個體在經歷過美麗與哀愁的初戀后,會以失敗的情感體驗為經驗。他們在考慮婚姻的時候會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女神”阮莞和初戀男友的結局是悲傷的,這段失敗的初戀讓阮莞在青春歲月里成長了,讓她明白愛情有的時候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阮莞最后沒有選擇和相戀六年的初戀男友趙世永在一起,她選擇的是一個懂得照顧她的醫生。
注釋:
① 賈樟柯:《我的邊城,我的國》,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 楊丹珂:《記憶與講述——“重返八十年代思潮”的人文學闡釋》,山東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