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菊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多種場合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他要求要真正做到正家風、嚴家教。家庭的文明進步關系到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家風建設主要是對家庭中每個成員進行家庭教育和熏陶,家庭成員性格形成的黃金時期是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的成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他主要提出了兩種德育方法,即“道德討論法”和“公正團體法”。該理論不僅對西方學校道德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我國家風建設也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柯爾伯格認為,個體的道德認知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遞進發展的,個體道德發展處于不斷的建構或結構的重建之中,這種道德判斷的發展結構體現在個體道德發展的階段性上。這種階段性即他所提出的三種水平六個階段論,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聽柌裾J為道德選擇因人而異,道德產生于社會實踐活動,產生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個體身上雖會體現出不同的道德價值,但主要是因為個體處于不同的道德發展階段和水平。如果我們看到有高于自己的道德發展水平的判斷,將會有助于我們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據此,柯爾伯格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必須首先了解學生道德發展的水平、階段;二是必須在兒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沖突和意見不一。這同傳統的教育強調教給“對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三是要向兒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發展程度一個階段的道德思維方式。低于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或遠遠高于兒童的發展階段的道德教育容易因遭到兒童的排斥而失去效果。
所謂家風,一般說來,就是通過家訓、家規、家教等形式的長期潛移默化熏陶,逐漸形成的世代相傳的家庭家族文化,并表現為具有鮮明家庭特征的道德修養、處事風格、精神風范和人格氣質。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依賴于社會成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行為,而家風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有數據表明,優良家風在促進家庭和諧幸福,塑造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與性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家風建設現狀令人堪憂。
近些年,問題學生的人數逐年攀升,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十二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顯增加,其中十四五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究其根源,絕大多數都是家庭問題。有一個教育專家曾說過: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的確如此,出現問題的孩子家庭有的是因為父母離異,有的是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有的是父母品行不檢點,有犯罪的前科,有的是留守兒童,從小缺乏親人的關愛,沒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氛圍的熏陶;還有一部分是家庭經濟富裕家長過渡溺愛,家教不嚴,疏于管理造成的。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家風建設失敗導致的。
在當下社會中,許多人自己為人父母,心中卻無孝道,對待父母沒有恭敬之心,心中稍有不順,便對父母發脾氣、泄情緒,把父母當作自己宣泄情緒的垃圾桶。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形成極壞的影響,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沒有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長期下來這個家庭就形成了一種不孝的家風。
誠信歷來都是人們做人的根本信條,然而現在許多家長給孩子的榜樣沒有做好,誠信教育令人堪憂,作為生意人的家長,不能誠信經商以次充好,作為官員的家長,不能誠信做官,欺上瞞下。社會上還有一些坑蒙拐騙、欺詐騙財的人,他們難道沒有孩子嗎?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中成長起來,可想而知對他們的誠信觀肯定有很大影響,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惡性循環,小家不講誠信的人多了,社會不講誠信的人也就多了,家庭風氣的優良,必然會影響社會風氣的優良。
家庭是孩子接受啟蒙教育的課堂,家風對孩子道德品行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的家長們普遍重智輕德,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學習成績好。于是,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課外時間也是忙于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無暇顧及對孩子品行的管教。久而久之就導致現在的許多孩子都是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普遍形成自私、冷漠、心理脆弱的性格特點。這些都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們長大后很難適應社會。還有許多農村的家長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照顧,孩子就變成了留守兒童,在孩子成長最重要階段沒有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為了彌補孩子,只有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缺失會導致孩子長大后出現種種問題,最后家庭問題就演變成社會問題了。
人類道德認知的發展首先受到社會規范的影響,而后才是自我約束,因此要培養教育對象的優良品德,宜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為規范,教他在適當的場合表現適當的行為,而這個職責絕大多數應該落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就是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來到這個社會后,第一個要相處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道德行為在孩子的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必須受到良好家教、家風的影響,才可以為今后孩子道德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茽柌裰赋?“灌輸既不是一種傳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傳授方法,因為真正的道德包括對那些可能處于沖突的價值作出審慎的決定,說它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是因為合乎道德的教學意味著尊重個體正發展著的推理能力和對他們所學內容的評價能力。”目前,我國家庭的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輸式為主,缺乏必要的引導教育??茽柌竦牡赖掠懻摲ň褪且环N開放式的、逐步引導的教育方法,通過討論交流,獲得不同的觀點和信息,受教育者可以自己判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水平。這就可以和家風建設中的民主性家庭教育聯系起來,尊重孩子,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給孩子充分的主動權和選擇權,讓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道德判斷力。
家長是家風的傳承者,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的行為舉止。我們可以從哲學的主客體關系來分析在良好家風培育中家長與孩子的關系。主體和客體是認識論范疇的一對矛盾體。主體不僅是認識客體的物質承擔者,也是改造客體的物質承擔者,客體不僅是認識的對象,也是改造的對象,主體和客體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在良好家風的培育中,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哲學的主客體關系,也就是說,家長是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把握認識規律的中心,孩子是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客體,是良好家風傳承的對象。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讓孩子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學習日常生活之道、待人接物之禮。
道德認知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認知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基礎,道德發展是認知發展的一部分,不能超越個體認知發展的水平。這就要求家長在家風建設中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制定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大致分三個階段:無律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在無律階段,不要給孩子講大道理,有意識給孩子做出好榜樣,例如不隨手扔垃圾,不隨地吐痰、,見人要問好,用禮貌用語等等;在他律階段,就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誠信意識、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在初中階段有別與在無律階段的無知行為,在此階段的孩子已逐漸發展出抽象的思考能力,可以對道德行為進行思辨討論。因此父母可以嘗試與孩子就生活中發生的道德事件進行對話、辯論。通常經過思辨過程所建立的道德價值觀與行為,在日后面對阻礙和挑戰時,也會更禁得起考驗。
教育學研究表明,榜樣示范對于未成年人個體的發展、思想的成熟、行為的社會化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調查發現,由于成長階段的特殊性,家長、教師、親友的教化、影響作用更為關鍵。社會環境影響道德認知的發展,道德發展的目的在于尋求社會接受和實現自我,個體道德的發展不能脫離社會實踐活動。這就啟示家長們在進行家風建設中,要把家庭成員參與實踐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環節。人是社會動物,人從事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社會。同樣社會實踐活動是良好家風建設的實踐源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力比灌輸具體的道德規范更重要。綜合運用實踐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榜樣示范法、情感陶冶法等等。通過家庭會議、家庭禮儀、家庭慶典等形式,民主的提升家庭教育的成效。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富有.培育良好家風,凝聚向善力量[J].共產黨人,2014(9).
[4]郭本禹.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柯爾伯格的理論與實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李文清.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1).
[6]侯杰,曹均學.淺析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