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嬙
紅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閱歷的旅游活動。發展紅色旅游,可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可以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壯大旅游業支柱產業地位的一項政治、文化、經濟和戰略性工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發展紅色旅游,可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紅色旅游帶領廣大黨員回顧中國共產黨光輝的革命歷史,有助于他們深刻理解黨在偉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進一步提高他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發展紅色旅游,可以起到弘揚中國偉大的民族精神、加強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作用。我們黨在為廣大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國家解放的革命道路上,形成了許多讓人敬仰和崇敬的革命精神,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他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歷史文化傳統的生動體現。紅色旅游的過程,既是觀光賞景的過程,也是學習歷史、增長知識、提高修養的過程。紅色旅游增加了人們對革命歷史知識的了解,并且豐富了革命精神的內涵,將其賦以新的時代特色,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游覽之中,將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傳輸給廣大群眾,給人們以知識的汲取、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激勵,從而更加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
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革命老區的紀念館、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當然紅色旅游的存在依托于對環境、資源、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以紅色歷史遺存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這些特殊性決定了發展紅色旅游必須抓住三個重點,一是科學開發。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紅色旅游不可能長久發展。發展紅色旅游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形成精品意識;必須注意適度硬開發,避免對紅色旅游資源和周圍環境造成無法恢復的破壞。二是永續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是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又是一個可持續開發的產品,應當采取多種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護。發展紅色旅游應當牢固樹立保護紅色旅游資源的意識,為此,要切實加強對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積極開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
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發展紅色旅游能激發老區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艱苦奮斗、改變落后面貌的勇氣和決心。其次,政治優勢、資源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多數紅色旅游資源位于欠發達的革命老區,應當說,紅色旅游的亮點就是生態保護的重點、扶貧開發的難點。紅色旅游的開展可以使紅色旅游真正成為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扶貧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擴大就業。開發紅色旅游可以帶動老區第三產業發展,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而通過發展紅色旅游就業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態保護和革命文物保護的意識越強。這也是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第四,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紅色旅游的興盛可以改善當地交通、通訊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可進入性。
紅色旅游是一類新型的主題旅游產品。既具有傳統旅游產品的特點,又具有新產品的特質。因此,發展紅色旅游既要尊重史實,也要謀求創新。加強區域內紅色旅游的協調發展。在區域內發展紅色旅游,一方面,為滿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強不同旅游形式之間的協調互動,增加豐富性,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單式選擇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資源,有機整合相關資源,使其成為人文與自然結合的旅游產品形式,實現集聚效應。所以,在紅色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既要突出紅色主題,又要跳出紅色局限,把紅色旅游、綠色(自然生態)旅游和古色(歷史文化)旅游、風俗(民俗風情)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打造色彩斑斕的旅游產品組合,滿足日益個性化、專業化的旅游市場需求。加強區域間紅色旅游的協調發展,不同層次、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紅色旅游應當著眼于形成紅色旅游大開放戰略格局,統籌區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題明確、區域聯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原則,統一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擴大紅色旅游影響力,共同促進紅色旅游的發展。
因此,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使其成為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成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對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紅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保護和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培育旅游業新的增長點,幫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山區脫貧致富,實現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N].中國文化報,2016-7-1.
[2]發展紅色旅游的四個重要意義[EB/OL].中國紅色旅游 網,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quanwe i/2006-5/30/00009013.html,200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