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近年雖然我國的會計法規方面有了一定的改進,但是法規中有關會計信息質量的方面沒有給出準確完整的解釋,缺乏實質的判斷標準,對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操作有不好的影響,因此我國證券市場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有關法規沒有能真實地體現會計信息質量特點的分層。我國證券市場的會計信息質量未能劃分出它們特征之間的主次關系,僅僅由一系列平行條款組成。會計準則中限定了管理當局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域”,明確了會計信息提供的基本量,當然會計準則的規定并不是完美的,存在著如下的問題:(1)法規中有關的條例的連貫性較弱,體系中的邏輯推理關系不是很精準,讓企業在具體項目分類的問題上不夠嚴密。(2)會計準則對一些會計處理沒有詳細規定,因此自身的披露要求也有一定的問題。
同時,隨著新的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是在不斷完善過程中,越來越復雜的資本市場,讓法律法規適應市場的需求,強化信息披露,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經研究發現目前的財務信息披露的規定仍是不夠的,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來看,主要是財務信息,表外提供的信息內容缺乏,并且財務信息公布的體系中還缺少預測性信息的公布,預測性信息的公布還處于初始的階段。
財務會計信息的信息披露與會計核算大多表現為分工互補,即財政部門主要制定會計核算的規范,而對應的監督管理部門或者稅務工商部門主要負責管會計及財務信息的上報和對外公布,會計、審計、財政和稅務等部門之間沒有一個統一的監督管理體系,作用上相互交叉,監管上又各自為政,效率表現較差,極大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當前有很多出現財務問題的上市公司,這和公司的監管體系有關,也表明了監管部門的監督不當。比如注冊會計師協會管理本應該屬于行業自律性質,而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協會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業自律組織,政府對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監督也是多元化的,一旦涉及到多個部門行業,加上自我管理機制的不足,懲罰的不當造成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從而導致資源浪費,監督管理成本偏高而效率較低,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不僅不能保證會計法規的有效施展,還不能完全依靠會計準則自身來改進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繼續改進法規的配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進一步改進有關的會計法律法規。有關的法規配套不僅讓會計準則能夠表現出更高層次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還可以讓市場秩序和市場環境得到治理整改。第二,繼續完善與各監督管理機構的溝通,包括與證監會的公布要求、績效考評體系以及稅法的配套等其他,建立監督管理的聯動體系,增強溝通與協調。第三,在以后準則的執行過程中,繼續與專家相互交流,形成處理意見,及時公開。同時建立財政部門、中介機構和企業良好的溝通環境,及時反饋問題,并進行規范處理。
首先,制訂一定的標準去規范證券市場中投資者、股東、機構投資者、中介機構等主體的行為;其次,加強監管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機制會有利于監管方式的完善,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促進市場秩序的根本好轉;此外,政府的主要措施的宏觀調控,通常通過立法和執法,發揮其控制效果,來體現市場與公司的管理及外部監督機制。至于立法,主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完善立法程序,反映了會計信息的可操作性,調節各種因欺詐和誤差的具體刑罰;執法的力度,主要是加強執法的公平、公正的待遇的問題帶來了傷害會計信息欺詐。政府在這種意義上為不斷完善自我,以調節的行為,使會計信息的質量是更加規范化。
完善證券企業內部控制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公司治理是通過設計一套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來保護公司利益和相關者的利益。具體措施:深入企業內部的監督力量是最有效的,采取有力措施促進監事會監督作用的發揮;建議公司建立風險控制的應急機制;要明確界定組織機構及其對應的管理權責,為實施控制和監督活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工作流程;應該重新劃分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具體職責,實現雙重監管的有效機制;要使獨立董事真正發揮制約和監督作用,提高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針對“一股獨大”的客觀國情、為了防止內部人控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將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制度引入,必須解決好各自的職責和監管范圍,不能造成雙方互相推卸責任的局面。
[1]邱玉蓮.論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構建[J].理論月刊,2016(03).
[2]智艷輝.會計造假成因及治理對策[J].審計理論與實踐,2013(04).
[3]藏曉菁.論證券市場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J].企業技術開發,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