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櫟鑫 喬穎麗
學者們以交易成本理論、博弈論、社會網絡理論、關系契約理論為基礎研究了公司+農戶這一模式的穩定性等問題,研究發現市場不確定、契約不完備等造成了公司與農戶之間較高的違約率,提出通過規范合約、組織性創新等方式進行改進。
交易成本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交易雙方在交易過程中所產生的關于界定和維護雙方權益過程中的一切支出費用,公司+農戶模式的實質是通過企業代替市場,實現交易費用的最低化(錢忠好,2000),有學者就利用事前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的概念解釋了公司+農戶的出現的目的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2007,生秀東)。公司+農戶模式中,簽訂合約的農戶利用公司的購銷渠道進行產品的交易,降低農戶搜尋和議價的交易成本。但是交易和契約具有不穩定性,引入合作社是解決交易和契約不穩定性的重要措施(韓振國,2015)。
不完全契約理論否定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完全契約理論(程恩富,2017)。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現實世界的復雜性,簽訂契約的人想要簽訂一個可以對付未來任何偶然事件的詳盡合約條款是不可能的,因此,合約往往是不完全的(黃祖輝,2002)。標準的契約理論假定契約是完全的,并假設了當事人是完全理性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契約是不完全的,這樣會導致事前的最優契約失效,給契約雙方造成損失(楊瑞龍,2006),公司+農戶模式的高違約率是一個重要問題,有學者根據不完全契約理論提出規范合約是重要的解決措施(李彬,2009)。農戶的行為選擇和總盈余與不同契約的治理機制有關,在給定交易環境下,關系性雇傭契約治理機制可能是最優的,可以使交易的總盈余最大化(徐忠愛,2010)。
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甘浩森,2008)。在公司+農戶的合作關系中各自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在此時,公司和農戶就存在一種博弈,通過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博弈分析得出在市場價格偏離合約價格時,公司或者農戶發生違約的可能性增大,不能達到合作博弈(黃志堅,吳建輝,2006),彭京京利用博弈論分析的得出,公司+農戶的合作關系是及其不穩定的,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提出了改變定價方式,加大違約處罰力度來降低違約率的措施(彭京京,李萍,2009)。加強合約的管理,加大違約行為的懲罰力度是實現雙方的長期合作是比較有利的措施(管偉,劉基林,2011)。
縱向一體化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續生產階段,或者將生產和銷售階段結合到一個共同所有權支配下的活動(薛繼亮,李錄堂,2011)。蔡榮等從縱向、橫向一體化兩個方面對農業產業化治理機制進行研究,并對其效率特征進行探究(蔡榮,2007),張學會等人基于對陜西省52家種植合作社的實地調研,從交易成本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社會分工等多個視角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縱向一體化的理論邏輯進行闡述(張學會,王禮力,2014),但由于企業行為的復雜性,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其中影響較大的研究縱向一體化的理論分為兩類,一是從生產的角度出發的產業組織理論,另外就是從節約成本出發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孫維峰,2009)。
其他理論還包括社會網絡理論,經濟社會學的嵌入型理論等,任何行為都是嵌入到社會關系之中的,例如社會文化因素、人際關系因素等(曹艷愛,2013),中國社會文化影響了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是這種影響的具體表現,研究發現將社會文化因素與管理時間巧妙結合有助于保障農戶和企業的順利合作(陳燦,羅必良2010),費孝通關于農村人際關系的研究表明,農村社會中人際關系的類型與強度會極大地影響農戶的社會與經濟行為(費孝通,1985),在契約型農產品交易過程中,農戶人際關系網絡結構是影響其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戶人際關系網絡密度對農戶的監督成本和信息成本有負面作用,成本的上升增加了農戶違約的可能性(張闖,徐建,2011)。
“公司+農戶”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博弈論以及社會關系論等其他理論,其中“公司+農戶”有利于降低雙方交易成本,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市場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平等造成違約率較高,公司與農戶的博弈結果表明雙方的合作極不穩定,社會網絡、人際關系等都會影響農戶和公司的經濟行為選擇等。因此,對該模式相關理論的梳理對其實證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據。
[1]高闊,甘筱青.“公司+農戶”模式:一個文獻綜述(1986-2011)[J].經濟問題探索,2012(02):109~115.
[2]蔡建華,陳玉林,鄭永山.對“公司+農戶”組織模式的反思[J].寧夏社會科學,2012(06):31~37.
[3]曹艷愛.“公司+農戶”模式穩定性研究概述[J].廣東農業科學,2013(15):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