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冰
據NHK廣播文化研究所在2014年6月進行的日本全國個人收視率調查顯示,全國7歲以上的男女每天收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43分鐘(平均每周),這一數字10年間未有較大變化,但與其它媒體相比,依舊具有壓倒性優勢。單從收視年齡層來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的收看時間呈下降趨勢,然而因國民中老年人收聽比例的增加,電視的高收視率才得以維持[1]。根據總務省在2013年11月到12月間對全國13歲到69歲的國民調查顯示,智能手機的使用占52.8%,普通手機為51%,平板使用率為15%,其中智能手機和平板的利用率在穩步上升[2]。由于網絡的普及,無論是智能還是普通手機,均可在行動中獲取信息,所以近年來年輕人已經不再通過傳統媒體獲取信息,換而從各種移動終端獲取。
日本NHK廣播文化研究所2012年8月對“中學生和高中生的生活和意識”的調查內容中將2002年與2012年情況比較,結果發現所舉的5個選項中,電腦、手機、游戲機、私人房間的擁有率有所增加,而電視持有率相對減少。因為現在的手機不但擁有通話?短信功能,還可以實現電腦擁有的信息檢索、視頻、看電視、博客交談等功能,可以說“手機一部知天下”[3]。
那么,作為教育場所的學校對媒體器材的利用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據2013年NHK廣播文化研究所進行的以全國小學老師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教師授課所用的“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腦”約占9成,“電視,錄像重放機”約占8成,”“投影儀”約占7成。另外,互聯網也有大約8成的使用率。從利用頻率看的話,1個月使用1-3回以上的媒體機器中,“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使用頻率最高,為62%;其次為“電腦”,為59%,最后是“電視機”,為42%。另電子黑板的使用率為43%,移動終端的使用率為12%。但在今后上課時想要利用的媒體中,電子黑板占59%,移動終端占54%,分別占據前兩位,預計他們今后的利用率會逐漸提高[4]。
截至20世紀50年代為止,收音機、照片、唱片、教育用電影等為代表性媒體。在視聽教學、廣播教育的研究開始盛行時期,埃德加?桑坦德的「經驗的圓錐形」(1975)給日本的研究人員帶來了很深的影響。桑坦德根據多種教育媒體的活用,靈活利用了圖中所示圓錐的上升方向和下降方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世紀60-70年代可以稱之為電視時代。不僅每個教室都配備了電視機,就連學校廣播節目的廣播時間也在增加。到了1975年全國小學范圍內平均每間教室配備一臺電視,電視已經成為了教室的常用設備。而且,在小學,NHK的電視廣播利用率也超過9成。廣播教育研究逐步推進。可以說親身體驗思考和探究的過程,掌握試聽能力的“生動、完整、連續”這樣一種教育觀念也逐漸蔓延[5]。不僅在學校能看到面向孩子的教育電視節目,在家里、甚至早晨、傍晚、暑假等長期休假也都能看到此類節目。
在這個時代,作為學校廣泛使用的媒體機器—投影機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幻燈片內容主要為教師自己制作。
20世紀80年代可以稱作“錄像機普及的時代”。迄今為止教師主要是利用電視指導學生學習,無法實現提前預習或者復習,但錄像機卻解決了這一難題。由于錄像機的巨大存儲功能,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特別是初?高中的專科教員進行現場錄像后可循環播放。
20世紀90年代被稱為“電腦時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電腦以高中,初中,小學的順序逐步普及。日本初中和高中在1994年、小學在1998年相繼實現了電腦百分之百的普及率。最初電腦只能處理文本,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多媒體電腦逐步優化,無論是文字情報的聲音、還是畫像都可以得到相應處理,對應CD—ROM和DVD。教師自己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編程序做教材,由此市面上銷售的教育用軟件及教育游戲也被引入學校與家庭[6]。
進入21世紀后,學校的電腦逐步實現網絡化。1999年日本政府出臺千禧年項目“實現教育信息化”;2002年,幾乎全國所有小學、初中、高中實現了網絡連接。此時實物投影機的利用率也逐漸加大,學生們可以在教室內清楚地看到各類“實物”,讓教學更顯生動,活潑。
到了2010年,電子黑板開始普及。電子黑板不僅可以顯示電腦和DVD的影像,老師和學生們還可以通過其觸摸屏實現放大、寫字、保存畫面等功能。在“教育信息化”的暢想下,電子黑板與數字教材都被逐步引入學校。
1、平板終端
首先從平板終端來看,如上所述,在2013年時小學教師授課時平板終端使用率達到12%,兒童使用率達到2%。雖然導入形態各異,但已開始了平板終端的使用。雖然利用平板終端的“參入學習”很多,但“個別學習”的利用也不少。例如:國語的漢字練習和計算機的計算練習方面,孩子們可按照自己的步驟學習;教師則可一邊確認學生學習情況一邊進行指導;理科與社會科教學則主要為探討式教學模式;體育與音樂等實踐科目,則可以不斷回顧教學時拍攝的影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創作,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
平板終端所謂的單體就是只能使用拍照功能及事先安裝的各類應用軟件,但如有網絡的話便可在電子黑板上轉送各自的畫像、翻看云保存中的數據。由于平板方便操作、便于攜帶的特點,大大增加了學習的機動性。
2、數字式教科書
數字式教科書被分類為“教師專用數字式教科書”與“學生專用數字式教科書”兩類。迄今為止教科書從所謂的紙質媒介變成了數碼媒介,不僅能處理文字信息、還能處理聲音和影像等多媒體的數碼媒介,無疑意義重大。雖被命名為教科書,并非為通過文部省審定的教科書;同時此類教科書因開發成本較高,所以不能免費發放,只能團體自行購買。
3、慕課
MOOCS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簡稱,意為大規模在線講座。2012年美國Cousera,Udacity,edX三大服務的開始開啟MOOCS的大門。2013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Cousera,京都大學參加edX;但因服務商均為美企,所以內容為英文。日本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公開在線(簡稱JMOOC)成立于2013年,2014年4月正式在“gacco”“OpenLearning、Japan”、“OUJMOOC”三個同心軟件平臺開始運營服務。這種講座同迄今為止的教育服務不同的是它基本不需要花錢就可以聽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數周的階段性課程學習。如果說MOOCS是高中教育的中心,那么Khan Academy就是初?中等教育的福音。但此種服務基本是以家庭中學習者的視聽為制作前提,鮮有學校課程事例。[7]
由于互聯網的使用從1996年開始NHK學校廣播節目組公開了自己的節目主頁。當初只有面向高年級的環境教育節目《我們只有一個地球》,2000年開始經過6年精心策劃,開始著手開發NHK數字教材,除保留以往的“一對多教育”模式外,還創造出通過數字教材的“一對一教育”來應對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此類教材多以故事為動機,使以往很難直接體驗的現場通過多媒體實現間接體驗,可以說這是公共廣播與自由探索的“構成主義方法論”的最佳結合。
2001年NHK公開了NHK數字媒體教材,并于2011年開始統一并更名為“NHK for School”。作為門戶網站不僅包含了學校廣播節目、NHK數字教材還設立如下服務區:
(1)“節目組內容區”:觀看廣播后節目組的內容摘要,試聽SIMD流指令擴展,播放特定場景及實現指定時間播放,自由添加字幕。
(2)“剪輯區”:節目組相關1~2分的短視頻。
(3)“教材區”:面向兒童的節目組相關資料或教材集,與學習內容對應的游戲或問題等。
(4)“教師功能區”:利用節目組的教學方案,教學方案為基礎的進度表等。
根據學習環境的變化,不僅提供節目和聯動的教學內容,節目形式和內容也發生變化。迄今為止學校廣播節目組面向小學播放時間為15分鐘,初高中播放時間為20分鐘。但從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開始初高中節目調整為10分鐘,2010年起小學廣播也陸續調整為10分鐘。這主要是因為教室媒體環境趨向多元化,可供選擇媒體教材增多。同時新興數字教材的加入也大大沖擊了以往的節目。為了不讓其他節目叫停,NHK電臺下大功夫轉換節目形式。例如,小學理科節目系列停止以往的“故事性錄制”改為“片段性錄制”;同時在節目的最后提出設問擴大節目的跟蹤率。從1935年的NHK廣播到全國校放送,NHK大約走過了80年的歷程,如何與新時代接軌已是NHK教育節目組必須考慮的新問題,但無論怎么變,其節目制作的中心思想沒有變化即“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在感受中學習”。
[1]赤堀侃司.平板與紙張的比較——平板時代的教育[M].Jimhouse,2014.
[2]堀江固功,淺野孝夫.教育技術的原理及方法[C].日本放送教育協會,1998.
[3]教育放送研究會.教育廣播75年的軌跡[C].日本放送教育協會,2012.
[4]日本放送協會.學校放松25年的歷程[C].日本放送教育協會,1960.
[5]西本三十二.視聽教育-磁帶[C].日本放送教育協會,1957.
[6]山內祐平.數字教材的教育學[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10.
[7]全國放送教育研究會連盟日本放送教育學會.放送教育的50年―歷程及展望[C].日本放送教育協會,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