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立 孫仙紅 劉俊玲
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課堂講授這種傳統教育方式遇到了新的考驗和挑戰:一說到政治理論課,學員總是會出現“本能的反感”,糾其原因,大致有:一是教育者提出的要求過高。學員經過努力也難以達到的過高要求,使受教育者降低了信心。二是教育內容特別是典型案例失實,教育者難以與學員達成思想共鳴,甚至產生相反的效果。三是教育者在學員心目中威信不夠,得不到學員的認可。
由此出現了學員“寧可風雨里站崗,不愿課堂上聽講”、上課時“心游天外”,人在腦不在的尷尬現象,導致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不好。習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個“真”字。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要從“真理、真情、真功夫”三個方面入手,提高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從“真”字出發,政治理論課首先要做到堅持以科學的真理教育人、說服人,這就要求教員組織的教學內容有使學員感到耳目一新的思想和足以服人的道理。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進行深入透徹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深刻獨到的新認識?,F實中,學員對“大道理”產生的“本能反感”,其實并不是反感“大道理”本身,而是反感教員為了講道理而講道理,沒有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學員聽了不理解的仍然不理解。如果教員能夠將學員沒想透的問題講透,將學員沒想明白的道理講明白,就能使學員感到耳目一新、茅塞頓開,受到新的啟發和教益。其次,將理論性強的大道理與現實問題相結合,靠有現實指導意義而又科學樸實的真理去說服人。學員對政治理論課的“逆反”,主要是不愛聽那些脫離實際的空道理,認為這些道理“學了也沒
有用”。要改變學員這種心理,要求教員要把道理講“實”,不能“雨過地皮濕”。要有針對性地從學員的現實思想困惑出發,實事求是地用理論解釋和說明現實問題,使學員聽了感到事是這個事,理是這個理,可信賴、可接受,并且能夠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學效果自然就會好。
從“真”字出發,政治理論教員必須做到以真情感染學員。有情感,是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的源頭和生命,是政治理論教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首先,教員要做到對“所講道理真信、對學員真愛、對教育真有信心”。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摯信仰,這是做好政治理論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不信仰則無真學習,更談不上傳授;二是對學員真愛,堅信“有教無類”,不因學員理論水平低、不喜歡上政治課而輕視教學,對學員的真愛就集中體現在認真對待教學上;三是對政治理論教學充滿信心,即始終保持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講好每一節課,相信政治理論教學會給學員發展帶來更好的影響。
其次,要注意和學員之間平等的雙向交流。政治理論課最忌居高臨下地教訓人,學員也非常討厭一味命令式、要求式的講課。因此,教員必須明確政治理論教學是在課堂這一平臺上,教員與學員各自作為一個獨立個體,進行的思想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員要做到“進得去”、“出得來”:一方面,只有與學員站在同一位置,換位思考,才能真正進入學員的內心世界,真正了解學員所思、所想,才能有切身感受,教育才有生動的可能,此謂“進得去”;但另一方面,教員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即要引導學員正確理解理論,因此必須“出得來”,即只有能夠從學員的位置跳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員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真正被學員接受,進而對學員的思想產生影響。
從“真”字出發,政治理論教員必須有“真功夫”,能夠潛心精細鉆研,不斷增強自身能力素質。
首先,理論功底要深厚。任何一堂講得好的政治理論課,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員多年心血汗水的積累。實踐中,凡是被學員認可的教員,無不專注于對基本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因此,政治理論教員要不斷積累充實理論知識,平時多積累,備課精益求精,能夠從正與反、歷史與現實、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形成站得住腳的、經得起學員質疑的觀點見解,方能為學員所接受、信服,講起課來就能得心應手。
其次,教學手段要多樣。政治理論課教員應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有技巧地將信息傳達給學員,使學員一聽就能懂,再也忘不了,而且感覺用著真有效,達到讓學員“喜聞、樂見”的效果。此時應注意,教學手段的選擇未必越先進越好,不能為了體現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而盲目地將不同的教學手段逐一用遍,而是要從教學需要出發,因人、因時、因題而異地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模式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