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高職院校開始擴招,已向社會輸送了大批一線技術應用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以課程載體為基礎,這是實現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體育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職體育課程也應適應社會需要,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只有在“職業素養”課程模式上多下功夫,才能適應和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為社會輸送符合要求的人才。
近幾年,很多高職院校加大了改革力度,我們通過梳理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相關研究,對高職體育課程設置的歷史、目的和現狀有了較清楚的認識。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的發展雖然從階段劃分來看,已經進入了重新探索定位時期,但這種探索基本還是停留探討與極少院校的實踐中,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本文將從體育教學評價方法入手,探討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一些方法。
課程評價方法是課程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評價模式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形成了符合普通高校學生發展的模式,而高職院校在這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很多學校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顯然這種模式是不符合高職院校職業特性,對學生發展起到的是阻礙作用。目前,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的評價模式相對簡單,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很大部分學校都是只有一個考試結果,都是以體育技能考核為主要手段,沒有更多的思考過程評價,往往是期末考試成績比體重更大,一般情況下,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不參與評價體系。二是忽視學生自身體育技能評估,不結合學生體育技能個體差異進行縱向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忽視學生職業發展的特性,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的職業發展,也沒有結合學生的需求對未來的職業崗位有所益處,無預見性,沒有對學生未來能否勝任職業崗位的從職素質進行評價考核。這種教學評價模式非常容易導致學生疲倦,從而缺乏學習的興趣。
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首要條件。評價應該是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建立各種評價體系的指標體系。還應弱化結果評價,加強過程評價。過程評價主要從學生運動態度,自己掌握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提升等三個方面評估,學生的運動技能的提高,體育運動成績的提升都要加入到過程評價,在設計制定評價標準時一定要參照《學生身體健康標準》標準對學生的個體進行評價,結果評價主要從學生掌握專業科學的體育健身技術出發,職業院校體育課程教學需要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評價中一定要加入團隊合作能力,自身職業素養提升,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其今后適應未來崗位的核心身體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在制定標準時我們又必要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分享討論,以便更科學地設計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程目標,調整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課程質量。
我們在制定評價方法時應該以一種新的形式,改變傳統體育教學的僵化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素養提升,包括學生的個性、人際交往、處理問題等等方面的評價。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學生創造性地完成技術行動。以往的評價方法是以考試的形式進行的,使用分數,評價標準采用“一刀切”的形式,這樣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可以采用基于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的考慮,針對學生的強項和弱項制定多元化的、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從而控制教學節奏,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實現生活要素順利發展為體育活動。
基于職業素養的高職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應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注重學生的認知、運動技術能力,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職業社會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個人發展的獨特性,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個性,并針對高職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從社會適應能力運動能力等方面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和生存服務。而傳統的體育教學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鍛煉,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培養。學生缺乏自主性,在高職學生心理、生理方面關注不夠,造成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因此,教學評價的制定一定要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在自主性上實現真正提升。
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在學校體育改革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左右著體育教學思路走向和體育教學質量。建立合理科學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是推進高職體育健康發展的前提,只有這樣,“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學中才能真正落實。
[1]高陽.以職業體能為導向的高職體育課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7(04):350~352.
[2]牛英群,謝永廣.基于職業素養培養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3(07):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