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忠華 鄭曉濤
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就開始出現了逆反心理,所以,這個時候,是父母和學校對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最為頭疼的時候。當前,青少年逆反心理問題日益引起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關注。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是中學生的心理趨向成熟,人格趨于完善和穩定,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的重要時期。這段時期的心理具有快速、復雜、多變、不穩定等特點。青少年對各種需求呈現不斷增長趨勢,而且不斷產生新的含義,當內在的心理支持和這種需求,以及理想與現實出現很大的距離,出現不平衡時,這種心理落差的產生就會引發強烈的逆反心理,并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因此,對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現狀進行分析,并進行正確的疏導,幫助其順利度過“危機年齡”,正是青春期學生的心理需要。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的普遍現象,在學生的12—15歲(初中)年齡段表現特別強烈。在一定程度上,若是他們的逆反心理過重,那就難免會對他們本身和社會造成危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教師和家長抱怨青春期的學生叛逆不聽話,經常對教師和家長采取一種強烈的對抗態度。這種現象在初二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其強烈的逆反性、對抗性對學生的心理發育、日常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發展,將有可能造成學生的心理缺陷,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將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因此,認清逆反心理的實質,幫助學生克服逆反心理,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1)強烈的獨立意識。青春期的孩子喜歡標新立異,表現欲望高,遇事總想發表獨特的見解,做出異乎尋常的舉動,顯示其獨特的個性,以期望引起別人的注意。
(2)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某事物被禁止,特別是在只做出禁止而不做任何解釋的情況下,就會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如早戀。
(3)強烈的對立心理。一旦青春期孩子對某人持有否定的態度,就會對他的觀點、行為持否定態度。比如,如果對后進學生總是批評甚至體罰,他們就很可能對老師持否定態度,對我們說的話聽不進去而產生對立心理。
(4)強烈的偏激心理。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由于生理發展加快并趨于成熟,他們有成人感,但心理發展相對滯后,社會閱歷淺、知識面還相當缺乏,看問題過于簡單和偏激。
(1)盲目性。對于明明知道是對的事情,都會橫加抵制和反對;而對于明明知道是錯的事情,卻想干就干,不聽任何勸阻,不顧后果,往往情緒主宰一切,容易導致不良的后果。
(2)抵觸性。逆反心理過強的孩子,容易無視和對抗社會行為規范,帶有抵觸情緒,易發生觸犯法律的行為。
(3)放縱性。青春期的孩子,缺乏辨別是非能力,如果家庭教育過于溺愛,容易形成任性、固執的性格,行為上往往不聽忠告,無視勸阻,我行我素。
(4)極端性。逆反心理強烈的孩子,在情感和行為上往往會表現出極端性,不加辨別地抱著與他人或外界對著干的心理,來應付一切。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有時候這種心理還會表現得十分強烈,容易與父母、教師產生對立沖突,引起不良的后果。這時,如果我們忽視對這些青春期學生的關注、幫助和教育,或沒有掌握好教育的方法,都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對當前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狀況的現狀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了解中學生心理問題特點及其教育方法;同時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去,并且注重落實,重視效果。
我們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成為孩子真正的“良師益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1、教育者和青春期學生都要有正確的觀點
教師要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向學生宣傳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危害及正確調節的方法。告訴學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如果不正確調適,會產生明顯的缺陷:比如,不分是非、不分善惡,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對。這樣做實際上是頭腦簡單、幼稚、不夠成熟的表現。
2、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
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合理要求。學生與老師的隔閡往往是由于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老師能夠經常做到“心理換位”,就能理解學生,只有與學生同憂、同樂、同悲,學生才會感到教師是“自己人”,樂意與其親近,樂意聽從教導,這樣教育效果就會倍增。一般來說,師生之間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因此,老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水平,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提出對他們的要求,減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常受到教師的斥責、懲罰,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教師懷有戒心敵意,但他們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首先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心理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真正實意地愛護和幫助這些學生。
作為教師,應盡量對學生和藹可親、態度誠懇、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聊天,讓這些“特殊”的學生覺得老師真心實意地對他友好,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我們還應降低對“后進生”的要求,盡可能多地鼓勵、表揚而盡可能少地批評、指責。教師還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善于發現“后進”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并尋找時機讓他發現自己的長處,表現自己,改變他在老師和同學中的形象。
3、注重事實,耐心勸導學生改正錯誤
老師在批評和矯正學生的錯誤時,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學生違反了紀律做錯了事,其實自己心理很清楚、很害怕的,等著挨批。這時,老師對學生一定不要一味地批評指責,而是進行引導,找到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鼓勵,這樣,學生對老師就會產生親近和認同心理,接下來老師提出的批評意見就容易被學生接受,這樣一來,教育效果一定會更好。
寬容包括允許反復。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不是很容易改變的,有反復是正常現象。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反復,并抓住反復的機會進行進一步教育,促其繼續進步。抓反復,要反復抓。決不能見學生在進步過程中有反復就全盤否定。教師“抓辮子”、揭“傷疤”的做法是最令學生反感的,易使學生產生逆反而產生對抗行為或自暴自棄。
遇到學生違反紀律或和教師“頂牛”時,教師要冷靜,出現僵局更要冷靜一下,拖一拖,這樣有利于使雙方都冷靜下來,防止把話說過頭,傷了感情。另外,還要做一些思考和調查工作。當過后再處理時就容易心平氣和,且更客觀一些。老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沖突,減少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頂撞行為。由于中學生逐漸產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獨立意識,所以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我們要細致觀察,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其形成的根源,因人施教,對癥下藥,使學生健康成長。
也許有些老師會說,脾氣一上來,哪里還會想那么多,話就這樣沖出去了, 那里顧得過來。其實,正是由于我們持有這樣的觀點和做法,才會出現令我們頭疼的某些青少年心理問題,所以,我們身為青少年身邊的榜樣,應該首先采取正確的觀念和做法,更好地去塑造那些問題孩子,不要因為他們現在的某些不良表現,而忽視他們甚至放棄他們。
4、培養積極向上的班集體
教師應善于采用組織手段,培養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在這種良好溫馨的班級氛圍的熏陶下,他們的精神世界會變得更為充實和美好。針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幫教小組,給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行為習慣等方面予以特別的關心和幫助,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善意,從而逐漸消除對立情緒,樂于接受大家,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并從中得到教益。
5、指導家庭教育優化
學校教育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爭取家長的教育配合。家長對于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知道怎么正確引導和教育,往往表現得很迷惘,需要教師的指導,家長如果學會了科學的教育方法,將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方面,建議家長采取以下幾種教育策略:
(1)家長教育子女態度上一定要民主、耐心,針對逆反行為的不同特點進行引導教育。
(2)加強學習,提高青少年修養,讓他學會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3)引導青少年提高認識,把學習看作不只是自己的事,還是一種社會責任。
(4)與孩子交心做朋友,盡量縮小家長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要與孩子多商量、多探討,平等協調,不要輕易激怒對方,以免導致青少年的嚴重逆反心理。
(5)一旦引起了激烈的逆反心理,要先冷處理,這個時候需要家長耐心引導,而不是專制命令,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交流,講清道理。
(6)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做到與學校教育協調一致。
總之,針對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教育引導,正確的家庭教育配合很重要。要讓青少年明白過于逆反的危害,在家長、學校的幫助下,共同克服逆反心理,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針對青春期學生的逆反心理,要求我們在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特點的前提下,對癥下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教育引導,使學生的逆反心理得到控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實踐證明,青春期逆反心理經過合理的調適、疏導,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轉化,有利于青少年學生形成鍵康心理、健全的人格。
[1]袁園.淺談青春期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對策[J].現代閱讀 :教育版,2012(22):33~34.
[2]金日權.淺談如何應對青春期學生的逆反心理[J].課程教育研究 :學法教法研究,2015(29):249~250.
[3]呂秋.淺析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指導[J].好家長,2015(29).
[4]許澤高.贏在此時: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分析與對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5]楊晨.學生青春期逆反心理防治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 :教師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