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蔣敏霞
課堂建設
巧用直觀 演繹抽象
——例談對低年級解決問題中直觀教學的思考
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蔣敏霞
低年級解決實際問題是整個解決問題教學的基礎。有些實際問題信息豐富,關系復雜,而由于學生年齡小,他們的理解處于直觀與生活的層面,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問題。有沒有好方法能架起“直觀——抽象”的橋梁,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演示、實物演示、模型、操作及畫圖等手段進行教學,稱為直觀教學。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借助直觀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使學生讀懂并理解題意,找到方法,拓展思路。
【案例呈現】
在一上的一次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選擇題:
樹上原來有9只鳥,先飛走了3只,又飛走了2只。一共飛走了多少只鳥?
4…□……………………5 □…………………1 □
大部分學生都選擇第一個答案,列式為:9-3-2=4。于是,我就這樣跟學生這樣講解:“因為問題求一共飛走多少只,也就是求飛走的總數,所以要把兩次飛走的合起來,用加法算……”學生一臉茫然,有個孩子大膽向我發問:“老師,你之前明明說飛走就是去掉,應該用減法算,怎么現在又用加法算了?”……我一時懵了。
【剖析原因】
在一上的教學中,教材中經常出現的實際問題都是已知原有和飛來的只數,要求一共的只數,用加法算;或者已知原有和飛走的只數,問題求剩下的只數,用減法算。這些實際問題順應學生思維,是低年級學生易于理解的。當問題突然變了,不再求剩下多少只了,而是求一共飛走的只數時,對于這樣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既有“飛走”(學生思維中對應的是減法),又有“一共”(學生思維中對應的是加法),當老師告訴學生求飛走用加法時,開始“違背”之前的經驗,學生一時無法理解和接受。那么,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呢?
【改進措施】
經過思考和整改,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分步觀察和理解:

1.動態呈現,聚焦問題
動畫逐步演示,圖文同步出示,并讓學生提問:“還剩多少只?”“一共飛走多少只?”接著聚焦問題:“根據問題,分別找哪里的小鳥?要求一共飛走多少只,為什么不找樹上的小鳥?”在對比中體會問題不同,所指對象也不同。這樣排除干擾,目標就明確了。
2.借助直觀,理解問題
緊盯問題,繼續追問:“一共飛走多少只是指先飛走的3只嗎?”(不是)“是指又飛走的2只嗎?”(也不是)“那是指什么?”(兩次一共飛走的5只)借助直觀圖,引導學生全面考慮,目標就找全了。
3.形象概括,及時抽象
老師接著說:“噢,原來要求兩次一共飛走的只數,也就是把第一次和第二次飛走的……”(及時動態演示把飛走的兩部分合起來,并出示相應括線圖)在動態演示中及時抽象出數量關系,至此,可謂水到渠成。
【案例呈現】
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新授知識分這樣幾步走
第一步:創設情境,比一比兩種圖形的多少,利用電腦演示“一一對應”比出多少,引導表述并揭示“相差數”;
第二步:改變例題,增加其中一種圖形的數量,繼續比較多少,并列出算式,請生看圖說說想法;
第三步:仿練兩題,繼續列式并思考,最后請生概括求兩數相差的方法,生無法說出,老師自己總結并板書:大數-小數=相差數。
【剖析原因】
求相差數這一知識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當電腦演示代替操作活動時,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直觀圖”上,沒能深入知識內部,激發學生深度思考。
【改進措施】
1.加強操作,豐富表象
創設擺紅藍花片比多少的游戲,在擺一擺、比一比的直觀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相差”的含義,并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比較的結果和方法。再通過增加花片數量,多次操作、比較和表述,逐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2.想象感悟,抽象算式
當直觀操作達到熟練程度時,老師便巧設障礙:“當花片更多,不夠擺了時,你還能比出紅藍花片的多少嗎?”鼓勵學生脫離直觀操作這個“拐杖”,開始摸索獨立“行走”,也促使學生從“用手擺圖自然過渡到“心中想圖”、“心想算式”。
3.拓展延伸,歸納方法
老師帶領學生的探索與思考并沒有停止于此,而是領著學生先“回頭看”:“剛剛擺花片的問題能不能直接列式計算?”再“向前看”:“如果紅花片有50個,藍花片有80個,要求紅花片比藍花片少多少個,該怎么列式?”“如果紅花片有100個,藍花片有80個,要求紅花片比藍花片多多少個,又怎么列式?”“如果有更多的花片……你發現了什么?”……當學生的思考一步步深入到問題的核心時,求相差數的方法便呼之欲出了。
在“用手思維”的操作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逐步深入地去探索知識,發現規律……只有學生的思維深度參與解決問題中“策略”的形成過程,學生獲得的體驗才是真實而深刻的。
【案例呈現】
一次練習中,出現這樣一題:“小朋友們排成一條隊伍,從前數紅紅排第5個,從后數紅紅排第7個,這一隊共有多少人?”
學生讀題后舉起了手,我請不舉手的小季說算式,只見他支支吾吾地說:“5加7……加1……等于……”我板書算式:5+7+1,并追問他:“為什么要加1?”他慢吞吞地說:“是紅紅?!蔽依^續追問:“那5和7是指誰呢?”他聲音更低了:“……前面的……和后面……”
【剖析原因】
學生對這類題的理解相對容易些,如:“小朋友們排成一列隊伍,紅紅前面有5個人,后面有7個人,這一隊共有多少人?”學生知道:前+后+1=總人數。受此類題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套用這種方法,對數學知識中“幾”和“第幾”的意義分辨不清,特別不理解“第幾”的含義應該包括本人和別人兩部分。尤其是當兩個“第幾”組合在一起時,題目的難度提升了,學生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解決。
【改進措施】
如何把題中的理解障礙和數量關系清楚展示出來呢?我們可以逐步引領學生畫圖理解,正確解題:
1.模擬排隊,激活經驗
引導學生回憶排隊情境,在教室里模擬排隊,請“主角”先登場后提問:“紅紅前面是5人嗎?后面是7人嗎?”在模擬排隊中不僅理清了順序,也關注了“第幾和幾”的不同。
2.數形結合,突破難點
接著,老師設疑:“題中不是說5和7嗎?為什么紅紅前面不是4人?后面是6人?”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第幾”的含義,畫圖如右:隨后提問:“用5+7+1來列式對不對?為什么?”在數形結合的圖畫中,學生立馬意識到問題所在:同一個人被數了兩次,不是加1,而是減1。
3.借助畫圖,拓展思路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怎么想?怎么列式?”一一展示,如下圖: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于解決比較復雜的實際問題時,我們要巧妙利用直觀教學,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看得見、講得清的現象,讓學生在動態演示、直觀操作、動手畫圖中多種感官參與,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內部構造”,也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思維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