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近日,《中國商報》高級記者于彬的新作《遠去的票證年代——新中國食品工業掠影》,已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
這是新中國成立國以來第一部全面描寫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著作,以人們曾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票證為切入點,記錄了中國食品工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全過程。全面呈現了中國從“票證王國”到“食品王國”的轉變,以及怎樣從“節衣縮食”,發展到了今天的“豐衣足食”、“食不厭精”的過程。
《遠去的票證年代》一書不僅內容詳實、數據準確、資料豐富,更是有許多內容是首次披露。這些內容雖是舊聞,但因為是首次披露,讀起來依然讓人感到新鮮和激動。
讀者會從這些舊聞中得知,為結束票證年代,解決百姓溫飽問題,中國的領導及各有關部門是怎樣全力重視、支持食品工業的,以及各省市地方領導、食品工業戰線的從業人員是如何辛勤付出的。那些“吃飯難”“吃肉難”“吃魚難”“吃菜難”“吃蛋難”“喝奶難”“喝酒難”等各種難是如何解決的。無論是食品行業從業者,還是普通讀者,都可以從中了解到許多專業知識和有趣的史料。
食品工業的一窮二白
今天的中國人吃喝不愁,食不厭精,可是在1949年初期,舊中國的食品工業底子慘不忍睹。
那一年的全國卷煙產量為160萬箱,這在今天就是一個廠的產量;食用油行業全是小作坊,全國的食用油年產量僅為50萬噸,而今天一個廠的產量就超過了那時的全國年產量。某著名品牌的本廠年產量是40萬噸,其分廠的產量則有10余萬噸。
新中國成立后,食用油供應極其緊張,不僅因為數量少,還因為有支援外國和換鋼材的需要,4噸油換1頓鋼材,所以食用油的供應就要精打細算了。在一些地方,每人每月2兩油算是好的,有的地方甚至還斷了供應。所以保存下來的油票還有3錢的。
肉類工業也是十分落后,除了上海、青島、天津、武漢、哈爾濱有幾個小型的機械化屠宰場外,全國多數地區都是一口鍋、一把刀的方式殺豬賣肉,人均年占有量少得可憐,甚至少到連數據都找不到。
說到奶制品,同樣是羞于提起,和肉類占有量相比,真是沒有最差,只有更差。那一年,發達國家人均日牛奶量是500克,而我們則是1克。簡言之,人家是我們的500倍。其他的也不用一一列舉了,反正都是慘不忍睹。
重視食品工業
兩次成立食品工業部
曾經有人認為,解放之初百廢待興,國家不重視食品工業,所以導致食品工業不發達,其實這種觀點是不符合歷史真實情況的。
新中國歷史上曾經兩次成立食品工業部,因此可以證明,政府并非不重視食品工業,只是條件不具備而已。
第一次是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第二次是在1956年。兩次成立又兩次撤銷,實屬無奈。
食品行業的老領導認為,雖然成立了食品工業部,但是,一是缺乏食品工業的原料——糧油不過關;二是不知道何為食品工業。在一些領導人頭腦中,食品工業就是“糧食磨粉”,就是“養豬種菜”,這點小事讓百姓自己去干就行了;三是缺乏食品方面的專家。發展食品工業,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比如食品機械、釀造、烘焙、肉類加工、油脂、冷藏、包裝、營養學等近百個學科。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文人墨客無數,就是食品行業專家少見蹤影。在這樣的條件下,食品工業如何發展?食品工業部又如何開展工作?總不能讓部長、局長去養奶牛、喂雞鴨吧?
盡管兩次成立又兩次撤銷,曇花兩現的食品工業部還是留下了值得研究的篇章。
“票證王國”與“票證之都”
讀者從書中可以看到,上世紀50年代,我國為解決糧油供應短缺,不得已采取臨時措施,從1953年開始,中央到地方發行了糧油等票證(以糧票為主)。據統計,發行的單位有2441個,品種約30萬。這一發行量居世界之首,是名副其實的票證王國。
其中,北京40余年間共印制、發行各種糧油票及副食票證6000余版本,總面額達500億公斤,居全國之首。如此看來,中國是票證王國,那么北京就是“票證之都”。
1960年,北京市憑票供應的食品及其他商品達到50種(其中多為食品票證,下同);1961年,憑票供應的食品及商品達到69種;1962年,憑票供應的食品及商品多達102種。
幾乎所有的食品都憑票,米、面、油等不用說,副食品也樣樣要票,雞鴨魚肉、煙酒糖茶、糕點小吃、油鹽醬醋、蘿卜青菜,凡是入口的東西,幾乎沒有不要票的。就連現在沒人愿意吃或是偶爾吃的紅薯也要票,茄子、土豆、胡蘿卜等也要憑票購買。
也許有讀者問,是不是北京的供應最差才什么都要票呢?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因為北京是首都,各個地方對北京都有或多或少的支援,相對其他地方供應是較好的。雖然憑票,但是畢竟北京還是有食品可以供給,而其他地方雖然留下的票證少,可正說明那些地方食品及商品較少供應。當時除了北京之外供應最好的是上海,以1962年為例,憑票供應的食品也達到了42種。
從數量和品種上完全可以說北京是票證之都,而從帶頭發行和最后結束的時間段來說,稱北京為票證之都也毫無疑義:既帶頭發行,又最后結束,引領一個時代,又拉下這個時代的大幕。1993年5月1日,北京市最后一個宣布取消各種票證。在此之前的4月1日,上海宣布取消票證。
遺憾的是,要想收齊北京市的所有票證也不容易,因為各種票證用過后都是當天銷毀。為防止貪污,銷毀票證時都是最少三個人在場。而那些各種供應證也是當年底就作廢了,來年換新的,保存下來的極少。
北京險些重新發行糧油券
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后,全國農村連續糧油大豐收,糧油供應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副食品供應也從“買難”變成了“賣難”。此時的票證沒有了原先的功能,到成了有價證券,人們用票證換各種商品。比如說1斤面票換1個雞蛋,2斤面票換1斤蔥,45斤面票換1只雞,500斤面票換1個大立柜。endprint
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地陸續取消了實行40年的票證。1993年5月,北京市宣布取消糧油票證。這本是好事,但是糧油價格一路飆升,幾近失控。個別的外省市為控制糧油價格,又悄悄地恢復了票證。
壓力之下,北京市為控制糧油價格,也擬重新發行票證。為與改革開放前區分開來,新發行的票、證不再叫票、證,而是改名為“供應券”。如果還叫票或是證,名稱和改革開放前一樣,很容易讓人覺得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錯了。
供應券印好后北京市一直沒有發行,希望漲價風能自行消滅。但是事與愿違,價格如高速路上的快車,一路狂奔。北京市領導無奈之下給中央打報告,準備重新發行票證,也就是新的供應券。但是中央領導不同意北京市重新發行票證,并批示:北京市不要帶頭,采取別的應對措施。
這種情況下,北京市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大量供應糧油,二是火速建立了800家國營糧店,三是現價,誰漲價就查處誰。三招一出,幾天的時間糧油價格一路下跌,民心安定,社會平穩。于是這些“券”沒有上市,直接成了藏品。
五花八門的票證
喝碗綠豆湯也要票
十年動亂,對經濟的影響有多大?看看這張綠豆湯票就可知一斑。近年有人說“文革”也是發展了生產的,人民生活也是大有提高的,不知道這是怎么得來的結論。作為一個省會城市,一個出了許多領導人的革命老區,喝綠豆湯也要憑票。除了感嘆外,也就剩下無語了。
五塊是什么概念
那個年代什么都能忘,什么都能忽視,就是不能忘記階級斗爭。如若不信,看看這張票就應該明白此話不假了。左邊的語錄位置占了票證的小半壁江山,右邊的文字不僅顯得有些擁擠,更主要的是沒有走心。豆制品伍塊,什么意思?豆制品是個“大家族”,即使在那個不重視食品工業的年代,也有十余種,如豆腐、豆泡、豆干、豆絲、豆皮、花桿、雞絲、熏干等,現在多達幾十種。 如果是豆腐五塊還說得過去,可是豆絲、豆皮、豆泡怎么用五塊衡量?很有可能是豆腐票,但是印成了豆制品票。
面額最小的油票
1956年,按說是年景不錯的,可是廣西的這張三錢油票卻證明,糧油緊缺已經開始了。
最小的香煙獎勵票
改革開放前,農民把自己的糧食賣給國家,除了收到現金外,還可以得到如油票、蛋票、糖票、面票、煙票、酒票等各種獎勵。這張“拾枝香煙”的獎勵專用票,應該是獎勵香煙票中最小的了。
取而未消的“特供”票證
特供食品,是在特殊時期采取的臨時措施。1963年,國家經濟形勢好轉,中央下令取消特供食品。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特供這一事物一直就沒有離去。從1964年取消特供,到1976年特供依然在某些地方存在。這張票證為證。
豬油也是搶手貨
食用油緊缺,每人每月半斤甚至是2兩,所以豬油也成了搶手貨。許多地方用豬油炒菜,但豬油也是資源有限,于是豬油票應運而生。
買菜也要票
說來可能有人不信,吃菜要憑票。一點不假,這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事,而且就在北京。
副食品印成付食品
1970年,山東濰坊發行了副食品票,可是卻把副食品印成了付食品。付的意思是給、交付之意,用在此處是錯誤的。不久后又改成了副字,而且語錄也沒有了,似乎有回歸正軌之意。
北京率先解決“30年喝奶難”
當今社會,喝奶是再普通不過的了。可是在改革開放前,也就是1978年以前,喝奶可是件大事。只有病人、嬰幼兒才能保證供應,普通人想喝奶很難。
為了解決百姓喝奶難,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做過批示。先后有王震、周恩來、毛澤東關注此事,要求有關部門采取措施讓百姓喝上牛奶。
可是基礎條件太差,無論領導怎么批示,短時間也難以解決。再加上那時對食品工業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都不夠,所以喝奶難就成為了無法解決的老大難。
基礎條件差,差到什么程度呢?當時北京市200萬人口,大約有1000頭奶牛,一頭奶牛后面每天有2000個人等著喝奶。
要想滿足這2000人的喝奶需求,這頭牛每天最少要出1000公斤奶,也就是一噸奶。而那個年代的奶牛每天也就產十來公斤奶。2000人對10公斤奶,每人每天合0.01公斤。
30年間,有關部門采取了許多辦法,但都沒能夠解決這個大難題。喝奶要開證明,重病患者、嬰幼兒才能喝上有限的牛奶,奶票、奶證等也就應運而生。
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有關主管部門改變舊的管理方式,允許接受外國幫助,允許農戶養牛、集體養牛,也就是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再加上國際社會的大量援助,比如請來了“外援”——丹麥的優質種奶牛。
它們可是比后來足球場的外援們先到一步,是外援界的“老前輩呢”。這樣才從根本上解決了喝奶難的問題。
有了解決喝奶難的經驗,北京市乘勝追擊,又陸續解決了一系列的“難”,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豐衣足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