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摹寫宇宙萬物的物名及其事理,負載著科學知識、文化觀念和哲學理念,并蘊藏著生命密碼的全息符號。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簡體字,由《中華大字典》的214個部首,簡化為二十幾個,另外單獨簡化的字近四百個。其實學習正體字不難,只要學會二十幾個部首,四百多個字,所有繁體字都認識了。
言與讠
言字,一點一橫,表示玄,玄即指天,在人體指人的大腦;兩橫,表示人的上下兩片嘴唇;唇下是一張口。說明人的言語,發源于大腦,啟齒于兩片嘴唇,出于這張口。言,也就是人的話語,發言、名言、格言、謠言等等。
言音通鹽,有淡有咸。人的話語是帶著情感味道的,有熱情的發言(炎),有冷淡的談話。“聽話聽音,鑼鼓聽聲”,從人的言語里也可以品味出這個人的味道。
言語,是人思想的反映。《周易·系辭傳》里,講了許多從人的言語中,識別掌握信息的方法,如叛者詞慚、疑者詞支、誣人者詞游、失守者詞屈、躁人者詞多、吉人者詞寡、君子詞慎等等。言為心聲,文如其人。
在中華大字典中,言的解釋第一條,直言曰言,這就是說言必須正直。我有次去朋友家,朋友的妻子在教孩子寫“讠”,口中念著“點、斜、斜彎鉤”。現在簡化的“言”字作為部首就是這個形狀“讠”,所有孩子從小對言的理解是點、斜、斜彎鉤。斜音通邪,久而久之,意念能改變世界,正言、直言會越來越少,說話都是假話、空話、套話,唯獨少了直言和真言。
門與門
門(門)字,象形。一道門(門)由兩扇柴扉即兩個門板組成。門是房屋的通道,有前門、后門、正門、側門之分。
門音通們,一門之人。“們”字從人從門,表示人的復數,如同學們、同志們。也指同出一個門派之人:他們,你們。
正體字“門”現改成簡體“門”字后,門的開口處偏了,門外還有一點,也不在正面開門了,開在后面了。走正門的人減少了,開始走后門、偏門,才能辦成事了。文字的意念不可思議。
馬與馬
馬(馬)字,象形,像馬之形。三橫一豎,象征馬頸部立起的鬃毛;大彎鉤,象征馬的體型;四點,象征馬蹄。
馬音通媽,擬比親人。自古有“在天為龍,在地為馬”之說,天為父地為母,表示馬與人類的親緣關系。馬在十二生肖即十二時辰中為午。午月,在一年之中屬陰歷五月,陽氣正旺;午時,在一天之中為十一點到一點,也是天地交午之時。
中華民族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稱為“龍馬精神”。“馬”改成簡體字后,四蹄奔騰不見了,反而變成了一條橫杠,破壞了漢字的形美、意美。
飛與飛
飛(飛)字,象形,像鳥飛之形,兩羽掠起,前面是一個“升”字,表示飛升高空。漢字很講究,向上叫飛,向下叫流;飛者叫騰,流者叫奔。物體從空中刮過叫飛,如飛沙走石、雪花飛舞等等。
飛音通非,形背理通。“飛”字是兩羽逆風掠過,而“非”是兩羽相背,從空中掉下來。飛是飛起來,非是飛不起來,非是對飛的否定,它們用字形相背,字理相違,字音相通來說明飛與非的關系。飛改成飛,單羽難飛。
識與識
識(識)字,從言從音從戈。言代表語言;從音即聲音,單音為聲,和聲為音;從戈,戈取實踐之“踐”的一部分。何為識?指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也叫認識水平。識必須是言與行或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發出的和諧之音。在中華大字典中識的解釋:1、常也 2、審(審)也 3、性也 4、心之別名 5、認也 6、見識(見識)也 7、猶適(適)也……
識音通是,“是”指本質,指事物形態背后的本質,指事物的規律性。正對著日,就是“是”字,日乃萬物之源。
“識”現改成簡體字“識”,“讠”加“只”變成了只會說了,知識也成了只說,而且很多還是邪知邪見。
黨與黨
黨(黨)字,從尚從黑。從尚,告訴人們凡要組建黨,必須有一個高尚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標。從黑,凡是光亮之下都隱藏著黑暗,這是自然科學中的物理現象,體現在社會科學上也是如此,在一切光明的旗幟下,必然會鉆進一些投機分子。黨為了保持自己的純潔性和戰斗力,務必及時清理腐敗的黑色分子。
黨音通擋,擋需力量。人類社會要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就要把大家組織起來,只有組織起來才有力量。黨是實現社會緊密團結的組織形式,而一切民眾團體都是一些松散的棉團結構,是抗擊不了巨大壓力和災難的。人類為了擋住惡勢力的進攻,就必須建黨。有黨才能擋住。
正體字是上尚下黑,用高尚去壓制黑暗。《周禮》中記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所謂鄉黨制度即古時的戶籍聯保制度。簡體“黨”字下面是個“兄”字,“黨”的意念會給人與稱兄道弟、結黨營私的感覺。所以簡體字簡化得有理是可以的,簡成不好的字形會給你以不好的意念,而意念能改變意識進而改變世界。
愛與愛
愛字,由受字、心字和一撇組成。很多人都說愛是心的感受,這不全面,愛是撇不下的心的感受,這就正確了。其實繁體字不繁,只要記住把心放在受的中間再加上一撇,念道撇不下的心的感受就是愛,然后永遠不會寫錯這個“愛”字了。
愛音通挨,想挨結親。挨有兩個讀音,一個讀 āi,指靠近,因為愛就想挨在一起,永不分離。另一個讀ái,指遭受,如挨打挨罵。愛是很辛苦的,為自己所愛的人,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
愛字從心,是愛字給人最深刻的教化:
其一、愛在心里,是有文化修養的。深度的愛,貞潔的愛,含蓄的愛,與那種淺薄的,外露的,風騷型的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愛是那么含情脈脈,珍藏于心,純潔而高貴。
其二、愛在心里,說明愛生于心,是自由而永恒的單邊行為。愛情不等于婚姻,愛是自由自主的心里活動,婚姻要受一定條件的制約。一個人愛某個人,不等于他一定要得到對方的回報。真是“愛你沒商量”,甚至于為對方默默地奉獻一切,終身無怨無悔。如果雙方都相互傾心相愛,又得天賜良緣,這便叫“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其三、愛在心里,即是全部的愛。從心里有了愛就是對愛的全部擁有,不會得其身還同床異夢、朝三暮四。并且從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伴侶、愛子女做起,然后擴大到仁民愛物的,沒有分別心的博愛。人類的罪惡產生于貪婪,貪婪是爭奪、殺掠、戰爭的根源。人是愛的產物,愛更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中華大字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中,愛都屬心字部首,簡體后,心被拿掉了,都把友情當愛情了。
愛改成愛,友愛不分。
親與親
親(親)字,從立從木從見。立木即成活的樹木。傳說編這個字的時候,人類尚處在有巢氏時代——既象鳥、猴一樣在樹上生活。那時候人們還不會耕作,不會養殖,主要以獵物、野果為生。“立木”是活著的樹,哪里有“立木”,哪里就有人們要吃的東西。見了立著的果木,自然就有一種親切感,親近感。特別是遇到猛獸,爬到樹上,立刻就有了安全感。因此,“親”字就表達了由接近、常見、祥和而產生的親愛之意。后被引申為密切、慈愛。又由密切、慈愛引申以指親眷和自身,即親人。親人之間的感情,就是一種親情。“立木”曾是人類的家園,“見”、“立”、“木”為親,講的是人與樹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人與樹木的親情一直被人類傳承著:遠離故土之人,回憶起家鄉,自然會想到村頭、門前的樹木,如槐樹呀、大榕樹呀。而當回到家鄉,一看到這棵槐樹,見到這棵榕樹,便頓生親切,親情之感,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時代。
親音通情,有情親近。親與疏相反,親即親近,疏即疏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是親近還是疏遠,起決定作用的是感情問題,有情則近,無情則遠。
親改成親,親情不見。
作者簡介:
胡錦明,中國姓名學第五代傳人,漢字應用學者。長期潛心研究漢字在應用領域的作用力,發現漢字是載負生命密碼的全息符號。近幾十年,一直在大聲呼吁:讓更多的人能識繁寫簡,把漢字中蘊含的哲理和精神永遠傳承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