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境界分三個等級:最高境界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訥于言,第三是修辭或辭令。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書”中初步領略世界,于“無字之書”中體悟世間冷暖,最終在“心靈之書”中沉淀深邃的靈魂。如此循序漸進,方可臻于完滿。
“有字之書”恰似借用他人視角來看喧騰的社會。它可以是外交辭令式的《左傳》,可以是縱橫捭闔式的《國語》,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說新語》,它讓我們從中獲取知識,領略六韜三略的風采。諸子百家的言論,唐宋元明清的詩文,這些世間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營養。
然而,拘囿于“紙上得來”的東西難免“終覺淺”。人生不需要過于厚實的理論堆砌,因為我們深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這樣也就進入了人生境界的第二階段——閱讀“無字之書”,我們可將其引申為親身經歷、人生閱歷。
于時光中,某些細碎的經歷會化為齏粉,如“字”的升華,語境仍存,體悟延伸。這不是太虛幻境,但它容許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式的理想飛揚;這不是光耀萬世的燙金碑文,但它卻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銘心的生命曲線。這便是體悟的升華。
“無字之書”脫離了字的束縛,自然也增加了人性養成的難度。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人云亦云、旅進旅退。這些都是缺乏束縛的典型。這時便需有“心靈之書”作為靈魂指引。
因此,“心靈之書”便是萬千閱歷、森羅萬象在心靈中的最后沉淀。篩去附贅懸疣,掌握人生方向;積淀潛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它是蓋茨比于黛西空虛扭曲心靈中所見的靈魂真諦;它是“畫魂”潘玉良掙脫世俗偏見追求的藝術巔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這只“猛虎”背后隱藏的人性。
然而,這種境界豈是普通大眾都可攀援而至的!時下,浮躁之風盛行,很多人無暇顧及“心靈之書”的修煉,甚至連“無字之書”都不愿意分析總結,停留在“有字之書”層次的人則越來越多。如此之勢,便如厝火積薪,一瞬便可燎原。正因如此,范雨素的成長經歷,才會掀起互聯網眾多網民點贊、轉發的狂潮,這種共鳴也揭露了當代人的精神短板,以及“心靈之書”缺失的現實。
人生如書,需逐級而讀,其終級境界仍需以心體之,以心察之。
【評點】
文章角度新穎,立意深刻。開篇以“說話的境界”入題,高人一招。第二、三、四段分別論述“有字之書”“無字之書”的特點及作用,言簡意賅;而后,考生在第五段指陳閱讀“無字之書”存在的問題,并順勢提出“需有‘心靈之書作為靈魂指引”,可謂過渡自然;在此基礎上,又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心靈之書”的重要性,其說理深刻透徹。文章論據豐富,不少語句一句一例,讀來生動、有說服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