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剛
賈紅斌,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語文教師、教學主任,北京市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曾任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暨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培訓學院兼職教授。現為“北京市中小學名師發展工程”實踐導師,北京市中小學特級教師研修工作室成員。其撰寫的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家級刊物上,并編著《美德書》,參與編寫《最美的作家》經典讀本和《上學就看》系列童話,參與編輯《閱讀 求知 超越》一書。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教授說:“教育學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
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一種教育學的意向,即一種出于向善的、為學生好的動機。這種教育學的意向可以使教師在面對學生召喚的時候做出主動的回應,它牽動著教師積極思考什么對學生好、什么對學生不好。當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影響足夠強烈的時候,就會達到一種迷戀的狀態。這種對學生成長的迷戀,可以使教師承擔起“替代父母”的責任,可以使教師淡泊名和利,可以使教師有活力、有溫度。
我認為,賈紅斌老師就是這樣一位迷戀學生成長的教師。
“我多么希望你是我女兒啊”
有學者說,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一種“替代父母”的關系,當然,這種替代只是教育學意義上的替代,即教師要像學生的父母一樣愛他、呵護他。
賈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中就存在“替代父母”的關系,她可以為了學生的成長,主動承擔起本該屬于父母的責任。但是她的首要身份畢竟還是教師,所以,她一邊要像母親一樣愛她的學生、呵護她的學生,一邊還要發揮教師的職能,在學業上指導學生,在心靈上引導學生。
賈老師曾經有個叫娟娟的學生,她的父母離異了,現在跟隨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為了兩個人的生活,忙于工作,每天很晚才回家,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娟娟因為沒有人管,所以學習有困難,在班里屬于“后進生”,遭到一些同學的“另眼相看”。再加上娟娟皮膚黑一點,對自己的容貌也不自信,總覺得自己長得丑,沒人喜歡。
通過跟娟娟多次聊天,了解她的情況之后,賈老師覺得必須得想出個辦法,學生的成長不能就這樣被影響了。于是,在跟娟娟的母親商量之后,賈老師決定每天把娟娟帶到自己家里吃晚飯,然后再輔導她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后,娟娟的學習有了進步,心情好多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但賈老師還想進一步增強娟娟的自信。一次輔導完功課后兩人聊天,聊到長相這類話題,賈老師說:“娟娟你長得真好看,賈老師沒有女兒,我多么希望你是我女兒啊。”聽了這話,娟娟哇地一聲就哭了。從此之后,這孩子就跟變了個人似的,學習特別認真,眼睛也有光了,后來考進了一所非常好的中學。
對學生成長的迷戀,意味著對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更意味著責任。這種喜歡和責任是有明確指向的,直指學生的向善之心、向學之志。有了這種指向,教師對學生的喜歡才不會變了味道,教師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里,教育才可能發生。
“課講不完就講不完了,
學生學會才是最重要的”
賈老師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成長,什么時候也不能偏離。課只是教師為了達到育人目的的一種手段,人才是目的,但是,有些老師卻本末倒置了。賈老師是教育目的的堅強捍衛者,她猶如沙漠中的一株白楊,不畏風沙,堅挺地站立著,毅然決然地做著自己。
因為堅守這個目的,在一次參加評優課時,賈老師居然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講完整節課。事情是這樣的,參加這種評優課,教師能夠充分準備的是教學,但卻不能充分備學生,因為下面坐著的是從未謀面的陌生學生。賈老師在講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沒有聽懂。賈老師精準捕捉到了這一情況,及時調整了教學,果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討論特別熱烈,不時碰撞出火花。但是新情況又出現了,學生討論中又生成了一些新問題,如果不在預設的時間內中止學生的討論,這節課肯定是講不完了。但是,賈老師沒有這么做,她選擇了讓學生的討論繼續。賈老師說:“我可以選擇中止學生討論來保證這節課的完美,但是,如果這樣,學生根本就不能充分理解所講的內容,這樣就會造成教育的不完美。”賈老師當時心想:“評優課怎么了,學生沒聽懂,我就是不能中止,作為一位教師,我要做的是啟迪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審美提升,升華學生的情感,這才是我教的目的。”
值得慶幸的是,評委老師理解了這節課,也理解了賈老師的良苦用心,最終,賈老師獲得那次評優課的特等獎。
對學生成長的迷戀,意味著教師可以不計榮譽的得失,真正把人當作教育的目的。教育不可以為了一節課的完整,而放棄教育的完美。如果是那樣,教師就成為了演員,教育就淪為了表演。
“心中只要時刻想著學生的成長,
你的教育就會有溫度”
教育應該是有溫度的,它不只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愛上,更應該體現在以文化人的底蘊中。文化本就是教育的載體,所以,從其原初意義來講,教育本就應該是用文化來教化人。賈老師始終堅持以文化人的態度,為教育提溫。
賈老師的教學是有溫度的。如一次課上,賈老師讓學生用“掛”字組詞,學生們很積極,說什么的都有,有“掛鉤”“掛衣服”……突然一個學生說“牽掛”。賈老師覺得這個詞很有意思,有進一步剖析的空間,就對這個學生說:“這個詞真好啊,你有牽掛過誰嗎?”學生說:“爸爸媽媽出國的時候,我牽掛過他們。”賈老師接著問:“你被人牽掛過嗎?”學生說:“有,我不在家的時候,媽媽總給我打電話。”賈老師進一步闡述道:“‘牽掛這個詞是有溫度的,牽掛的感覺是一種想念,有父母的牽掛,我們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我們牽掛父母,是我們對父母的愛。正是有了這樣一份牽掛,世間就多了一份溫暖。”說到這里,賈老師并沒有結束,她接著說:“孩子們,將來有一天你去了海外,你會對祖國有一份牽掛,希望祖國興旺強盛。”一個簡單的組詞,卻引申出如此多的內容,使冰冷的組詞教學變得豐富,變得有溫度。
即使是心理疏導也是有溫度的。有一次,賈老師批評了一位學生。課間,這位學生跟賈老師說:“您今天批評我了,我有點不開心。”賈老師說:“這樣吧,我給你背一下《快馬加鞭》。”賈老師背一句解釋一句,大概意思是,耕柱子被子墨子批評了,耕柱子不理解,然后子墨子問耕柱子:“我要上太行山,你說我是鞭策馬還是鞭策牛?”耕柱子說:“當然鞭策馬了。”子墨子問:“為什么?”耕柱子說:“因為馬跑得快,所以才值得鞭策。”賈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對那個被批的學生說:“你現在理解老師為什么批評你了吧,那是因為你值得老師批評,你是可塑之才。現在你懂老師的心了吧,你說老師可以批評你嗎?”學生笑著說:“可以。”自此以后,賈老師再批評他也沒事了。
賈老師就是這樣,面對學生的不理解,不會采取盛氣凌人、壓制的姿態說教,而是進行這樣一種有溫度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才可以走進學生的心里,讓學生“心悅誠服”。
對學生成長的迷戀,意味著教師心里時時裝著學生,還原教育最原初、最本真的狀態。教育不應該只教授知識,而應該是一個充滿著文化底蘊的豐盈的境界。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時時裝著學生,努力溯源,把本應該教給學生的東西教給學生。
賈老師正是這樣一位迷戀學生成長的老師,她發自內心地喜歡著她的學生,她可以為了學生的成長不計個人榮譽得失。正是有了這些前提,賈老師心里才時時處處裝著學生,絞盡腦汁思考教育的真諦和教育的本原。賈老師找到“以文化人”的道路,盡管這條路還很長,也會充滿艱苦,但賈老師依然全力以赴地向前走,走得義無反顧。
編輯 _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