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明+++籍丹寧
【摘 要】當前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滯后,以嚴重制約了黑龍江省經濟的發展,因此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已迫在眉睫。本文從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及其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入手分析,從經濟、政府、法律、企業四個層面入手構建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對其經濟轉型的促進機制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保障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經濟轉型;促進機制
中圖分類號: F7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7)20-0046-00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o the Resource - based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LIU Li-ming JI Dan-ning
(School of Economics,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lagging behind,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refore,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immin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their tertiary industr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economy,government,law and enterprises to construct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system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th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y;Tertiary industry;Economic transformation;Promotion mechanism
1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及其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資料來源:2016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
1)黑龍江省11個資源型城市中有4個煤炭型城市、1個石油型城市、6個森工型城市,其中有5個為成熟型市,6個為衰退型城市,沒有成長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黑龍江省土地資源為452538平方公里,資源型城市土地資源為298687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6%。
由表1可見:(1)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2.6%,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中,第二產業的比例最高為60.7%,第三產業最低29.1%;說明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發展較慢。從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數量來看,第三產業的2222.3億元低于第二產業的2912.2億元。(2)在資源型城市中,煤炭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2.2%,石油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6.5%,森工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1.3%;石油型城市所占比例最高。(3)石油型城市的第二產業總值遠大于其第三產業總值,而煤炭型和森工型城市的第三產業總值分別大于其第二、第一產業總值。(4)從資源型城市數量來看,森工型城市最多為6個,其次為煤炭型城市4個,石油型城市1個。從衰退型在該類資源型城市中的比例與數量來看,煤炭型城市中衰退型城市比例最高、數量最多,森工型比例次之,數量與煤炭型相同。從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例來看,石油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例最高。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來看,石油型城市的第二產業總值遠大于其第三產業總值,煤炭型城市和森工型城市的第三產業總值分別大于其第二、第一產業總值,這是因為煤炭型城市礦業采掘業不景氣多數停產和森工型資源型城市主伐停止所致。(4)與黑龍江省總體相比,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慢。在產值數量上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產值遠低于第二產業產值。因此,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應加強發展第三產業。
2)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雖然與黑龍江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保持一致,但是其發展水平和規模還處于較低的狀態。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的批發和零售貿易、房地產業等傳統產業仍居主導地位,這得益于黑龍江資源型城市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近幾年國家房地產業的發展政策。而金融業等新興產業及文化教育等現代服務業增長速度較快,發展趨勢符合當前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規律和思路。endprint
2 第三產業發展對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促進機制體系
根據對以上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從經濟、政府、法律、企業四個層面入手構建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對其經濟轉型的促進機制體系。
1)經濟機制。經濟機制上主要是完善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的選擇與培育,在原來的以資源采掘為主導的產業衰退之后,重新確定新的主導產業,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實現資源型城市由過去的產業結構單一化向產業結構多元化轉化。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機制原則和定位就是本著向再生型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發展。穩定現有產業發展,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落后產業,擺脫對資源開發的依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視生態環境問題,使經濟社會開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1)第三產業總體經濟機制發展構想: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上發展多種替代產業及現代服務業,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林下資源和綠色有機的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充分利用毗鄰俄羅斯的區位優勢和中俄兩國全面深化合作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加工基地;充分利用以大界江、大森林、大冰雪、大礦山、大濕地等資源為載體,大力發展旅游業、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
(2)石油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接續替代產業選擇培育:以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兩個重點精神文化設施為依托打造文化創意接續替代產業集群。按照區位優勢和以溫泉為主的旅游資源優勢,打造以大型物流節點和物流園區為主的現代物流中心,發展養生養老、溫泉療養、老年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及中醫藥醫療保健、商業健康保險等健康產業,實現現代服務產業的大力發展。
(3)煤炭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接續替代產業選擇培育:以大冰雪、大礦山等資源為載體,加大觀光避暑游、歷史文化游、礦山工業旅游等旅游線路開發力度。做好與周邊城市以及俄羅斯的深度合作,共同開發旅游精品線路。
(4)森工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接續替代產業選擇培育:依托森林環境發展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特色產業和國家五星級景區建設。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大力發展對俄旅游業,打造中俄風情國際旅游島和沿江四島旅游開發項目。依托毗鄰俄羅斯的區位優勢,加強口岸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林區商貿服務業、外貿物流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現代服務產業。
2)政府機制。政府機制上主要是保持政策的主導作用,制定總體戰略與規劃及協調機制,優化產業組織、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利用高新技術。(1)結合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要求和基本方向,加快推進相關制度建設和創新。制定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和規劃,加快建立資源相關產業援助機制,從體制和機制上保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2)深入推進所有制改革,建立協調機制,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3)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對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應簡政放權,推行網上審批,壓縮審批時間,推出負面清單和備案制等改革舉措。
3)法律機制。法律機制上主要是側重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司法保障,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健全環境資源訴訟的合理機制,為第三產業穩定發展創造條件。(1)完善礦產資源環境監管的立法機制。(2)資源型城市環保立法措施中建立“資源補償基金”制度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明確規定公眾參與制度。(3)建立依法行政體系,加大執法力度,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
4)企業機制。企業機制上主要是建立第三產業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監督體制,完善企業現代管理制度,加快企業的結構調整,增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企業社會責任。(1)建立資源型第三產業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監督體制。第三產業企業多具有低污染和低碳性,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但第三產業企業也應進行社會責任培養和全社會的監督。(2)采用PPP(公私合作)新興融資模式,加快完善以企業法人制度為基礎,以有限責任制度為保證的企業現代管理制度,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擇機組建大型產業集團。(3)重視自主產權,加大產品的研發投入,突出資源節約,拉長產業鏈條,開發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系列產品。
3 保障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的對策
1)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并改變傳統第三產業發展觀念
發展第三產業就得改變經濟發展思想觀念的阻礙,解放思想進行深化改革,提供多層次服務理念。加快鐵路運輸、電力工業、通訊服務等生產(下轉第42頁)(上接第47頁)性服務業的改革,加快開放力度。對商業、飲食住宿業、運輸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培育多元化的企業競爭主體,提高經營水平,創新產業運營模式。以人為本和循環經濟為背景的第三產業發展,必然給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社會和諧和經濟增長帶來質的飛躍。與此同時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當前法規與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需求相比,法律效力等級低、補償力度小、調整范圍窄,應盡快完善。
2)建立轉移支付政策并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體系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在發展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同時,應兼顧交通運輸,商業等傳統服務產業和具有高產值的文化產業并行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緩解第一產業過剩勞動力和第二產業下崗職工的就業壓力,將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到交通運輸、商業零售貿易、旅游業、社區物業管理服務、家政服務等第三產業中去,能很好的緩解社會壓力。資源型城市轉型財政扶持資金來源應由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和資源型城市三級政府共同來承擔。資金籌集應該遵循中央出大頭,省級出中頭,城市出小頭的原則。資源型城市應逐年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通過財政支持及其外部的監督和考核機制,促進加快其經濟、社會和生態的順利轉型,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3)建立常態保障制度并按照類型改善區域分布不均
(1)石油型城市大慶和森工型城市牡丹江等為區域中心城市, 應加快轉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依托地域和高校資源大力開拓新產業研發,利用交通樞紐功能,發揮其綜合服務和輻射帶動作用。煤炭型城市雞西、雙鴨山、七臺河、鶴崗等城市應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都市輕型消費業等生活性服務業,改變“靠煤吃煤”的單一的產業發展結構。森工型城市伊春、大興安嶺等城市依托森林環境發展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特色產業、外貿物流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現代服務產業。
(2)完善人才和科技保障制度。圍繞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培養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復合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組織開展優秀專家智力支持行動。以骨干企業為依托,加強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結合,加大特色優勢產業科技攻關力度和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加快民生科技創新,對能帶動形成新的市場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術和產品,加大產業化、市場化、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力度。
【參考文獻】
[1]郝坤安.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與第三產業發展——以延安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7(18):94-95.
[2]潘孝軍.對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以曲靖市為例[J].中國發展,2017(01):5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