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
摘要:本文結合當前的診改工作提出學院診改工作的整體規劃,并闡述了診改工作實施的五方面的工作。實踐證明,通過這五方面的工作,不僅提高了診改工作的成效,同時各個部門的工作質量、學院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管理平臺
按照診改工作的總體規劃,我們建立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然后要進行自我診改。時間緊、任務重,任何觀望、等待、拖延和畏難的心態都將是前進的障礙,各部門要根據診改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廣泛發動、周密計劃,扎實推進診改工作。具體要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
1.打造“兩鏈”,即目標鏈和標準鏈
所謂目標鏈是依據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及其子規劃,由各級目標構成的自上而下、層級分明、內容關聯的目標體系。所謂標準鏈是依據目標鏈,由各層面工作標準構成的內容關聯、相對獨立的標準體系。目標鏈和標準鏈的建立是診改工作的基礎,也是目前我院診改工作的薄弱環節。
一是要加強對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和各項子規劃的學習和落實。各部門要在認真學習領會學院發展規劃相關要求的基礎上,科學制定與總規劃和子規劃相銜接和匹配的部門、專業、教師職業生涯、學生成長等規劃,確保上述規劃對應和支撐學院的發展目標,切忌出現目標逐級弱化、脫節的現象。
二是打造與目標鏈對應配套的標準鏈。標準鏈的打造是一件細致、系統的工作。對照目標鏈,在認真梳理、修改完善已有的工作流程、工作標準、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查缺補漏,新增必要的工作標準,這樣就能夠形成科學系統的標準鏈。對于各級目標間的銜接匹配問題、目標鏈與標準鏈的對應銜接問題,要作為部門考核工作的一個重點。
2.建立各層面、各部門的質量改進螺旋
“8字型質量改進螺旋”是指全面提升質量的工作過程,由兩個循環構成一個8字型。其實質是各部門依據目標和標準,組織實施工作任務,在工作過程中實時分析數據、診斷問題、及時改進,向更高的目標發展,形成循環提升的質量改進螺旋。能否形成質量改進螺旋是診改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志,是診改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在學院層面上,由質量控制與績效考核辦公室、教務處、組織人事處、學生處牽頭分別負責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5個層面質量改進螺旋的統籌工作。各個部門要參考學院的總體設計,結合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研究、主動創新、分工落實,建立起獨具特色、富有實效的質量改進螺旋,切實推動本部門各項工作質量和教職員工素質的不斷提升。
3.建設并運行智能校園管理平臺
診改工作必須基于實時數據來開展,及時開展數據分析與預警發布,才能達到及時化解問題、循環提升的目標。前期,由信息辦牽頭,組織人事處、教務處、學生處和質量控制與績效考核辦公室配合,我院的智能校園管理平臺已具雛形。具體包括學院質量管理平臺、專業發展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學生管理中心,旨在根據管理服務對象的發展需求,通過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層面校本數據的過程性采集、多維度分析和全方位常態化展示,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采取有效改進、激勵措施,促進管理服務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循環提升。
4.制訂符合診改理念的考核制度
全國高職院校診改工作分為考核性診改、制度化診改、常態化診改三個逐步深化的階段。實施有效的考核性診改是底線要求。我院開展了14年的質量控制與績效考核工作,這是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曾經對學院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有目共睹、廣為認可的。而如何對傳統的績效考核進行改造,建立符合診改理念的考核性診改制度,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考核性診改與傳統績效考核從考核主體、實施依據、實施周期、實施標準、結論依據、考核形式等方面都有本質的區別,但兩者又有著密切聯系,其核心都是質量管理。
質量控制與績效考核辦公室要在認真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符合診改理念要求的2017年度考核辦法,重點是關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與運行情況,找準關鍵指標(KPI),聚焦自我診斷與改進。要重點檢查各部門、各崗位有沒有建立工作過程的自我診斷(檢查)機制,有沒有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比如,如果已經發現問題并制定了解決措施,只進行記錄、不予追究;如果沒有發現問題或再犯,予以追究。再比如,考核各部門是否有效使用智能校園管理平臺,等等。
教務處、組織人事處、學生處和質量控制與績效考核辦公室等相關職能部門,分別負責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學校等5個層面的自我診改機制的統籌建設。各個部門要梳理現有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和自我診斷(檢查)機制,隨時或定期開展檢查,根據發現的問題制定解決措施,并有效使用智能校園管理平臺,確保質量改進螺旋有據可依、有跡可查。
5.推動質量文化建設
建立富有高職和地域特色的質量文化,是診改工作的最高目標,也是檢驗我院診改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我院在高職院校中率先開展了ISO9000質量建設,在質量文化建設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全國診改專委會專家組也對我院的質量文化建設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們要通過內部質量管理與保證體系的建設和運行,進一步強化全員質量意識,貫徹落實全面質量管理觀,按照學院“鞏固提高、內涵發展”的思路,不斷豐富管理與保證體系的內涵,打造融入“工匠精神”和齊文化等區域優秀傳統文化的質量文化,加大質量文化載體建設,逐步形成富有高職特色的現代質量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上是我們診改工作重點做的五方面事情,時刻關注診改、積極參與診改,打造好上下貫通、銜接匹配的目標鏈和標準鏈,形成不斷循環提升的質量改進螺旋,依托智能校園管理平臺,通過持續規范的自我約束、自我評價、自我改進、自我發展,促進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與運行,不斷提升辦學活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鐘乘林,用海濤.國際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發展的新特點、影響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2]李術蕊;;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年13期
[3]楊麗;;狀態數據平臺的智能建設淺析——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49期
[4]馬軍強;孟永輝;;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數據平臺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年09期
[5]張慶;趙宇;;數據平臺也是關系平臺[J];商界(評論);2014年02期
[6]裴中岐;張正兢;鄒茜茜;;基于狀態數據平臺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初探[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7]胡萍;錢泉森;尹強飛;;高職院校狀態數據平臺建設與應用管理機制的探析[J];理論觀察;2014年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