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雯++郭常慧文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社會調查數據分析,大學生就業城市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城鄉之間巨大的收入差異、教育體制指向城市、大學生自身問題。為調整大學生就業城市分布不均,需要大學生自身、高校、教育機構和國家政府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大學身;就業城市;調整措施
據《2014 年大學生就業報告》中 2013 屆應屆大學生就業地分布情況顯示,就業分布以沿海發達地區為主,畢業生在沿海發達城市或地區工作的畢業生占到調查畢業生總數的一半以上。雖然隨著教育理念不斷深化、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對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扶持,但到西南、西北區域工作的畢業生只占到畢業生總數的 17.2%。
在本次社會調查中,數據顯示大學生選擇工作時最看重的就業因素是工資待遇(占34.7%);在未來工作地區選擇上,北京、上海和廣州合計達到33%,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其他城市占23%,只有1.2%的大學生愿意去西部艱苦地區就業。數據顯示在追求高收入、高福利的趨勢下,在就業地區的選擇上依然顯現北、上、廣大熱,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城市次之,而中西部地區依舊門庭冷落。
一、大學生就業城市選擇不均形成的原因
1、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城鄉、城市等地區之間收入差距逐漸拉大,這是我國選擇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產物,從而使得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的經濟、政策等資源差距越來越大。大城市里較好的就業回報、大量的就業崗位、公平的就業機會、優越的發展空間、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都是吸引大學生的因素,導致在這些地區很多學生處于失業待業狀態也不愿去西部地區就業的情況。而我國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和自然等條件所限制,經濟發展較慢,人才缺乏,雖然存在大量的崗位,卻是人才難尋,找不到合適畢業生前來就業。長期如此,大城市的社會壓力會增大,對人才缺乏吸引力的地區發展受限,最終各地域差距越來越大,不利于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因此,大學生就業應積極響應國家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地區發展的號召,這樣既能發展個人事業也可為國家做出貢獻。
2、教育體制指向發達城市發展
從新中國建立開始,城市作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人才的聚集地。現在的教育將發達地區的新理念向受教育者傳播,隨著教育程度的遞增,大學生接收的價值觀造成大學生偏向于城市發展,所以在就業地選擇上會首選發達城市。另一方面,現在的教育內容多為城市專用知識技能,絕大多數的高等院校都在培養發達城市需要的人才,從而變相鼓勵大學生在城市就業,而這些就業內容與欠發達的地區的匹配度較低。這兩方面原因使得學生學歷越高,知識技能與欠發達地區匹配度越低,就業地選擇更偏向于城市。因此,調整教育培養目標需要加入欠發達地區的實際需要,對高等院校存在的現有專業進行宏觀調整。
3、大學生自身問題
首先,大學生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錯誤的就業觀念是影響大學生就業地選擇的最直接原因,大學生在就業地選擇時“重東部、輕西部”和“高不成、低不就”是普遍的功利現象。其次,大學生對自身和現實環境缺乏準確定位,存在盲目從眾傾向。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往往高估自己的實力,盲目追求高薪高待遇的崗位和城市就業地,這些都是缺乏對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身沒有明確認識的表現。然后,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不高,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學習態度下降,只滿足于所學課程,沒有意識到大學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社會處事能力,且普遍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加之從學校到社會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而大學生的就業擇業心態不成熟,未做好職業準備和職業規劃。
二、調整大學生就業城市分布不均的措施
1、大學生在充分了解就業狀態的前提下,結合國家相關利好政策,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大城市并不一定是大學生就業的首要選擇,大城市壓力大、消費高、節奏快、競爭激烈,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眾化的基層的就業觀。要有事業意識和奮斗意識,到基層鍛煉自己,挖掘潛能,樹立起“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2、大學生準確認識自身,主動尋求途徑了解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并對主動收集的就業信息進行分析判斷,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跟潮流式的選擇就業城市。同時,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素質,增加競爭實力。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著重培養自身素質和個人能力的養成,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
3、高校完善就業指導機制。高校在為學生積極開拓就業渠道的同時也應積極開展相關的就業輔導和就業指導,邀請用人單位“走進”學校。同時和用人單位合作,為學生提供“走出”學校的機會,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使學生能更好的從學校生活過渡到社會生活。
4、教育機構需要完善教育體制,提高教育質量。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情況對教育目標、高等院校存在的現有專業進行宏觀調整,完善教育目標和專業設置,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更高能適合我國的發展需求。
5、國家鼓勵大學生選擇向西部進行就業。這不僅需要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 運用行政、經濟手段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另外,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針對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的實際,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班,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失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結論
大學生就業城市分布不均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整大學生到中西部的欠發達地區就業不僅需要政府、學校和大學生自身的改變,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長期關注的重要工程,最終還得通過各地區公共環境的改善來實現。
參考文獻:
[1]楊偉國.大學生就業選擇與政策激勵[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83-85
[2]陳巖松,趙瑞君.大學生就業指導[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
[3]胡修池,劉子婷.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馮云廷. 蒂布特模型與城市偏好[J].山東財經學院學報,2008,2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