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帥+相陽+李永霄
摘要:以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與白水縣田家炳實驗中學聯合開展的“弘文勵教·禮敬經典”暑期“三下鄉”活動為契機,我們對第二課堂中“家國·鄉土情懷·親情情感交流活動”等以當地鄉土文化傳承為載體的第二課堂主題活動進行了觀察記錄,并對此次活動中田家炳實驗中學帶隊老師進行了訪談,此外我們也對當地其他社會人士進行了走訪和觀察,以此為基礎進行了研究。我們發現,依托“倉頡造字”、“四圣”、“蘋果人家”等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當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并且會通過口口相傳、教育滲透等形式傳承給下一代。第二課堂也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將鄉土文化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活動效果反響良好。同時我們也發現,受自然地理位置、交通等條件限制,白水與外界交往受阻,難以通過更多、更豐富的渠道將當地鄉土文化發揚出去,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對此我們認為第二課堂是一個良好的傳承鄉土文化的途徑,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將第二課堂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通過第二課堂更好的傳承當地鄉土文化。
關鍵詞:鄉土文化;第二課堂
一、研究背景:
在此次實踐中,我們按照計劃組織了9場不同種類的活動,并進行戶外調研和倉頡廟研學活動,具體活動日程及主題見下表所示:
其中,我們對“家國·鄉土情懷·親情情感交流活動”、“漢字·橡皮章刻字體驗活動”、“漢字·團徽·外場活動”、“倉頡廟研學活動”幾個與當地鄉土文化內容相結合的第二課堂活動進行了觀察記錄和分析,同時,我們對田中魏老師進行了訪談記錄和交流分析,以此為基礎,我們發現了鄉土文化在第二課堂中傳承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鄉土文化
在《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鄉王、離六親、廢家業、游于四方而不歸者。”這應該是我國關于"鄉王"最早的記載。鄉土是鄉村人們出生并長期生活的地方,它始于地域劃分,但因在此地域中長期居住的人帶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由于長期受著這個鄉村的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環境的熏陶,在此居住的人會產生濃厚的親切感、歸屬感和使命感。而鄉土文化就是基于鄉土而長期積淀的一個群體在這個過程有意識與無意識地選取的對該群體的生存、繁盛有利的物質與精神的生活方式。鄉土文化包含了當地的建筑、人物、民風民俗、傳統手工藝技能隊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和方式。在城鎮化建設中,鄉土文化正面臨著被摧毀的危機。因此,加強對鄉土文化根基的發掘、傳承與保護意義深遠。
2.第二課堂
從廣義上來講,第二課堂是指學生在以專業知識為主的教學計劃課程學習之外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即課堂教學之外的所有活動。學生可以在各類課外活動中,開闊視野、愉悅身心、鍛煉能力,增強和積累課堂講授以外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從狹義上來講,第二課堂是相對于學校傳統的正式課堂而言的,也叫第二教育渠道,指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訓練的各種活動。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課余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而廣闊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識、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的素質獲得充分的展示與鍛煉,個性得到進一步張揚。
三、鄉土文化在第二課堂傳承的問題
1.對鄉土文化界定模糊、了解少
在城市化與現代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原有的鄉村文化正在逐步向城市文化讓步,而其他的優秀文化卻難以進入鄉村,在這樣的情況下,鄉土文化傳承所主要依賴的群體及其生活方式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充滿了不確定性。由此,鄉村學校不得不擔負起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的重任。但通過活動觀察和實地走訪我們發現,當地社會人士對鄉土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在被問及對鄉土文化的了解時,基本都只能回答上“杜康釀酒”和“倉頡造字”等較為典型的典故。而且我們發現,在所訪談的社會人士中,對于鄉土文化的界定仍處于一種模糊狀態,其無法界定什么樣的文化是鄉土文化。由于倉頡廟就在當地,造字文化被當地視作文化瑰寶,在基礎教育中或多或少進行了滲透,因此中學生們對造字文化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也僅限于常識性的了解,大多數學生對于文化背后的故事不甚了解,只有少數有條件的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識相對更多。
2.第二課堂開展少,缺乏實踐機會
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我們了解到學校在我校暑期三下鄉活動開展之前并未開展過類似的活動。平時學生們的任務是學習,第二課堂很少開展,學生們幾乎沒有什么機會去接觸社會,親身實踐。但是傳承文化最好的方法卻又是親身去體驗、實踐。鄉土文化在第二課堂中的傳承少不了開展活動這一媒介。在開展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們起初比較拘謹,一方面因為與我們不熟悉,另一方面就是缺少這方面的活動體驗。學生們很難一下子融入當中,也很難投入熱情。
3.鄉土文化傳承與第二課堂不能很好地結合
活動中我們發現,第二課堂舉辦的活動常常會和鄉土文化傳承這一主題脫軌。例如在“家國鄉土情懷交流”這一活動中,雖然是志愿者和學生們一起分享與鄉土文化相關的內容,但大多是時間都是志愿者在分享,學生們分享時因為對鄉土文化的原始儲備就較少又未提前做相關準備,導致學生們沒什么內容可以分享。而且以分享為主的第二課堂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效果相對來說不是很理想。
四、鄉土文化通過第二課堂傳承的策略
通過這五天的調查分析,我們總結了辦活動當中的經驗教訓,結合實際情況對白水縣田家炳實驗中學鄉土文化在第二課堂中的傳承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1.學習鄉土文化從娃娃抓起
對于整個白水縣來說,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應該有意識地對孩子滲透鄉土文化,讓孩子從小就受到鄉土文化的熏染與教育,使鄉土的精華深入骨髓。通過幼兒園的主題活動,帶娃娃們領略鄉土情懷,感受文化的魅力。
2.學校、家庭、社會共育
在傳承鄉土文化上,學校應充分利用家庭與社會這兩大資源,實現真正的學校與家庭、社會共同教育。學校教師應布置一些需要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的作業,或者是鼓勵學生們到社會上去調查,訪問。學生們的帶動會讓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都行動起來,與此同時就是變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傳承鄉土文化的氛圍。endprint
3.加強合作,互惠互利
因為地區閉塞,第二課堂的相關開展相對來說較為貧乏,也缺少相應的經驗,所以應增加和大學、外校或相關地區部門的合作,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給學生們提供相應的平臺與媒介,與此同時,也能為雙發帶來收獲與益處,何樂而不為。
4.在實踐當中將鄉土文化傳承與第二課堂完美融合
實踐出真知。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發現,凡是與實踐相關的活動學生們的參與度都非常高,且興致濃厚,并且完成較好。例如在“漢字、橡皮章刻字體驗活動”“不織布團徽團日活動”、“漢字及團徽外場活動”當中,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在動手制作環節,學生們不但學習了知識還在活動中增進了友誼。所以在選擇第二課堂活動形式上,可以適當增多實踐活動,將鄉土文化的傳承滲透在實踐當中,爭取讓學生們體驗過一次就永遠不忘。
在中學第二課堂中引進鄉土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不僅有利于鄉土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承,還可以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高尚品德和人文素養,有助于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術的應用型人才,是使第二課堂發揮更大作用的良好方式。傳承鄉土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愛國的一種表現。學生更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抓住第二課堂這一契機,積極學習,勤于思考,傳承鄉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五、結語
鄉土文化擁有著非凡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城市化和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它的傳承和發揚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要。鄉土文化中所蘊含的鄉土認同、人文情懷、精神創造等經過代代傳承已經印刻上了我們的民族烙印。因此,如何保護并有效傳承寶貴的鄉土文化資源,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此次的暑期活動只是初期的嘗試,我們有針對性的選擇了關于鄉土文化的主題并安排了相應活動,事實也證明,活動也達到了我們的初衷,但依然存在各方面的問題。這次初試水是一次寶貴的嘗試。當然,鄉土文化的傳承也依賴更多的途徑、更多的群體去身體力行。而對于學會而言,不管是在課堂上滲透鄉土文化,還是在課堂外滲透鄉±文化,不僅能夠認識巧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更是能夠鍛煉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進一步加深對自身鄉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最后,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包括第二課堂活動中能夠積極發揮文化引導的作用,也希望本次活動的調查報告能夠給今后的活動提供相應有價值的參考。
項目名稱:陜西省田家炳基金會項目,項目編號:104903
作者簡介:蘇帥,1993年11月7日出生,女,漢族,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人,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6級教育技術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
相陽,1994年6月4日出生,女,漢族,黑龍江省北安市人,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4級學前教育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
李永霄,1995年10月17日出生,女,漢族,中衛沙坡頭區人,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4級學前教育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