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葵
摘要:幼兒心理學中把“幼兒在心理上特別依賴從小就熟悉的親人和環境,離開親人到了新的環境就產生了焦慮感”稱為分離焦慮。而分離焦慮在新生入園時最易爆發,因此,本文結合與幼兒相處的經驗,從新生情緒爆發、分離焦慮的爆發原因、解決措施和重要性幾個方面進行描述。
關鍵詞:安定新生情緒;分離焦慮;親子依戀關系;師生親愛關系
一、新生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分析
1環境的巨大變化
(1)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幼兒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盥洗,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律并不一定與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較隨意,一切以幼兒的意愿為中心;有的幼兒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等;有的幼兒則精力旺盛,沒有睡午覺的習慣。據調查,一些幼兒就是因為怕在幼兒園睡中午覺而不愿意來園。因此,在入園之初,幼兒不習慣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兒園的飲食和飲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兒在家中養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到幼兒園后不愿意進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兒則在家中從來不喝白開水,而在幼兒園提供的飲水都是白開水等。
(2)成人與幼兒的關系:幼兒入園之初,見到的教師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兒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兒園是集體教育,師生比例為1:15或者1:20。也就是說一位成人負責照顧15—20名幼兒,這和幼兒在家中的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幼兒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樣得到一對一甚至是幾對一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如許多幼兒在家中睡覺時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兒園則需獨自入睡,幼兒在入園之初感覺失去了親情和溫暖。此外幼兒在幼兒園不可避免地會處于一種競爭的環境之中,如何獲得教師對自己的注意和關懷,如何占據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兒在入園之初會感到不知所措。
2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入園適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和與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幼兒入園的適應期就較短,情緒問題也較少。而那些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環境的巨大差異和轉折而出現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如有的孩子因過分哭鬧和情緒的不安,而出現夜驚、夢魘或者腹瀉、生病等問題。
3自身個性與經驗
研究證明在入園之前有與家長分離經驗的幼兒比較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潑大膽的孩子則要比那些性格內向、安靜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二、教師如何使幼兒對其產生師生親愛關系
1入園前
(1)教師與幼兒:在新生入園前,教師可以通過家訪或者電話聯系,初步了解幼兒的基本情況,包括了解幼兒的自身發展狀況,如身體狀況(有無健康問題等等)、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幼兒的性格特點等等。教師善于利用家訪可以大大的幫助幼兒減少分離焦慮,更好的融入幼兒園的生活,因為幼兒可以在家訪的過程中認識教師,并且愿意親近教師。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與幼兒分享幼兒園里面的點滴,幼兒園里的玩具、幼兒園里的環境等等。
(2)教師與家長:教師不僅需要跟幼兒打好關系,同時還需要與家長互相溝通,教師根據家訪過程中對幼兒的初步了解和對該家庭初步認識,給家長提供教育指導,可以建議家長根據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對幼兒的作息進行適當的調整,并且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有意識的引導并鼓勵幼兒自己做能力范圍的事情。
(3)教師與環境:在新生入園之前,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溫馨而又美好的環境,不同的環境可以帶給幼兒不一樣的感受,似家庭般溫暖的環境可以給幼兒帶來熟悉的感覺,從而減少幼兒在陌生環境中的緊張和不安,例如:明亮的色塊,可愛的卡通小動物,溫馨的掛飾等等。為幼兒創設安全舒適的環境同時,教師也要在活動室內投放適宜的玩具,例如:娃娃家玩具、積木玩具、積塑玩具等等。
2入園
(1)穩定幼兒的情緒,熱情的接待新生入園。新生入園時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該幼兒在園內的情緒,因此,在幼兒入園時使他們感受大溫暖是穩定幼兒情緒的一大起步。教師在接待新生入園時,可以熱情的與幼兒打招呼,直呼幼兒的全名或者其在家的乳名,并可以給幼兒肢體上的接觸一起到安慰的作用。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你們,你們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都可以請老師幫忙。
(2)適時、適度滿足幼兒的合理需求。針對新生剛入園時會有不安、害怕的現象,教師可以允許幼兒在一定時間內,如剛開學的第一周幼兒可以早上來園,午餐過后可以離園;可以允許幼兒帶自己熟悉的玩具到幼兒園陪伴自己等等。但是對于幼兒不合理的需求,教師應當拒絕,并告訴幼兒這類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3)通過多種方法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化解分離焦慮。幼兒在園時,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游戲和活動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興趣,使其加入到游戲和活動中從而轉移幼兒注意力,化解幼兒的分離焦慮。還可以帶幼兒感受幼兒園的自然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在自然環境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化悲傷為快樂。
(4)給予幼兒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獎勵和鼓勵。在幼兒離園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當天的表現給予獎勵和鼓勵,這要求教師在一日活動中觀察幼兒,記錄幼兒的亮點,并給予幼兒物質上或精神上的獎勵和鼓勵,例如:教師可以獎勵幼兒小紅花等物質獎勵,也可以帶領其他幼兒鼓掌、口頭表揚等精神上的獎勵。
三、幼兒對教師產生師生親愛關系的重要性及實用性
1 幼兒情感從親子依戀關系到親老師依戀的轉移,是幼兒個性向社會性行為發展的開始,幼兒開始熟悉并熱愛幼兒園、熱愛老師則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過渡階段。只有幼兒產生對老師的依戀,對幼兒園的熱愛,開始新的社會人際交往活動,才能夠更好的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對他們的個性活動發展則更加具有受益終身的意義。
2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通過與同伴、與老師的交往時采用的方式或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效仿依戀關系中成人對其的方法和態度,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幼兒逐漸學會理解別人,同時會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一個關于人際關系的“內部模式”,并不斷地套用這個模式來建立新的人際交往關系。教師則抓住這一心理特點,有意識的抓住教育機會,有效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例如:在幼兒初入園時,在班級里尚沒有固定的位置的情況之下,就可以引導幼兒選擇與自己熟悉的小朋友或者自己喜歡的小朋友一起坐,這樣使幼兒的身邊有相對比較熟悉的伙伴,可以減少幼兒的不安和恐懼感。
結束語
經過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和強化,幼兒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會大大的減少甚至不出現分離焦慮,親子依戀關系能夠得到很好的轉化,師生親愛關系建立并加深。
參考文獻:
[1]馬玲.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1):65.
[2]張楊.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緩解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7(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