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要:目前5—6歲的幼兒獨立性狀況不容樂觀。首先是家長包辦代替的現象依然存在,致使幼兒的獨立意識淡漠,依賴心理嚴重。第二,許多幼兒會做的事情而沒做,是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第三,幼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欠缺,說明幼兒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第四,動作技巧方面的訓練應該加強,家長、老師教方法,平時讓幼兒自己做這些事,熟能生巧,能力逐漸才能提高。
關鍵詞:幼兒:背景:分析:舉措
一、問題的提出的背景
(一)當前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現狀
以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而論,多數的父母對待子女會采取寵溺的態度,在現行社會中這種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在現行多為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在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會出現:依賴、自私、任性、懦弱等不良的情感或表現,嚴重的還會影響到他們以后在社會中的發展。加上受到“會念書才有出息”的觀念影響,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念好書就好,生活瑣事自然有長輩代勞。”久而久之導致了孩子自我服務能力低下或是即使有一定的自我服務能力也不愿意賦之于行動。
(二)課題的界定
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就是指3-6歲幼兒學習認知照顧管理自己衣、食、住、行等的歷程。自我服務能力是孩子通過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活動,如自己吃飯、整理玩具等,增強自理、自立能力,培養愛勞動的良好習慣,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對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課題所研究的對象是大班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主要是研究5至6歲幼兒學習認知照顧管理自己衣、食、住、行等的歷程,探知大班幼兒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發展現狀。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從對社會發展來說,對幼兒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從幼兒發展來說,一方面對幼兒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是為適應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對幼兒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是幼兒內在的需要。
二、研究對象、內容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在某幼兒園選取三個大班幼兒及其帶課教師和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調查研究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發展現狀,以及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
(二)研究內容:1.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現狀調查;2.了解大班幼兒家長的教育撫養態度;3.了解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態度與方法;4.綜合原始數據從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兒自身三個方面分析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形成原因;5.探索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1、觀察法;2、問卷法;3、訪談法;4、統計比較法。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幼兒教育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慢慢認識到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這樣一個獨生子女占多數的社會中,現代家長在對待幼兒自我服務這個問題上,往往持三種態度:
態度一:家長過分寵愛獨生子女。本班有好多幼兒,在早晨來園都是在家長陪同下進教室,因為現在的天氣比較冷,幼兒穿的也較多,帶來的物品以及衣服都是由父母幫忙穿脫和整理的。不給孩子自我展示的機會。
態度二:家長怕麻煩。讓孩子用筷子進餐,讓孩子自己要洗手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家長就拒絕幼兒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幼兒的自尊與自信,妨礙了自我服務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
態度三:“年紀小,不懂事”。許多家長還認為大班幼兒的年齡小,不能完成一些基本事情。
(二)影響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因素
1、幼兒園教育方面因素
(1)部分教師教育意識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當使孩子缺少必要的反復練習
(2)家園配合不夠到位
2、家庭教育方面因素
家庭成員的教養態度直接扼制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現在的幼兒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主要表現為“四二一”模式(即四位老人、兩個父母、一個孩子)。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智力培養非常重視,舍得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認為只要孩子聰明,其他的都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是撇開不談。但是對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卻非常輕視,覺得孩子現在還小,等他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了。
3、幼兒自身因素
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已經有所發展,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大班幼兒的動作技能發展水平與心理發展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例如難以完成復雜動作、注意力不足等,這些都制約著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
四、培養大班幼兒的建議與措施
(一)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促進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幼兒園實施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時,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年齡特征和生長發育規律。
(二)在生活中培養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在家庭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就必須重視在生活中的培養。家長對孩子要放手,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做點家務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對于一些孩子不會做的事,家長可以耐心地輔導一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然會得到發展。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過程中,家長要采用正面教育,否則就會傷害幼兒自尊心,從而使教育適得其反。
(三)家庭教育方式對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的推動作用
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與家庭教育方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影響著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也影響著現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幼兒期是兒童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個體社會性的發展與其將來社會性交往、行為、情緒情感、人格、個性、社會適應性及事業成就、智力發展等密切相關。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這一科學論斷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可。教育幼兒,培養幼兒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個家長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長時期學習和研究的課題,孩子是最生動、最豐富、最精邃的研究對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對他們既要有愛心,還需有誠心和耐心和恒心。總之一句話,愛,絕對不能寵;愛,也應有度。
參考文獻:
[1]林曉萍.淺議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養[J]. 學前教育研究. 2001(05)
[2]徐新燕.論幼兒自我服務意識的培養[J].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1(01)
[3]錢英智.小班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J]. 考試周刊. 2008(16)
[4]張桂蘭.淺談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J]. 林區教學. 200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