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宋婧
【摘要】目的 分析將心理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性。方法 選在我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92例,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劃分成常規組和心理組,每組46例,觀察兩組患者心理變化情況。結果 護理后,兩組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老年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焦慮以及抑郁癥狀評分都發生變化,心理組患者變化幅度比較大,P<0.05。結論 將心理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護理中能夠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值得應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0..02
在臨床上,腦卒中也叫作腦血管的意外,指的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或是突然破裂所致腦組織的損傷疾病,基本是急性病。相關研究中指出,超過80%腦卒中的患者發病以后,容易產生不同程度肢體功能的障礙,同時伴有焦慮與抑郁等情緒,對于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極為不利。本次探究了將心理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性,現將本次研究進行以下的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2016年06月份到2017年03月份在我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92例,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劃分成常規組和心理組,每組46例。常規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分別是48歲與78歲,平均年齡(62±2.04)歲。心理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分別是47歲與79歲,平均年齡(61±2.25)歲。兩組患者各項基礎資料經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預:在患者入院以后,護理人員應該積極和患者、家屬溝通、交流,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同時把患者興趣愛好、受教育的程度、文化背景以及病情作為依據,建立心理護理計劃。此外,護理人員需要盡可能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真實的想法,對患者抑郁與焦慮等負面情緒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以便進行針對性處理。
1.2.2 疾病知識的干預:護理人員需要將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診斷標準、疾病病因、治療方式與臨床表現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使得患者與家屬可以及時了解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的危害性與并發癥的先兆。
1.2.3 運動的指導: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適量運動能夠加強體質,對于病情控制有一定作用。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運動的項目,例如:打太極與散步等,一個星期三次,一次時間為30~69 min。
1.3 觀察的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與抑郁狀態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的得分情況。同時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進行評估,分值越大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于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焦慮以及抑郁癥狀評分都發生變化,心理組患者變化幅度比較大,與常規組患者相比緩解情況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治療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后,雖然可以讓患者脫離生命危險,但同時也會損傷到患者神經功能,并且會加大患者心理上的壓力,對于患者康復極為不利[1]。因此,為了促進患者康復,需要進行相應的護理,改善患者神經缺損的情況。目前,常用護理模式為心理護理,這種護理模式主要是針對患者心理情況進行護理,讓患者了解疾病康復知識,同時配合相應的運動干預,改善患者機體功能[2]。本次研究中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焦慮以及抑郁癥狀評分都發生變化,心理組患者變化幅度比較大,與常規組患者相比緩解情況較好,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的意義(P<0.05)。
綜上,將心理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護理中能夠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神經功能,可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紅萍,莊怡青,陳孝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術后患者延續性護理實施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4,21(11):1230-1232.
[2] 錢細友,蔡海榮,黃秋萍.優化的急診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3):562-564.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