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摘要: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又被稱為在職教育或會計人員之后繼教育,專指國家為了提高會計人員的工作業務勝任能力、職業道德水準及綜合素質,掌握和運用會計準則、《會計法》等會計法律法規,促使會計人員更好、更快地適應會計工作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措施。隨著中國與國際經濟的逐步接軌與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的經濟業務層出不窮,務必要求我國的會計人員不斷更新自身的會計業務知識,還要不斷提高自身對于各類法律法規的掌握程度。
關鍵詞: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經濟
一、我國會計人員后續教育的意義
(一)適應了我國經濟發展“兩個轉變”的客觀要求
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經濟增長方式轉向粗放型向集約型。要求現代會計必須與時俱進,從事后型轉變為事前、事中、事后型的全方位轉;從報賬型轉向決策型、管理型;從被動型轉向自主型、能動型;從傳統手工方法轉向現代網絡化、規范化、技術化。結合當前會計教育形勢,不斷更新現有的知識,定期進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考核。
(二)會計主體變化、企業改革對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素質的必然要求
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企業文化多樣化,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多元化的會計主體是企業改革的基本思路。在競爭激烈、錯綜復雜的社會新形勢下,會計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
(三)深化我國的會計繼續教育改革、充分與國際會計繼續教育接軌
為擴大教育規模,利用現代技術,不斷更新遠程繼續教育形式的多樣化。為減少財政開支,解決社會矛盾,發展教育產業;借鑒國際教育先進的部分,實現人工智能最大化,使學習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利于會計教育的普及,如持續教育、教育深化、終身教育、成人教育等,為會計從業人員自我提升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使會計人員學習更加便捷、高效。有利于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擴大會計人才培訓的范圍,完善現有的會計會計教育制度。
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認識不足
各級領導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不夠重視,存在走過場的現象,這種現象造成形式大于內容,甚至有很多領導人認為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繼續教育上,因此,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視。會計人員缺乏更多接觸會計人員后續教育的機會,例如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接受會計后續教育是出于會計證年審的需要,并不能從根本上取得實際成果。
(二)職能部門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培訓單位社會責任缺失
目前,我國缺乏統一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管理機制。我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單位主要是社會辦學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培訓機構單一,缺乏規范化。大多數情況下,教育培訓單位的培訓人員多為專業技術人員或中級職稱的教師。然而按規定,擔任高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學的一般應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資格,教授職稱或者為具備相應水平的專家學者。這種現象不符合繼續教育對師資力量的要求,反映了培訓單位社會責任的缺失。
(三)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學培訓管理體制缺乏規范性
首先,繼續教育培訓的教學質量較低、會計人員培訓機構不正規。有些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單位無法達到財政部門的師資標準,承擔培訓工作的教學設施、場所、管理團隊、師資隊伍等缺乏規范性,由此導致師資力量不足、授課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滯后、培訓計劃不科學等問題,其嚴重影響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質量和效果。其次,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不分層次,沒有考慮會計人員的能力差異,往往將不同層次的會計人員混在一起。
三、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對策
(一)增強各單位領導以及會計人員對會計繼續教育的理解
為了提高會計人員自身以及各單位負責人對繼續教育的認識、擴大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宣傳力度,加強對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情況的檢查和考核,各級財政部門采取了網絡、書面、會議等多種形式。對于那些沒有按照相關規定履行繼續教育義務的會計人員,相關財政部門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以督促那些會計人員盡快履行繼續教育的義務;對與那些無正當理由仍不參加繼續教育的會計從業人員,向其所在單位通報,強制要求完成相應的繼續教育。
(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規范體系
1、規范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專門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制定。目前,我國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可以先制定《繼續教育法》,通過法律權威來維護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或著重修訂出臺一些列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管理的法規制度,堅持用法律保障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營造有利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法制環境。
2、完善各地繼續教育具體政策。《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相關內容規定:“全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管理工作由財政部負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負責本地區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組織管理工作。”為貫徹該規定,地方政策應更多地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相關規定和稅收優惠結合起來,并激勵用人單位或投入地方財力扶持教學機構,從財政扶持、稅收優惠兩個方面推動本地區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加強對培訓單位的監管,完善對繼續教育的評估
1、規范培訓單位的資格審核。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在所轄行政區域內全面展開清查,加強對培訓單位的軟硬件管理;設置限制“門檻”,只有審核通過的培訓機構才允許開設培訓班,一旦發現違反規定,一律取消資格并給與相應的處罰;定期進行一次審核,并按照相關的規定或法律增加符合條件的培訓單位和減少違反規定的培訓機構;對于各項收費標準、收費項目進行調查、審核,并將審核結果在網站和培訓機構公開。
2、設立獨立的會計管理機構。財政部門的多重職責削弱會國家對會計工作的管理,所以在全國建立完整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監督、評價、實施、制度,建立與財政部門互相分離的獨立會計管理機構,形成較為廣闊的會計培訓信息管理平臺,為建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終身教育機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建立會計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
為了能順利開展會計繼續教育工作,一個長效的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各地會計管理機構和財政部應支持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工作,建立繼續教育的隊伍。組織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人員配備、組織機構、網絡教學中的軟件開發、會計繼續教育研究等具體實施上,形成一套有效的辦法和機制,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實和提高。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征求意見稿).財會辦[2013]12號,2013-03-27
[2]財政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財會[2006]19號,2006- 11-20[1]宮曉菲.簡述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J].經濟視角,2011,(6):50~51.
[3]張立恒.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模式選擇研究[J].財會通訊,2012,(1):150~151.
[4]陸家華,陳偉峰,薛斌舒.構建中國特色會計人員繼續教育體系的思考[J].新會計,2011,(10):62~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