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摘要:情感教育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學內容,而課堂是學生精神洗禮、靈魂凈化、心靈碰撞的重要場所之一。高中歷史教學就是要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各種情境,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實現新課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情感教育
傳統的教學,長期以來由于受特殊認知模式的影響,認為課堂教學是純粹的知識傳授,我講你聽,我板書你筆記,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認識和內心體驗,而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基于以上認識,筆者以為,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優勢,充分利用教科書豐富的情感教育的教學資源,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學內容,而課堂是學生精神洗禮、靈魂凈化、心靈碰撞的重要場所之一,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互動平臺。高中歷史教學應該積極地挖掘素材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然而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這是一個難度高、涉及面很廣的課題。本文只是簡單的從教師的素質、情感教育的內容和情感教育的方法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落實情感教育的關鍵—歷史教師的素質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的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
1、要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著稱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萬世而鑄人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應有貢獻。
2、要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教育。
3、要進行鄉土歷史教學。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幾年來,作者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的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在本土本鄉的許多歷史文物、遺址可供學生參觀、考察,有些史實還可以讓學生調查訪問,從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識,培養學生的情操。重視和加強鄉土歷史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豐富。學習鄉土歷史往往使學生激動不已,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自然會在他們心中潛滋暗長,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空洞的說教所無法替代的。
4、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誘導。教師應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如針對學生中的高消費現象,可講述隋文帝提倡節儉、隋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
(2)情感熏陶。“情貴于真”。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如通過講述班超投筆從戎、岳飛英勇抗金、戚繼光蕩平倭寇、林則徐虎門銷煙、魯迅棄醫從文、張自忠盡忠報國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報國情感,確立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決心。真摯的道德情感,來自于教師本身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要通過“自我塑造”來達到塑造學生的目的。
(3)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學生鑒別歷史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增加對民族英雄和對祖國的感情。例如講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時,我們突出李漢俊,鄧恩銘等為革命事業而壯烈犧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卻叛變革命,成為頭等漢奸。通過鮮明對比,突出愛國者形象。揭露賣國賊的奴顏媚骨丑惡面貌。通過比較,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判斷美丑,樹立光輝的愛國主義形象。增強民族自尊心,成為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者,從而深化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充滿感情的事業、充滿愛的事業,如果把教育變成枯燥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而且用分數去激化其中的厲害關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須的情感素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過程之外,教育就會出現巨大的危機。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樣,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動之以情,學生會之以情。由無數“情”的操作而綜合為“情操”的生成,達到心靈與心靈的耦合。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育的目標就會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 林天來.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讀與寫:上,下旬,2013(6).
[2] 郭建勛.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現狀及方法[J].科教文匯旬刊,2012(2):120.
[3] 姚虞煒.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