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維明
摘要:朗讀在教學建議里也應成為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朗讀是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注意加強對文章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關鍵詞:初中朗讀教學;語文教學;初中語文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學語文教學無論是在課堂結構、教材講解、授課方法、能力訓練上,都有獨到的創新,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發現在課文朗讀這一環節上,許多同仁還不夠重視,往往課堂講析過多,朗讀卻不夠,即使有朗讀,也很少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指導。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朗讀教學的真正意義及重要性認識不足,急功近利;或由于自己的朗讀能力較弱,而忽視了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1]。
一、朗讀時方法要靈活、多樣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如讀《黃河頌》時,就自己先示范朗讀。那激情澎湃的朗讀聲使學生深受感染。他們馬上產生了朗讀的熱情,情不自禁地讀起來,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讀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供氣氛,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但也可能產生“濫竽充數”和唱讀的不良效果。如果把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下面介紹幾種重要的朗讀形式。
1、美讀,即表情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請學生朗讀,比照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
2、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戲劇作品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讀《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請七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來分別朗讀童話中的七位人物的語言,學生那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全班同學進入了情境,尤其是讀到皇帝的新裝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學生皺了皺眉頭,顯示出對皇帝的虛偽、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惡行徑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讀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可讓個別男女生分角色讀,可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分角色讀[2]。
二、課堂上多加強訓練,讓學生領略情感
朗讀按照熟練程度可分為3個層次:一是讀音要正確,停頓適當,不讀錯不漏讀;其次是要準確地把握好語調,語氣一定要連貫;再次是朗讀要傳神,就是能熟練地運用聲音和表情讀出文章特有的風格和神韻。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種古往今來的朗讀技巧,是需要教師的熱心指導和學生勤加練習雙管齊下才會有的成果。教師要從語音、語速、語調等技巧方面加以引導,并在情感、意境、表情等方面給予啟發,多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不通過模仿就能很好的掌握朗讀的技巧。比如在學習《黃河頌》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以把“歌詞中澎湃激昂和動人心魄”的這種民族情感作為學習的目標,讓學生們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反復閱讀,繼而從中發現“啊,黃河”這一句話在文中出現三次的重要性和作者從三個角度對黃河進行歌頌的情懷。
三、朗讀的評價要多元化
對學生的評價應以激勵為主。在中學階段有許多學生對自己的朗讀水平不夠自信,不敢放開口讀,因此,我們教師更要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對朗讀的興趣。評價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加以肯定,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也可以鼓勵同伴參與到評價之中,使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在評價中幫助別人、完善自我的效果。
四、經常開展多形式、多樣化的課外朗讀活動
中學生朗讀水平的高低,不能光靠課內練習,必須輔之以多樣化的課外朗讀活動,如組織學生經常收聽廣播、看新聞,組織講演會、時事報告會、詩歌朗誦會,參加讀報活動等,使學生通過朗讀的實踐活動,進一步認識朗讀的意義,并從中受到實際鍛煉,提高朗讀能力。
五、課外注重積累,全面提高能力
一段好的朗讀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還能給人一份愉悅的心情,更能帶給朗讀者一種的心靈的富足感。隨著朗讀訓練的不斷加深,學生朗讀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引導學生讀出富有情感的詞句。積累知識就是讓學生多朗讀一些古代詩歌、文言文和經典散文,從課上延展到課外,學生通過自由討論和自我把握,揣摩出文化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全面提高了聽、說、讀、寫的能力[3]。
朗讀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要想掌握良好的語文朗讀技巧,除了在課上積極進行朗讀之外,還需要在閑暇之余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這就需要家長、教師與學生三方面的配合。只有做到了這些,學生的朗讀能力才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6.
[3] 尚云飛.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D].西北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