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摘要:教學是種精湛的藝術,即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進行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一種科學,是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學內容的科學邏輯規律以及教學過程本身的各種規律來進行的。以上做法以突出審美為核心,遵循教學規律和美的規律,創造性地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審美能力;創造意識
審美能力就是審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協調活動的能力。它包含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和審美鑒賞力等等。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藝術教育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種活動總是與情感密切相連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只有融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成為一定的教學情境的組成部分,才能成為教學的積極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動具體的描述:“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由此而知,學生是在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推動下開始感受、思考和體驗的,因此,課的開始就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積極的狀態,激起對課的內容的企盼和渴望,從而陶醉在藝術教育之中,“審美型”教學模式,抓住了課前這一環節,著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導入,也就是說,課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理”,將它帶入美的旋律之中。例如:伴著優美的音樂,跟隨教師做行進間的律動;在教師琴聲的伴奏下學生步入課堂,進入快樂而輕松的學習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二、進行綜合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再次領悟音樂的美
綜合技能的訓練目的,在于對已學過的教材進行鞏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師了解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責任感,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把復習、檢查和加深擴大知識面的工作放在一起來進行。教師要善于將枯燥的發聲練習和新譜解難練習融進美的旋律中,讓學生感受到美,領悟音樂的內涵,鞏固舊知識發現新技能。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導法去學習、體會歌唱姿勢的美,呼吸發聲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將這一連串的音樂美,展現給學生,使之在訓練中去再現。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由淺入深的輔導,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使學生做到歌唱時姿勢優美,呼吸正確,發聲自然,圓潤,咬字吐字清晰。
三、以情傳知,使學生在感知美的內涵的同時,達到鑒賞美的目的
音樂新知教學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新技能,也就是讓學生完整地把握和領悟音樂形象。傳授新知從導入新課開始。如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生發探究新內容的興趣。因此,設計導語必須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多樣達到激情的目的。例如《跳繩》一課,就以新奇為主,利用自錄片導入,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學生下課跳繩的游戲場景,把學生帶到了那歡樂的場面之中,個個躍躍欲試,急不可待地想去跳繩,教師抓住學生這一積極的情趣,開始了新課教學。
接下來便是學習新知識。每一首歌都有確定的主題和內涵,收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對歌曲內涵的理解就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必須深究歌曲內涵,對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進行細致地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題思想、教育意義和基本情緒。例如講授《跳繩》一課,教師在充分講解之后,出示三個人物情緒,讓學生任定其一,這一過程看似很簡單,但卻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他們主動地發表見解,表達自己的感知結果,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音樂教學多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內涵以達到鑒賞美的目的。而設計的范疇是主要的新課的教法。教師的范唱是運用歌聲的表現形成,把兒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師的影響力十分重要,儀表、語言、聲音都會給學生以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從而讓學生在視聽的基礎上“模唱”。
唱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體會形象美,表現形象美的關鍵。為了通過歌曲的藝術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學生,陶冶他們的品格,豐富他們的感情,我們采用了范唱、討論、練唱(分組練唱、獨唱、合唱),利用樂器伴唱、欣賞等教學方法,并適時機,恰如其分地融合范唱,目的是為了解決難點。討論的設計是為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誘導兒童對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樂形象積極的思維活動。談論自己對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認識,并能區分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怎樣地吸收與批判。
練唱也是對歌曲的再創造過程。教師采用各種方式的教學,激起兒童情感的共鳴,以便學生演唱時的藝術再創造。并對歌曲中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節拍、調式、調性、情緒的各種變化進行重點很好地把握,從而去感受音樂形象。欣賞是為了更好地體會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樂器伴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情緒,幫助學生掌握旋律中的節奏、音高,豐富演唱效果,從而達到鑒賞美的目的。
四、在游戲表演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促進學生審美創造力的發展
審美創造力是一種表象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在審美感受致力的形成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低年級的兒童識字不多,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善于表現自己,表現欲望極強。音樂審美型教學根據這一特點,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歌表演。使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通過自己的創造表現出來。音樂活動、音樂形象的再創造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練習手段。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優勢,啟發誘導到位,設計組織好游戲活動,充分喚起審美主體的想象,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學生即興表演時,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讓學生不拘一格,盡情表演,當然也要強調,遵守規則,使課堂活潑有余,嚴肅認真。
教學是種精湛的藝術,即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進行獨創性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一種科學,是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學內容的科學邏輯規律以及教學過程本身的各種規律來進行的。以上做法以突出審美為核心,遵循教學規律和美的規律,創造性地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學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