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隨著散打運動的普及和競賽活動的深入開展,對散打運動員在競技能力和運動員本身的因素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賽前體重的調控,對于散打運動員能否取得理想的運動成績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本人通過調查問卷、查尋資料、數據對比與分析等方法,來對運動員賽前的體重調節進行分析,探索科學的降體重手段與方法,以為散打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夠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提供參考。
關鍵詞: 散打; 運動員; 賽前; 體重; 調控
1、前言
散打競賽中運動員為了力量、臂長、腿長等方面的優勢,取得更好的比賽成績往往要調控體重以參加低級別比賽。合理的降體重應當以不影響運動能力為原則,如何科學地控制和減輕體重早已成了散打界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的研究旨在為教練員、運動員賽前體重調控提供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北京散打代表隊,山西散打代表隊30名散打運動員。
2.2 研究方法
2.2.1 問卷調查法:
對北京、山西散打運動員共發放調查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收回率100%
2.2.2 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科學降體重的方法的相關資料。
2.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體育統計法對調查問卷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
2.2.4 綜合分析法:
根據調查與統計結果,結合有關材料進行綜合分析。
3、研究結果討論與分析
3.1 降重情況及其帶來的影響
調查得知:所調查的30人中,在參加比賽前,均不同程度的降過體重,降重最小的是2kg,最大的是11kg。表1表明由于自身及團隊戰術的需要,絕大多數的運動員在比賽前進行體重調控。運動員在比賽前體重調控范圍的不等,說明了運動員個體的差異,但一般集中在3-5kg。
表2的調查反映了降體重對運動員機體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出現口干現象的運動員占86%,這是因為運動員在體重調控的過程中大量脫水造成的。出現疲倦等生理反應和頭昏的現象也占50%,而且有2人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些運動員沒有使用科學的體重調控方法。
3.2 調控體重的理論基礎
發育正常的身體形態總是與每個人的機能指標密切相關的。人體如果聚集過多量的脂肪和水,就等于加大了體重必然增加了運動中能量的消耗,并且影響體內某些物質的代謝,從而相對地減少了機體的做功能力,也不利于發揮最大的做功能力。這樣,就會影響運動員的競賽成績。
3.2.1 對運動員身體成份的測量和評價
科學的控重計劃是建立在對運動員身體成份的客觀評價基礎之上的。根據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常把體重分為脂肪體重和去脂體重兩種。身體成份通常是指體脂的百分數。
3.2.2 身體成份的測量方法
(1)體重指數法:體重指數=實際重量(Kg)/身高平方(m),體重指數20為宜;
(2)皮褶厚度測量法:脂肪百分比=1.16283肱三頭肌皮褶厚度+0.54526髂棘皮褶厚度-0.2112;
3.2.3 身體成份的評價
成年運動員體脂不少于5%,青少年運動員應達到6%~7%。
3.3 調控體重的方法與原則
調控體重包括短時間內的“急降法”和較長時間內的“緩降法”兩種。兩種方法以“緩降控重”為主,“急降”為輔。而實踐證明,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3.1 常用的急降方法
(1)穿上透氣性較差的運動服進行各種練習,如多做一些力量性練習和耐力性練習。前者保持肌肉質量和加快代謝速度,后者消耗更多的熱量。這種方法大約一天能減少體重2公斤左右。
(2)熱浴法。采用鹽水沐浴,熱蒸汽或干燥空氣浴,這是一種強制性的過激的降重方法。一次可降2公斤左右,通常在比賽前1至2天使用。但應注意防止機體大量脫水導致嚴重后果。
(3)服藥法。一般使用發汗藥、減肥茶、輕瀉藥等。這種方法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減去3%或更多的體重。這種方法在對抗中常出現肌肉痙攣等不良反應,需在醫務監督下使用。
(4)節食法。限制飲食和飲水總量,每日飲水量限制在500至600ML范圍內。食物中的鹽攝取量在5至6克之間,在比賽前1至2周內實施,可降低體重3公斤左右。
(5)內生性食欲抑制物的利用。近年來發現,給予下丘腦或外周組織一些神經肽、神經遞質和藥物可改變食物攝入的需要。
3.3.2采取“急降法”應注意的原則
(1)在降體重中,如果失去超過4%以上的水份時,就會影響運動能力和身體健康,嚴重將導致運動員無法參加比賽,甚至影響運動員的身體健康。
(2)運動員在稱體重后適當飲一些水,但不能暴飲。因為在解除脫水狀態5小時之內,體內水電解質的平衡還不能完全恢復,而且會出現水腫和腸胃疾病,要謹慎飲水。
(3)選擇體重級別,應根據運動員的脂肪百分率來決定。即其體內脂肪百分率不能小于5%(青少年運動員6~7%),因此,必須在大賽前4~8周就注意飲食的質量,主要選擇一些低脂肪、高能量的食物。
(4)減輕體重的前提必須是在保證不降低身體機能的條件下進行,盡量消除身體組織內多余的水分和脂肪,在其過程中,特別要防止因降低重而削弱身體機能,降低機體工作效率。
3.3.3 緩慢降體重的方法
一般認為在比賽前2~4周開始有計劃的控制飲食,為緩慢降重方法,這種方法在生理上副作用較小。所謂的緩慢降體重,即通過長時間的熱量攝入低于熱量消耗來實現降體重。每天攝入能量不能滿足人體各種活動的需求,必然導致體內貯存的糖元、脂肪甚至蛋白質被動用消耗,以達到減體重的目的。這種減體重方法,實際上是減體脂。采用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能起到明顯的減體脂效果,但耗時久,對于運動員來說減少熱量攝入仍是他們常用的方法。endprint
3.3.4 緩慢降重的原則
(1)減重幅度要小,一般每周1公斤。
(2)飲食上少吃大塊的高熱量食物,多吃一些精肉、牛奶、水果、蔬菜。保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60%)。
(3)應在醫務監督幫助下進行,防止意外。
(4)可采用每天3~4餐,每餐稍飽即可。
3.4 運動員體重調控后的恢復
(1)運動員稱重后不應暴飲暴食,以免引起身體浮腫和腸胃疾病,應少量服用葡萄糖和蔗糖。
(2)賽后一星期內應供給豐富的營養,含糖、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多的食物,少食含脂類多的食物。
(3)在運動員恢復期間,應多以技術練習為主,避免大運動量訓練。
(4)在恢復期間如身體出現不良反映。應盡快求助醫務監督。
4、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體重調控在比賽中占較重要位置,是為了更好的占據比賽中主動權,發揮運動員本身的優勢。
4.1.2 降重多少應因人而宜,以身體測量指標為降重依據,包括皮脂含量等指標。
4.1.3 體重調控方法分兩種,前一種是比賽臨近時采用的急降法,另一種是長期的體重調節為緩降法。
4.1.4 體重調控是一個科學的進程,應對調節過程中的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才能成功的使運動員體重調控順利完成。
4.2 建議
4.2.1 教練員應起到良好的管理、監督和引導作用,平時應建立一個完整的運動員的體重情況跟蹤表,對每一名運動員的體重變化作好詳細記錄,防止不適當降重給運動員帶來的危害。
4.2.2 運動員平時應養成一個有規律的正常的飲食與作息、生活習慣,制定符合自己的降重計劃。
4.2.3 減重次數不能過于頻繁,一年以兩次為宜,且降重率應盡量控制在7%左右。
參考文獻:
[1]高怡 降體重運動員賽前護理的探索.安徽體育科技
[2]陳吉棣.舉重運動員快速減體重的醫學題.中國運動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1981.10
[3]楊 維.談散打比賽前控制體重的方法.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1(2)50-51
[4]陽亞雄、周國建.業余散打運動員賽前快速減體重方法探討.成都體育學院報.2001(3)95-96
[5]楊世勇.優秀舉重運動員減體重戰術的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4)66-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