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漢語學習者的增多,漢字文化學也掀起熱潮,本文就通過對“示”字甲骨文字形的解析,確定“示”的本義,再分析“示”字的字義演變,探究“示”字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示;神主形象;字義演
(一)、確定“示”的本義。
《詩經》:“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是說:人們對我這么友好,給我指示大路的方向。這里“示”的意思是:指示,我們今天常用的意思。然而要想了解“示”的文化內涵,需要從它的造字本義入手,而它的造字本義需要從甲骨文字形來印證。
上面四個都是“示”的甲骨文字形,由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得知,“示”字是獨體象形字。所以“示”字通常觀點是,它像一個擺放祭品的石桌之形,下面有個石塊或者平板石塊作為底座,上面有一塊平板石塊作為桌面,整體是一個石桌之形。陳夢家說:“卜辭的示字應是石主的形象。”“石主”:立一塊特定的石頭代表祖先的靈魂,子孫一起為主。中姜亮夫說:“大概是立一塊石(或樹木)為祖先靈魂讬居之所,子孫各輸血其上(即兩側之點形),則祖先靈魂即依憑之矣。”這個解釋中多了對“示”字旁邊兩點的解釋,認為是子孫輸血其上。還有一種觀點根據《淮南子.齊俗》:“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殷人之祀,其社用石。”所以可以推斷,殷人用石塊做土地神的牌位。
綜合上面幾位大家的看法,“示”的本義是:石質神主,也可以表示供奉神主的祭桌。在第一個甲骨文字形中,“示”字表示神主,后來把象征神主的物品擺放在石桌上,石質的神主也演變為木質的神主排位,所以“示”字的下半部就演變為祭桌的形象,神主的形象就由簡單的一橫來代表。有人將“示”字上面的一橫解釋為祭品,其實“祭” 字在“示”字的基礎上還有物品,所以說“示”字上面的一橫代表的是神主形象,并不是祭品。
《說文解字》中說:“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示是敬神活動的標志,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許慎將“示”字拆開來解釋,“從二”并不是指數字“二”,而是與上天有關,三豎指的是,日月星辰,顯然忽視了“示”字的整體形象特點。
另一種影響比較大的解釋是“示:用樹干表示地母神。”董來運認為,地母神的形象要追溯到良渚文化中的神象,是以松樹為原型的社神,即地母神。而在我國古代,多用樹來代表地母神。如:許多少數民族以樹或木樁作為地母神的象征,拉祜族在開荒種地時,先在準備開墾的土地上插一顆小樹,視為地神并向它祭祀;古文獻中也有許多記載,土地神在我國古代稱社,《禮記. 郊特牲》:“禮,祭土,而主陰氣也。”不僅說明社是土神,而且還是個女姓神。《孝經. 援神契》:“社者,五土之總神。”《論語.八佾》:“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至少在夏、殷、周都是用樹代表地母神進行祭拜。
所以董來運認為,“示”字下面的一豎代表的是樹枝,上面的一短橫或兩橫代表樹枝上的裝飾品。如:新疆北部阿爾泰烏梁梅人把樺樹作為地神之樹,并在樺樹枝上拴幾塊小布條。或者解釋為是限制性符號,與甲骨文“十”字相區別。值得指出的是,因為“示”字的本義后來不常用,所以用“祇”字來替代,由“示”字加上“氏”字,而“氏”字又與“支”字是本字,“支”的意思就是樹枝。所以董來運認為“示”的本義是“地母神”。但是這個解釋卻不能充分解釋第一個甲骨文字形,如果將“示”字中間的兩豎勉強解釋為樹樁,下面的方形卻不能和樹樁聯系在一起,所以根據“示”字的整體象形特點,“示”字的本義應該是“神主形象”。
(二)、“示”字的字義演變。
“示”字最初的意思應該是指祭祀土地神的石質神主,后來也可以用作祭祀祖先神靈的神主,如《周禮》:“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這里的“示”與“地”連用,通“祇”,意思是土地神。在古人的意識里,祭祀活動是要“見吉兇”,故可以引申為“垂示”,如《廣韻》:“示,垂示。”古人認為通過祭祀活動,神主可以顯靈,故“示”可以引申為“顯示”,如:《禮記》:“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又可引申為“給人看”,如:《老子》:“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又可引申出“告訴”,如:《戰國策》:“武王示之以病,扁鵲請除。”又可引申為“教導、指示”,如:《禮記》:“國奢則示之以儉,國檢則示之以禮。”又可引申為“示意,暗示”,如:《史記 .項羽本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又可引申為“文告、告示”,如:《鏡花緣》:“那看的人雖如人山人海,好在國王久以出示,毋許驅逐閑人,悉聽庶民瞻仰。”也可泛指“命令、指示”,如:《儒林外史》:“戲子們請老爺的示:還是伺候,還是回去?”還可用作對別人來信的敬稱,如:來示、惠示、賜示等。
據上述“示”字字義演變的分析,“示”字字義源流整理如下: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漢語大字典》(共8卷),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1990年版.
[4]朱英貴《漢字形義與器物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董來運《漢字的文化解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馬倩,女,1993年12月, 籍貫: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陜西省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 ),國際漢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在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