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斐捷
摘要:武岡陽戲是湖南陽戲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分支,是民間曲藝的一種。吸收武岡、邵陽一帶的民歌、小調而成。它具有鮮明的文化個性以及無法克隆的歷史內涵。武岡陽戲主要流傳于以武岡為中心的邵陽 、隆回 、洞口、城步 、新寧等地 , 是湖南曲藝的一個具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健詞:武岡陽戲;藝術特點;歷史淵源
前言
武岡陽戲是湖南陽戲的重要分支,這是湖南傳統民間曲藝形式。是湖湘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 武岡市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使其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經過整理和傳承及創新,現正在市級非遺申請中。武岡地域廣闊,人杰地靈,千年皇城,民風樸實,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得益彰。明代時期,武岡文學空前發展,在湘中“五子”的影響下,相繼產生了儺戲、絲弦、花鼓戲、陽戲和祁劇。而陽戲成為戲曲中的活化石,而“武岡陽戲”在吸收花鼓戲和地方大戲的基礎上,融合民間歌曲,地方語言,民間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濃郁的地方特色小戲。
一、武岡陽戲的概述及淵源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武岡“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遠阜。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武岡,是素有黔巫要地之稱的古老縣份,處資江上游湘西南丘陵與雪峰上脈過渡地帶,位于邵陽西南五縣(市)中心。武岡地域廣闊,人杰地靈,千年皇城,民風樸實,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得益彰。明代時期,武岡文學空前發展,在湘中“五子”影響下,相繼產生了儺戲、絲弦、花鼓戲、陽戲和祁劇。而陽戲成為戲曲中的活化石,而“武岡陽戲”在吸收花鼓戲和地方大戲的基礎上,融合民間歌曲,地方語言,民間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濃郁的地方特色小戲。
二、藝術特點
1、流派:根據藝術風格的不同,陽戲可以分為北路和南路兩個藝術流派。歷史上,南路陽戲流行于吉首、瀘溪、鳳凰、麻陽、懷化、芷江、黔陽、會同、新晃、溆浦以及貴州的松桃、銅仁、玉屏、天柱、錦屏、黎平等縣市,北路陽戲則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順、大庸、桑植、龍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鶴峰、來鳳,四川的酉陽、重慶的秀山等縣市。陽戲還曾經以縣定名,按照流行的縣市名稱,稱為大庸陽戲、、酉陽陽戲、吉首陽戲、鳳凰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等。而武岡陽戲基本以唱南路為主。
2、劇目:從整體上看,北路陽戲因與荊河戲合班演出,故而演出劇目以大本戲為多,小戲較少,表演上也吸收了許多地方大戲劇種的表演程式,聲腔自成一體。南路陽戲因多與儺堂戲、花燈同臺演出,演出劇目以小戲為多,大本戲較少,表演上也較多吸收花燈的表演技藝,音樂曲牌豐富,男女分腔,行當分腔,聲腔亦自成一體。1954年,武岡縣人民政府責成文化館對陽戲進行改革,禁演《萬里和尚》、《殺蔡鳴鳳》等淫戲,改編《裝灶王》、《打鳥》、《上南京》、《元宵觀燈》、《劉海戲蟾》、《磨豆腐》等傳統戲,新編《新法接生》、《思想回頭》等現代戲,宣揚新人新事,對激發農民走合作化道路起了促進作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陽戲獲得新生。在百花叢中獨樹一秀,劇目內容新穎。1956年,武岡文化館挖掘出63曲,記錄成冊。
3、唱腔:武岡陽戲的音樂唱腔以曲牌聯綴體為主,曲牌近似花鼓調,輔以板式變化,南北兩路各有特點,各有各的主要曲調,風格也各有差異,但聲腔結構相同。多用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俗稱“金錢吊胡蘆”,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表演重歌舞、羅帕、扇子功等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多為百姓所喜聞樂見。
4、表演:武岡陽戲的表演很有特點。由于陽戲劇目的題材大多是反映的農村生活,藝術上主要植根于湘西花燈等民間歌舞,所以其表演藝術充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地方特色十分鮮明。表演技藝中,不少是來自民間歌舞的身段和語匯,還有直接采用花燈的各類扇子、手巾表演技藝,以及花燈的手法,步法身段組合和場面調度。
5、念白:武岡陽戲的念白亦有地方特色,以武岡方言為主,唱本由引子、念白、唱腔組成。引子, 句數可長可短, 一般是簡單交代唱詞所涉內容的背景;念白,是人物在吟唱之外的語言, 包括對話和獨白, 它是唱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往往以音樂的語言與唱腔互相互配合, 以更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唱腔則是唱本的主體, 它是“對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 人物性格的刻畫, 戲劇矛盾的展開, 戲中高潮的的形成, 以及整個戲的布局都起重要作用?!痹谛问缴?, 唱腔主要有獨唱、對唱、合唱等。
三、武岡陽戲的保護與傳承
(一)已有的保護:1956年,“降仙鳳”獲湖南省群眾文藝大賽二等獎。隨著時代更迭,人員變動,其資料全部丟失。2013年開始,對“武岡陽戲”這一即將失傳的寶貴財富進行了挖掘和整理。走遍了武岡的每一角落,尋找失落在民間的每一頁劇本,現已挖掘出陽戲節目60余曲。于2016年12月重上舞臺,正是匯報演出。在這些演員中,最大年齡93歲(張篤林),最小的也有40多歲(戴小蓉、戴小妹、毛小云)。
(二)應有的保護:
1、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在挖掘傳統曲調、征集實物的基礎上,我們要重點調查古風古韻的文詞,以及演唱“武岡陽戲”的老戲班子。在制作“武岡陽戲”傳統曲目音頻資料的基礎上,再制作出版一本“武岡陽戲”傳統曲目音像資料光碟。以點帶面,漸漸擴大影響范圍,通過舉辦實物展覽、論壇、講座、咨詢及“武岡陽戲”演出等活動,推進“武岡陽戲”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活動,讓群眾了解、珍視“武岡陽戲”
2、加大創作力度,打造精品力作。雖然我們在保護傳承“武岡陽戲”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真正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不多,下一步應將繼續通過開展比賽、演出等活動,向社會征集“武岡陽戲”優秀作品,打造出精品力作,并作為經典作品長演下去。
3、加大對“武岡陽戲”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武岡陽戲”專業演員緊缺的情況下,我們不僅要繼續辦好武岡絲弦傳承基土,還要通過開展“進校園”等活動,繼續發現、選拔、培養“武岡陽戲”優秀演藝人才,增加到傳承隊伍中來。當然,民眾的力量只有在強有力的支撐下才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政府部門就是這樣一個支持者。
四、結語
武岡陽戲是歷史傳統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精華文化,需要我們傾盡全力地保護、傳承 與發展。隨著民間藝術傳承人的減少,有的民間藝術可能會面臨消亡的嚴峻形勢,武岡陽戲的傳承人已經年邁古稀之年,傳承的方式也是靠口傳心授;故武岡陽戲就處在這種嚴峻地形勢中,所以關于武岡陽戲的保護與傳承顯得至關重要。此外,武岡陽戲的傳承與傳播僅限于有一定音樂專業素養的人群以及對其感興趣的人群,這一點不利于武岡陽戲走進千家萬戶。同時,陽戲的挖掘還尚未完全,挖掘武岡陽戲也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經過一系列的理論研究和調查分析,文章將武岡陽戲的藝術特點做了總結,幫助了解武岡陽戲,提出了相對可行的保護措施,希望最終能實現對武岡陽戲的保護與傳承,為進一步發展豐富和發展湖南地方曲藝作出相應的貢獻,也為申遺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文化廳.湖南戲曲音樂集成[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2]曾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一一 武岡絲弦(上冊)[M].武岡:武岡市非物 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