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南陽師范學院軟件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時至今日,在市場經濟發展浪潮中孕育而生的中國商業電影,早已擺脫了陳舊的創作套路,不再對好萊塢商業大片盲目地模仿,在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探索出屬于中國的商業電影之路。尤其是近幾年的中國商業電影,正逐步脫離好萊塢商業大片的“陰影”,根植于中國社會現實與中國觀眾的大眾審美趣味,拓展出多種中國化的商業類型片。如今的中國商業電影在價值傳播與審美表達上都極具中國特色,迎合大眾文化的同時也保證了創新。
中國商業電影是幾乎與中國市場經濟同步完成蛻變與發展的,賀歲片曾經狹隘地代表著中國商業電影,而馮小剛的“馮氏賀歲片”曾經是中國商業電影的最高水準的代表。但是,馮氏喜劇的小品式樣的電影形式并不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欣賞需求,于是在大片時代悄然來臨之際,以商業利益為最高創作準則的中國商業電影,在其創作初期只能以好萊塢商業電影為創作標桿摸索著前進,追求全明星、大場面、大制作成為中國商業電影的訴求。一時間,這也成為中國商業電影的創作標準。然而,中國商業電影的創作形態和創作環境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中國商業電影需要面對多方面的壓力,不僅在于好萊塢相當成熟的商業電影,還有來自國內觀眾不斷提高的審美品位和不斷變化的審美趣味的創作壓力。
“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國家電影局為扶植國產電影而制定的政策,旨在保護當前尚未成熟的中國電影市場。“國產電影保護月”政策并不是中國特有的,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都有相似的政策,以確保本國生產的電影能夠得到足夠多的放映時長,給本國電影打造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一方針政策深刻地反映了好萊塢商業電影對于我國商業電影造成的巨大外部壓力,直接的表現就是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上。好萊塢商業電影制度經過長期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從電影劇本、類型題材、演員陣容到上映時間,電影創作制片的各部分組合在一起能夠獲取多少票房收入都成為可計算、可量化的部分,這使拍攝電影的投入和收入都成為可控的行為,這也是好萊塢商業大片對全球電影市場和觀眾審美趣味的透徹分析的結果。然而,中國商業電影尚且不能做到好萊塢商業電影一般,也尚未形成一套成型、成熟的制片體系,這些都讓尚處于發展中的中國商業電影需要面對好萊塢施加的巨大外部壓力。
歸根究底,唯有高票房收入才能為中國商業電影的發展帶來直接動力,才能推動不成熟的中國商業電影走向成熟。
如果將馮小剛的“馮氏賀歲喜劇”看作中國商業電影雛形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到中國商業電影始于大眾文化的結論,而并非從一開始就是如同好萊塢大片一樣的大制作。馮小剛以小品式的喜劇類型,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戳到了觀眾的“審美點”,讓觀眾紛紛對電影“買賬”。在張藝謀率先打開中國商業大片時代之后,中國商業電影的形態也發生了轉變,強調視覺沖擊的大片充斥人們的視野,也讓觀眾逐漸習慣于這種直接的視覺沖擊、視覺刺激,一時間大片扎堆,藝術片導演紛紛投身商業大片拍攝,轉型成為商業電影導演。由此可見,中國商業電影類型、內容的變化是與觀眾同步轉變的,存在彼此影響的依存關系。
因此,中國商業電影的創作生態環境當中,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并在此基礎之上引導觀眾走向新的審美趣味,這些都是中國商業電影創作過程中需要考量的部分。如今,國產商業大片已經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固定組成部分,除此之外,觀眾對于中小成本的、走創新路線的商業電影的接受度逐步提高,由此也出現了眾多票房黑馬,豐富著中國商業電影的創作類型。于是,隨著大眾文化內容的嬗變,觀眾審美趣味的轉變,中國商業電影也需要不斷調整創作方向,使其蘊含的價值導向、審美訴求能夠引導觀眾并讓觀眾接受。
中國商業電影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價值內容架構在虛無縹緲的價值觀之上,抑或是如同好萊塢商業電影代表的美國個人主義文化一般,追求個人的愛情等精神內容。如今的中國商業電影在主題訴求和價值傳播上,越來越多地有著多元化的表達方向,并不局限于一個狹隘的表達角度,逐漸形成了中國化、本土化的意識形態,有了更多自我的價值建構。于是,主旋律電影也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商業電影,在院線市場分得一杯羹,這在傳統的視角看來都是不可能的。中小成本的喜劇片也時常成為近年來的票房黑馬,表達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回歸本土大眾文化都讓中國商業電影打開了新的局面。
我們可以將主旋律電影稱為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看作是中國商業電影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式節點,是中國商業電影的重要進步,也是中國商業電影與中國國情、中國文化有機融合的一個表現。以商業文化的傳統視角來看,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并不具備娛樂性質,而娛樂性質恰恰是一部商業電影必備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嚴肅的主旋律電影也并不具備成為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的必備元素。然而,以最終的市場經驗和觀眾反饋來看,馮小剛的《集結號》、韓三平和黃建新的《建國大業》、張黎和成龍的《辛亥革命》等嚴肅題材的主旋律電影紛紛突破了億元票房,成為同期最賣座的商業電影,表明了主旋律電影、紅色電影等嚴肅電影也具備商業化的特質,觀眾對于此類電影的情感訴求和審美接受程度是相當高的。歸根究底,這些主旋律電影的共同特征是表達了根植于中國人血脈、文化中的精神和思想價值,這些電影編織了一個共同的“中國夢”——這也是近年來其他類型中國商業電影所集中表現的核心價值。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集體精神、民族文化才是最值得觀眾欣賞、關注的內容,當這些內容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建構起關于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美好未來時,“中國夢”也就由此鑄成。
愛情主題早已不再是中國商業電影單一表述的個人情感,包含親情、友情在內的“大愛”成為如今中國商業電影傳播的價值內涵,真、善、美的價值觀是核心的傳播內容。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商業電影并沒有被好萊塢商業電影飽含的美國文化侵蝕,成為美國文化的傳聲筒。除了一些“罐頭式”的速食商業電影之外,大部分中國商業電影始終有著符合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價值表述。這種關于真、善、美的表述不限于電影類型,也不限于表現的形式,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都有或多或少的、共同的情感訴求。《集結號》表達的集體主義,《歸來》表達的超越愛情和親情的更深層次的情感,《湄公河行動》用暴力美學書寫的中國式英雄主義以及深入人心的民族情感,《夏洛特煩惱》表述的關于戰勝中年危機、回歸家庭等小人物的個人情感等。真性情、真情感、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打動觀眾,也讓這些商業電影在剝離浮華的商業包裝以后,用價值訴求和情感表述與觀眾產生共鳴。
商業電影的核心是追逐票房,商業利潤的最大化才是商業電影的重中之重。在商業電影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商業電影導演希望能夠同時追求商業利潤和藝術水準的最大化,這同時也是欣賞水平逐漸提高的觀眾對于商業電影的要求。與多元化的題材類型相同,現階段的中國商業電影的審美取向也呈現出多元化態勢,無論是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審美趣味,抑或是對于現代都市的物質審美趣味,以及對于女性主義盲目跟隨的審美趣味,等等,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商業電影的審美內涵。
從張藝謀的商業大片《英雄》開始,中國商業電影中就不乏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審美趣味,張藝謀將攝影師和導演的視角相融合,將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符號化、簡單化,轉化為酣暢淋漓的視覺盛宴,用簡單直接的視覺元素讓觀眾快速接收到圖像傳達的相關信息,同時又獲得了美的精神體驗,這也為日后的國產視覺大片提供了創作模板。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即便不像張藝謀在《英雄》中運用大面積的色彩去制造寫意的視覺空間,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提煉出吸引觀眾眼球的視覺元素。
時至今日,大部分國產商業電影已經不再像《英雄》時期的張藝謀那樣單純的符號化中國文化,而是選擇用一個融合的視角對傳統文化進行處理,讓觀眾認識到傳統并不意味著陳舊,中國傳統文化依舊能夠提取出新鮮的感覺,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依然是極具審美趣味的。創造了24億元票房奇跡的國產魔幻電影《捉妖記》就是靈活地將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與現代審美意識相融合,打破了好萊塢魔幻電影對市場的壟斷局面,讓中國魔幻電影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效果。
中國商業電影除了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發掘之外,現代都市人文景觀也成為其重要組成,每年均有大量的都市商業電影涌現院線,表現著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個人情感、物質欲望與整個時代社會的關系。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系列電影被公認為21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都市商業電影,影片虛實相間地塑造了大都市的生活。“富二代”窮奢極侈的生活、幼稚爛俗的情感糾葛都成為該系列電影表達的重點。影片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塑造城市空間,時時刻刻向觀眾炫耀著“富二代”或有錢人的物質生活,然而對金錢物質的崇拜正是如今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已成為現代都市文化中的一部分。因此,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也可以看作是對于現代都市文化的定向審美。
這些對現代都市文化的物質審美的電影并非絕對的同一類型,這種審美意識潛流在這些都市電影當中,故事的推進、人物的塑造、情感的糾葛等,都與現代都市文化中的物質欲有著深層次關聯。由此,物質欲望對人性的撕裂、對情感的影響,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都讓這些國產都市商業電影具備一定的審美情趣。
21世紀的中國商業電影經歷了一系列的蛻變,從張藝謀導演開啟的中國商業電影的大片時代,到近幾年中國商業電影類型多元的百花齊放的局面,中國商業電影絕不僅僅局限于大片的框架,主打創意的中小成本電影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觀眾對中國商業電影的接受程度和包容程度也越來越高,中國商業電影已然顯現出多元融合的創作生態。即便是如今的中國商業電影依舊飽受詬病,多數影片在敘事上捉襟見肘、漏洞百出,但是這些電影呈現出的集體創作特征,以及擁有超高票房的成功作品,讓電影業者和觀眾對中國商業電影越來越有信心。中國商業電影傳遞出的價值觀、美學觀,都建立在現實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基礎之上,對于當今中國的文化傳播有著積極且深遠的意義,也在滿足并提高觀眾審美趣味方面作用非凡,我們須以辯證的視角看待如今的中國商業電影,期待可以與好萊塢電影產生更強的抗衡力,具有更大的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