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會
(長春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自古以來,文學創造要有動力,這種推動力,是讀者的需要,也是戲劇的需要。一個戲劇繁榮的時代,也必定是文學興盛的時代,二者相互促進。在人類即將進入20世紀的時候,一個屬于文化史的重大發明出現了,那就是電影。電影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在對文學創造的改變上,要遠遠超過戲劇,而成為促進文學繁榮的重要力量。本文即以近年火爆的文學作品《哈利·波特》為例,來談談電影對文學創造產生的影響。
戲劇和影視作品對文學作品產生了推動力,而在當代,有許多作品的寫作受到戲劇和影視作品的影響。這種影響,重點體現在小說的敘事和主題上。其中表現最明顯的,也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魔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的創作者是英國小說家J.K.羅琳。這部小說中講的是主人公哈利在魔法學校6年中的學習和成長生活,作品所塑造的魔幻世界,引人入勝,情節曲折,隨后的10年中,作者又寫下6部。當作者開始創作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時,這部作品就被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看中,開始將第一部改編成電影。2001年11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被搬上了大銀幕上。電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因為電影完美地塑造出諸多人物形象,為人們呈出一個美妙的魔幻世界。而這部作品之所以偉大,也是與電影分不開的。因為電影的熱映,使這部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轉化,這種轉化,即小說風格的成人化趨勢。
《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一部以兒童為對象的作品,這部作品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銷售了15萬冊,還獲得了斯馬爾蒂斯獎、英國圖書獎年度兒童圖書等獎項。羅琳又分別于1998年與1999年創作了《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此時這部小說的定位仍舊是兒童作品,前三部作品都獲得了英國“雀巢聰明豆兒童圖書獎”(Nestle Smarties Book Prize)。這個文學獎的設立,是為了提高適合11歲以下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的創作水平。這就能看出作者仍是為兒童而寫作,其面向受眾群體是非常明確的。但是,小說出版和電影的火熱,應該是作者所想不到的。不僅僅是兒童,就是成年人對這部電影也充滿了期待,這種形勢下,小說的轉向就成為必然,
因為羅琳是讀《指環王》成長起來的,她的作品中,也有一個近似于托爾金所定義的“第二世界”。托爾金認為,世人生活的世界是由神來創造的,也就是我們抬頭即見的社會。但現實世界既然是創造的,那么一定會有一個神的世界,于是人們就用利自身的想象,也就一種“準創造”權力,來想象另一個世界,也就是第二世界,它其實是真實世界在人們思想和意識中一種反映。但這個第二世界,必須是由人來創造的,它的制度、風俗、倫理、規則等,也必須是世人所能接受和遵循的一種“真實”。小說《哈利·波特》的作者在敘事方式上,要比《指環王》更進一步,她設計了存在于英國國王十字車站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第九站臺和第十站臺中的三個柱子,作為現實世界與魔法世界的入口,進一步將現實與虛幻結合起來,其中所創造的魔幻世界,是如此的神秘,它已經超越了兒童世界和視野,對成年人產生了吸引力。《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編輯尼科麗特·瓊斯在評價這部作品時說,這部作品很好地利用了兒童文學傳統,并且作品本身是非常有深度的。她還斷言,能否對成年讀者產生吸引力,將決定著一部兒童圖書能否成為一個經典。而這部為兒童而創造的作品的閱讀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成年人。作品吸引了那些童心未泯的成年人,“讓讀者在一個不道德的時代看到了德行的力量”[1]。這也正是這部作品被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看中,并搬上大銀幕的一個原因。因為成年人才是電影院中的主體,而且事實也證明電影公司的選擇是正確的。
電影改編,特別是續集改編的成功,一是在于忠于原著;二是華納兄弟公司通過電影技術語言和先進的電腦特技,將羅琳所描寫出來的魔幻世界完全真實地呈現出來;三是巨大的票房對于小說的銷售推動,這些要素對羅琳此后的創造理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她的文學創造發生了改變。羅琳表示:“在撰寫后面幾集時會盡量考慮電影的表現特點,這將有助于后幾集的改編。”[2]此后,羅琳在第四部、第五部的主題立意、寫作手法、故事曲折度以及想象力上,都加以改進,一是適應電影拍攝的需要,二是更好地適合于成年讀者。比如,小說最后書寫的是主人公要到17歲的時候才與伏地魔進行決斗,17歲時近成年,當然要用成年人的智力和思維來解決問題。那么在哈利17歲時,小說對人性黑暗面的展示以及對愛情的書寫,其筆法、內容、情節,以及邏輯復雜性和推理也不是兒童所能理解的。而且在1997年時的讀者在2007年時也已經是成年人,所以小說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也注定是寫給成年人的。羅琳自己也曾說,她用10年寫的七部著作,每一部都比前一部更增加了黑暗色彩。從作品的風格來看,羅琳的筆調和書寫,在10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的思考和設計之下做了大量改進,作品情節的設置、矛盾沖突的安排,也更老練成熟。而故事主人公哈利·波特也要隨著情節的需要不斷成長,以便為最后故事的高潮做好準備。電影公司當然也需要更好的創意。在隨后的電影作品中,不管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還是《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電影也確實將原作品的主題、思想以及畫面展示得淋漓盡致,更具有可看性,更加曲折,更適合銀幕展示。
《哈利·波特》是文學史上的一個特例,它是第一部隨著電影進行創造修正的連續性作品,也是文學創造受到電影影響的典型例子。還有一些小說創造卻是受到戲劇模式的影響,并由此影響到影視作品。比如戲劇要強調“戲劇性、劇場性、表演性”等,即將故事在舞臺上集中展示。“金庸在他的作品創作中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了西方古典戲劇創作理論,例如古典戲劇的‘三一律’、俄狄浦斯情結”等。[3]金庸自己就說過,他創作《射雕英雄傳》時,其中郭靖的“密室療傷”,一間舊房子集中了各方面人物,故事緊張,情節刺激,明顯受到戲劇理念中的“三一律”的影響,是典型的戲劇式的處理。
戲劇自產生以來,對文學創造產生過重大影響,但這種影響相對于電影來說,顯得是如此的輕微。隨著電影技術和手法的進步,還會有更多的小說是為迎合電影而作,這種趨勢必將影響文學創造質量。因為一些作者在進行文學創造時,會更加重視作品的電影語言的呈現,過分強調鏡頭感,這就會影響文學作品的心理描寫或敘事節奏,畢竟有些適合鏡頭呈現的影像是不適合于語言書寫的,這就會降低文學作品的質量,影響到文學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