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金鳳 王 敏(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吉林省影視產業擁有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基礎,長春電影制片廠作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為吉林省影視文化積聚了寶貴的財富,自1995年以來制作的影視作品中有41部在中央電視臺首播,《大雪小雪又一年》《女人不是月亮》《咱爸咱媽》《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都市外鄉人》《新三國》和《戰俘》等優秀影視劇在全國觀眾記憶里烙下深刻的印記。2011年,長影集團投拍的《辛亥革命》和《大太陽》在全國電影院線取得良好的票房,有力地提高了吉林省影視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了吉林省影視產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集旅游觀光和電影拍攝基地景觀建設于一體的“長影世紀城”匯集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特效電影,受到中外游客的喜愛。此外,吉林省影視產業會聚了一批優秀的影視創作和技術人才,成就了吉林影視劇創作團隊的優勢。吉林省率先倡導并實行由省、市、縣影視創作組織機構組成的“三級創作網”,為吉林省影視作品提供大量鮮活的素材。活躍在小品舞臺和二人轉舞臺上的吉林省本土演員在全國范圍內擁有穩定的觀眾基礎,為吉林影視劇帶來了很強的市場號召力。以本土編劇、導演、演員為核心的吉林影視產業創作團隊也成為吉林省影視產業發展堅實的后盾。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在多網融合和多屏互動的融媒體時代,吉林省的影視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和整合,影視產業結構目前呈現“條塊分割,分散管理”狀態,影視產業發展處于小規模、低水平、重復性的運作狀態,長春電影制片廠作為吉林省唯一的制片廠壟斷著影視劇制片市場,而電影放映單位和影視制作團隊則長期保持著龐大的機構數量,呈現過度分散的現象,特別是電影發行和放映管理機構層次設置過多,在實際運作中各級行政機構從自身利益出發,關注更多的是政績而非經濟效益,這導致吉林省部分優秀的影視文化資源整合無效與文化資源浪費,產業發展處于傳統的運作水平,沒有形成適應多網融合環境下的有效的競爭格局。從整個吉林省影視產業的投融資規模來看,影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須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在影視作品制作的各個環節吸引投資,實現整個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而吉林省影視產業由于產業鏈條不完整,部分影視作品拍攝完成后進入后期制作、市場推廣的環節,由于資金不足導致優秀的作品難以投入市場與觀眾見面,由于部分影視作品在市場推廣和后續產品開發鏈條的斷裂使投資難以實現效益最大化,導致影視人才和企業的流失,難以保障吉林省影視產業在嚴峻的競爭格局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國家政策環境給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契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推進影視文化發展方面形成了系統性的、全局性的大戰略和大思路,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充分利用影視文化和影視資源堅定文化自信,為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吉林省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推動影視產業的政策,2011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關于促進電影發行放映產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部署,積極探索適應吉林省電影發行放映產業健康發展的管理和運營模式,以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依法管理為保障,增強活力,壯大實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吉林省廣電局局長提出“要按照十八大精神,掀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把我們的廣播影視的事業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進一步繁榮發展,推動吉林省廣播影視事業產業大發展大繁榮”。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吉林省影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將使吉林省影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迎來一個黃金時期。
吉林省經濟快速發展、群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為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契機。吉林省經濟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同時,繼續保持了良好的活躍態勢,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的閑暇時間日益增多,開始追求一種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方式,社會經濟也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型”轉型,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也是發展吉林省影視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影視市場巨大的需求空間與優秀影視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隨著我國加入WTO后影視市場的敞開而進一步加劇。國外大量影視作品的滲入給吉林省影視行業帶來極大的挑戰。好萊塢依靠其強大的資本優勢和精明的“本地化”戰略,確保其在全球市場上幾近的壟斷地位,向發展中國家傾銷大量的影視節目,好萊塢大片運用動態的影像、以視聽的方式輸出其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把其文化隱蔽地內置于影片的情節中,對我國觀眾進行“洗腦”。近年來,國際上掀起一股強勁的“韓流”,對吉林省的影視產業也帶來巨大的威脅。韓國影視作品注重對東亞儒教文化圈市場的開拓,用東方的文化樣式進行包裝,既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又緊跟國際潮流,為韓國影視產業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和經濟水平的提升,國內影視產業的競爭激烈,地處東北地區的吉林省影視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且吉林省的影視文化資源與黑龍江和遼寧等地區的影視文化資源存在同質性。比如,本山傳媒以及遼寧民間藝術團在東北文化對外傳播和交流的中心地位不可動搖,使遼寧省的影視文化傳播更具影響力和輻射力,令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發展面臨巨大的威脅。
近年來,農村戲成就了吉林省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并出現了“吉林電視劇現象”的盛況,但與此同時,吉林省影視作品出現了內容同質性強、內容形態大同小異、克隆和抄襲痕跡明顯和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可以說創新是吉林省影視產業發展的源動力。首先,吉林省影視產業主管部門要保護影視作品的產權,著重治理作品克隆抄襲現象,為吉林省影視產業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發展不能一味地強調區域性和民族性,要重視挖掘和弘揚豐富燦爛的地方傳統文化和特色影視文化資源,在互聯網+時代和多屏互動的融媒體環境下,廣泛吸收其他地區的文化,將吉林省的特色地方文化、東北地區的影視文化、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明與世界各地優秀文明結合到一起,尋求地域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契合點”,用吉林文化表達全世界觀眾的普遍情感;最后,通過政府政策引導,推動建設吉林省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為吉林省影視作品的創意交流、專業咨詢、市場評估等提供服務,使之成為吉林省影視產業市場建設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吉林省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系列支持影視產業發展的措施,影視企業也積極朝著市場化、多元化和產業化的道路發展,但吉林省影視產業的體制機制仍滯后于影視技術和融媒體快速發展的需求。
吉林省影視產業體制機制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深化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的相關文件精神,支持影視企業跨所有制形式、跨行業、跨地區進行兼并重組,拓寬投融資渠道,吸納非系統內的社會資本進入影視行業,鼓勵影視文化資源、產業資本的整合,打破影視產業體制機制下區域分割運營的限制,按照現代影視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對影視事業單位和長影集團進行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造,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影視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降低影視行業的準入門檻,建立多元化的影視產業投資和融資體制,對投資影視領域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積極發展一批“影視作品精、業務能力專、綜合實力強”的影視企業,帶動產業向前發展,增強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吉林省影視產業長期處于產業規模小、產業結構同質、影視文化資源分散、市場分割的狀況。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管理部門要整合影視文化資源,優化影視產業結構,必須將國家宏觀的政治部署轉化為吉林省影視產業可以具體執行和操作的政策措施,通過制定和完善影視產業振興政策、影視市場管理制度提升吉林省影視產業在國內外市場格局中的競爭力,在競爭中培育、壯大吉林省影視產業主體。鼓勵探索政策創新,減少采用行政手段介入影視行業的發展,由過去的行政管理轉向適度的法制管理,利用法律約束力、宏觀調控及市場經濟規律執行相關影視企業和影視文化產品市場準入和退出,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影視市場體系優化吉林省影視產業結構。各影視產業主體積極推進產業內部資源整合,用市場機制來配置影視文化資源,打破影視產業零散、趨同發展的格局,構筑完整的影視產業鏈條,加強影視作品創意、制作、傳輸、播出平臺及附屬產品之間的關聯和互動,促進影視產業環節之間的聯動,進一步提升資源效益,形成綜合性的影視產業集團。
隨著互聯網、多媒體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電視、網絡直播、手機電視、IPTV、車載移動電視等新媒體成為重要的傳媒形態,為吉林省影視產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中國互聯網行業整體向規范化、價值化發展,移動互聯網推動消費模式共享化、設備智能化和場景多元化”。除了電腦觀看視頻外,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數量不斷增加以及4G及Wi-Fi的不斷普及,為影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多網融合下新媒體的興起給吉林省影視產業帶來挑戰,但同時也給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吉林省影視產業針對融媒體時代背景下PC端、手機端和電視端都可以被廣泛應用的新形勢,借由網絡新媒體進行整合傳播和營銷。根據多屏各自不同的特點,策略性地根據不同的接收終端對影視作品進行多重開發和利用,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多屏互動的傳播方式要求影視行業創新適應市場需求,創新傳播方式和服務形態,使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發展獲得了更多的空間。吉林省影視產業推進與新媒體的全面融合,借助新媒體拓寬布局和空間,發揮各種媒介的特色和融合功能,互融共生,整合運作,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內化為吉林省影視產業的發展動力,這是吉林省影視產業轉型和創新的重要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