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北宋嘉祐二年,歐陽修住持貢舉,曾鞏得中進士,其文章已名滿天下。曾鞏早期散文作品的文風備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歐陽修慧眼識才,對曾鞏器重有加,不失時機地對曾鞏的文章加以悉心指導。曾鞏受益匪淺,隨后散文風格日臻完善。曾鞏得歐陽修啟悟有成,歐陽修受曾鞏影響力挺。因此而極大地促進了歐陽修舉旗北宋詩文全方位革新的自信。
曾鞏一生著述甚豐,尤以散文成就斐然。明朝古文家茅坤編選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就有曾鞏散文作品編入。作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鞏名揚天下,世稱南豐先生。
字幕:江西南豐縣縣城外岐山。
29歲的曾鞏,瘦削甚至有些孱弱,但雙目深邃地在閱思。
15歲的四妹送飯來:“哥,飯來了?!?/p>
曾鞏處于深思之境,未聞四妹的呼喚。
“哥,飯來了!”四妹加大了音量。
“啊,好好好,謝謝四妹?!痹枏乃伎贾谢氐浆F實。
四妹遞上飯菜與曾鞏:“哥,還是這般入神,我說你能考上進士嗎?都考了兩回了?!?/p>
曾鞏:“我考了兩回了嗎?”
四妹:“你是真記不住,還是裝的?18歲考一回,23歲考一回,今年你是29歲?!?/p>
曾鞏:“哦!我29歲了?!?/p>
四妹:“是的。哥,還去考進士嗎?”
曾鞏:“考。”
四妹:“怪不得還那么用功,家里熱,就躲到這巖洞里來讀書?!?/p>
曾鞏:“這地方好啊,幽靜、涼爽……”
四妹:“那你就好好地在這巖洞里讀書吧,什么時候考上個進士為曾家光宗耀祖……”
曾鞏:“不錯。考上進士,當然能光宗耀祖??墒牵拿茫惝斨M士榮耀,好文章更重要,哥發奮讀書是想讓我的文章……子固終會老死,文章或可傳世?!?/p>
四妹:“傳世……哎,哥,爹爹在玉山當縣令時帶你在身邊,那年你18歲,寫的《游信州玉山小巖記》,我看就寫得很好,可以傳世嗎?”
花園蔭處,13歲的文柔在閱讀《游信州玉山小巖記》。
30歲許的晁夫人來到文柔身邊,悄然而立注視著。
文柔:“好!曾鞏這篇《游信州玉山小巖記》寫得好,再讀一遍‘游其間,真若排閶闔,登閬風,追伯僑、羨門而與之馳騁,翩翩然有超忽荒,躡煙外之意……’好,寫得妙……”她發現晁夫人在此,忙說“母親?!?/p>
晁夫人:“文柔,你從哪兒弄來了曾鞏的文章?”
文柔:“表兄喜文不是在江西洪州知府做典史嘛,他也喜歡曾鞏的這篇《游信州玉山小巖記》,前許表兄來京師辦事,把他手抄的一份給了我。”
晁夫人:“聽你剛才念的,那個叫什么曾鞏的文章是很有文采。”
文柔:“母親,那可是曾鞏18歲寫出來的。”
“是嗎?”晁夫人有些驚訝,“曾鞏是很有才。”
文柔:“豈止有才,還有點像神童哩。”
晁夫人:“神童……”
文柔:“喜文表兄說,曾鞏自小就有天賦,脫口就能吟誦,12歲時,學寫《六論》,提筆立成,文辭極有氣魄?!?/p>
晁夫人更為驚訝:“???”
文柔:“但也可惜,聽表哥說,曾鞏今年29歲了,兩次考進士都不中?!?/p>
晁夫人驚奇:“這是為何呀,曾鞏文章好。怎能文章得意,科場失意?”
極富儒雅氣質,40出頭的滁州太守歐陽修此刻與30歲左右的薛夫人在飲茶閑談。
薛夫人:“老爺想什么呢,喝半天茶也沒說句話?”
歐陽修:“白天滁州知府的公務纏身,不堪其忙,到了晚上閑下來了,突然想到江西臨川南豐那個兩考進士不第的學子曾鞏?!?/p>
薛夫人:“嗐,你說那個曾鞏啊,還真是讓人惋惜,文章做得那么好,就是中不了進士。老爺,你說是什么原因?”
歐陽修:“原因,說來也簡單。曾鞏擅長策論,輕于應舉時文,所以……”
薛夫人:“曾鞏也算得上是老爺的得意門生,你可勸他改一改,早些求個功名。”
歐陽修:“我感覺曾鞏是在求功名,但似乎不是太刻意。”
薛夫人:“那他刻意什么?”
歐陽修:“刻意他的文章,他的文風?!?/p>
薛夫人:“文風?”
歐陽修:“曾鞏的文風別具一格,雖然尚需……但已卓爾不群。景祐元年,我在朝廷做館閣??保?8歲會試未舉,我在《送曾鞏秀才序》中說過——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p>
薛夫人:“我知道。從那時候起,老爺就特別看好曾鞏。”
歐陽修:“慶歷元年,曾鞏時年23歲,入京師游太學。他來拜會我,呈上《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并同時獻雜文時務策兩篇?!?/p>
薛夫人:“你讀后是稱奇不已?!?/p>
歐陽修:“是的。我在《送楊辟秀才》中寫道——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p>
薛夫人:“好像你在《送吳生南歸》中,更是夸贊曾鞏?!?/p>
歐陽修:“是的。我說,我始見曾子,文章初亦然。昆侖傾黃河,渺漫盈百川。決疏以道之,漸斂收橫瀾。東溟知所歸,識路到不難?!?/p>
薛夫人:“寫得好,寫得好。也怪不得京師上下都說老爺是當今文壇領袖。”
歐陽修:“夫人啊,文壇領袖談不上,喜歡舞文弄墨,弄得有些與眾不同而已。”
薛夫人:“我記得曾鞏到家里《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時,老爺你是欣喜若狂,在客廳里大聲喊叫?!?/p>
歐陽修:“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哈哈哈哈……子固,一別數年,想煞吾也。也不知子固他目下境況如何?”
曾鞏與有些抑郁、年近40的長兄曾曄、12歲的曾布、四妹,以及年屆花甲、憔悴體弱的曾易占在插晚稻秧苗。
曾易占心事重重,微微有些哮喘。
曾鞏:“爹,說了讓你不要來做農活,你偏來。回去歇息吧!”
曾易占:“沒有大礙,讓我再插一會兒。唉!爹爹受人誣陷,丟了玉山知縣的烏紗帽,不覺間,不仕12年了,弄得咱家境這般寒苦。”他堅持插秧,然而,突感身體有異,暈眩欲倒。
曾鞏眼疾,一把扶住。
曾曄連忙奔了過來:“爹,你怎么啦?”
四妹、曾布也圍攏過來,急切呼喚。
26歲左右的鄞縣縣令王安石忙完公務,向30歲許的齊主簿:“忙完一陣子,齊主簿,與我聊談一會兒。”
齊主簿:“聊天,好啊。王大人,咱們就繼續聊聊你所崇拜的那個文采翩翩的曾鞏,為什么他文章好,考進士就是金榜題名不了?”
王安石:“這個……昨夜你我喝了一壺好茶,聊了半天也沒聊清楚……”
齊主簿:“沒聊清楚呀,王大人,你說你15歲那年入京會試,曾鞏當年18歲入京會試,你們二人初識,你就開始關注曾鞏的文章……”
王安石:“那是。不知怎么回事,曾鞏老哥的文章,吾讀之就入迷?!?/p>
齊主簿:“聽你說,王大人21歲那年中了進士,金榜題名??稍枀s名落孫山……”
王安石:“這倒確實引以為憾!”
齊主簿:“聽王大人說過多次,曾鞏文章有文采,文風也是可圈可點的,怎么一進入科考,就……”
王安石:“我也真是感慨萬千,我那位臨川同鄉的曾鞏老哥,科考路上何日才能出頭……”
20歲左右的南昌洪州知府典史喜文在抄寫《上歐陽學士第一書》,極是聚精會神。
50出頭的洪州知府劉沆悄然來到,靜觀有頃:“喜文,在抄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呀?!?/p>
喜文一驚:“啊喲,劉知府大人,我準備抄好了,找時間請教劉大人。您看,這段話寫得真好……”他禁不住朗讀起來,“夫世之所謂大賢者,何哉?以其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其口講之,身行之,以其余者又書存之,三者必相表里。其仁與義,磊磊然橫天地,冠古今,不窮也;其聞與實,卓卓然軒士林,猶雷霆震而風飚馳,不浮也……劉大人,您說這一段曾鞏寫的好嗎?”
劉沆:“寫得好,寫得好!老夫每每讀之,都熱血沸騰。曾鞏當時23歲能寫出這種文章,堪稱一絕!盡管他兩次科舉失利,可料來日必有出頭之時!”
文柔在閱覽曾鞏的《上歐陽學士第一書》《上歐陽學士第二書》。
年近七旬的宰相杜衍恰巧來到:“文柔小才女,在讀曾鞏的文章?”
文柔:“啊,是的。杜相公,江西南豐曾鞏的文章寫得真好!家父到江西南昌公差,帶回我表兄喜文抄寫的曾鞏文章,我一口氣看了好幾遍。您是宰相,看過曾鞏的文章嗎?”
杜衍:“曾鞏兩次京師會試考進士……老夫早已得知曾鞏文章了得,只是他這種文風與科舉不相適應,生生地屈才了……”
文柔雙眸發亮:“我倒覺得,若是文章蓋世,不中進士又如何!我這想法有道理嗎?”
杜衍:“文柔,你這想法可謂是標新立異啊!”
曾鞏與曾曄在田間勞作。
曾曄:“鞏弟,歇會兒吧,我有些累了?!?/p>
曾鞏:“哥,你累了就歇歇吧。我不累,我再做一點?!?/p>
曾曄坐下歇息,他自嘲地:“四書五經讀了一遍又一遍,田間勞作一年一年又一年。鞏弟,你說咱兄弟倆怎么就和那進士硬是無緣?我想是不是我們那文章……可你的文章是當今文壇泰斗歐陽修大學士稱贊過的?!?/p>
曾鞏:“哥,我的文章肯定尚欠功力,恩師也只是勉勵而已。我倒覺得,進士即便永遠不中,但文章當有風格。倘若哪天能得到恩師更多的指點,那我就幸運了!”
曾曄:“鞏弟,你我同父異母,哥比你大十歲,小時候我就帶著你苦讀詩書,你長成后勝哥一籌!蒼天無眼啊,你怎么在科舉場上兩考都不及第,真叫一個冤!枉費了好文章!”
曾布騎牛在讀曾鞏的《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稍頃停下后他自語:“二哥的文章寫得那么好,奇了怪了,就是中不了進士。不過,我喜歡二哥的文章、喜歡他的文采、喜歡他的風格,日后還是向二哥多學著點。”
四妹在燒火,曾鞏的繼母朱氏在做飯菜,朱氏切著一堆農家蔬菜。
四妹:“娘,大哥二哥田間勞作辛苦,做點好菜給他們吃吧,好像一個月都沒有見過肉了?!?/p>
朱氏:“唉!四妹呀,咱們曾家七八口人吃飯,家境寒苦呀!你爹爹的身體……”
傳來咳嗽聲,朱氏:“你爹爹又不好了,快去看看。”
夜幕已臨,光線昏暗。曾易占撐起身一陣劇咳。
四妹捶著曾易占的背關切地:“爹……”
曾易占忍住咳嗽:“不要緊,就是……就是胸口悶,有些難受……”
年近30歲的曾鞏二妹夫王無咎在練書法。
次妹來到:“無咎,南豐帶信來,我爹爹身體又不舒服了。”
王無咎:“岳父又病了,他呀,心情太抑郁,胸悶的病也總斷不了根。收拾一下,馬上到南豐去看望你爹,正好有日子沒會會子固二舅子了,籍機和他談談文章。賢妻呀,你那曾鞏哥哥文章可是了得,那年送我的那篇《王無咎字序》,真是寫得好?。∫恍┟罹?,至今記憶猶新?!?/p>
劉沆哼著曲牌愉悅地走著。
喜文遇上:“劉大人,看您的興致,剛從京師歸來,有什么好消息吧?”
劉沆:“是好消息。我在京師獲悉,皇上有旨,召曾鞏的父親曾易占入京,肯定復官有望??!”
喜文:“太好了!”
劉沆:“我聽說,曾易占是天圣三年進士及第,其父曾致堯做過京官,曾易占也做過小京官。景祐二年,曾易占做了信州玉山縣縣令,官聲、業績俱佳,卻因為太正直,敢揭貪官污吏之丑,反而受人誣陷丟官,長達十載有余。如今,曾易占奉召入京,堪稱是云開月朗?!?/p>
曾氏一家相送身體有恙的曾易占上船。
曾鞏在船上半扶著曾易占向家人告別。
朱氏:“見了皇上,萬萬不可隨便亂說話,當得了官就當,當不了就再回南豐來養老。還有,此去京師汴京,千里迢迢,路上一定要注意身體!”
王無咎在讀書,次妹打扇。
王無咎:“啊呀夫人,你幫我王無咎打扇,這怎么過意得去??!”
次妹:“還沒中進士做官,叫什么夫人,還是叫娘子吧?!?/p>
王無咎:“這倒也是。不過,憑我王無咎讀書這般用功,中個進士無疑是遲早的事。”
次妹:“別這么肯定,我二哥書讀得多,文章做得好,考兩次都沒考上進士哩。”
王無咎:“也許二舅子不走運。這下好了,岳父奉召入京,一復官,都轉運了。下一場科舉,二舅子還有大舅子都可能考上。如果那樣,那就是曾氏一門兄弟兩進士了。”
次妹:“這倒是好,要借你的吉言了?,F在你盡說好事,我還擔心爹爹身體不爽,怕在赴京途中不適哩!”
曾鞏捧著書本瀏覽,陪伴曾易占。
曾鞏:“爹爹身體有什么不適嗎?”
曾易占:“沒有沒有,挺好挺好?!?/p>
曾鞏:“那就好。爹爹,兒子跟你商量一件事。”
曾易占:“什么事,說來聽聽。”
曾鞏:“此次爹爹奉召入京,朝廷沒有時限。我與歐陽修恩師離別已久,恩師受貶離開京師在滁州擔當太守,我想到金陵后,取道滁州去拜謁恩師?!?/p>
歐陽修捧卷閑讀,16歲的女家傭秋秋來報:“老爺,有人求見?!?/p>
歐陽修:“秋秋,是誰???”
秋秋:“南豐的曾鞏。”
歐陽修大喜:“啊呀,是子固呀,快快有請!”
王安石在辦公,齊主簿送來書信遞上:“王大人,有曾鞏修書一封。”
王安石接過。
信封上有“王介甫賢弟臺啟”字樣。
王安石:“曾鞏老哥,喜歡稱我的字——介甫?!彼痖喰偶?,喜上眉頭。
齊主簿:“王大人,看你喜形于色,莫非曾鞏有什么好消息?”
王安石:“是好消息,皇上有旨,曾鞏的父親奉召入京,復官有望。曾鞏老哥陪父北上,眼下正在滁州歐公那里逗留?!?/p>
齊主簿:“那倒真是好消息!”
王安石:“曾鞏老哥說,歐公極希望我也能到滁州一起聚會?!?/p>
齊主簿:“你不常念叨歐公嗎?這么好的機會,王大人當欣然前往?!?/p>
王安石:“我個人倒極想欣然前往,可縣衙公務纏身,一樁秋修水利的大事就在當前,作為鄞縣知縣,我哪脫得開身??!”
歐陽修與曾鞏親切相聚。
歐陽修:“介甫在鄞縣公務繁忙,一時來不了,暫時作罷。子固呀,今夜,你我再次徹夜長談,如何?”
曾鞏:“學生求之不得!之所以借陪父北上之機來拜謁恩師,就是想要洗耳恭聽您的教誨?!?/p>
歐陽修:“以文相會,談不上教誨。介甫沒有來,但我還是要說說他的文章?!?/p>
曾鞏:“恩師,介甫不在,您還是批評我的文章吧。”
歐陽修:“你的文章,你這次正巧到了滁州,到了我的身邊,自然是要理論一番的。但此刻,我還是先說說介甫的文章。”
曾鞏:“介甫老弟的文章我是很喜歡的,聽聽恩師評論?!?/p>
歐陽修:“介甫的文章我是喜歡的。介甫行文的風格是語語轉,筆筆緊,顯示出一種步步緊逼,令人毋容喘息的論辯氣勢。這自然是介甫行文的優點,但也暴露出其間根本的弱點。”
曾鞏:“弱點?”
歐陽修:“讀介甫的文章,當你連接上下文進行全面衡量,仔細推敲時,便不難發現,介甫說理盡管很率真,文筆也斬截,但對其所持之理的分析卻往往缺深透,闡發也展不開,因此,文章難免顯得局促與粗豪,而這些,正是水涌山出,以氣相尚的文章所難以避免的毛病?!?/p>
曾鞏表情凝重:“恩師,您不是在說介甫的文章,是在說我的拙文吧!”
歐陽修:“不,的確是在說介甫的文章。不過,子固,你的散文……”
曾鞏:“恩師的意思是也有介甫行文的缺陷?!?/p>
歐陽修:“然也?!?/p>
曾鞏:“請恩師能否細細指點?!?/p>
歐陽修:“既然說開了,我就不吐不快了。子固,我分三個方面給你說說?!?/p>
曾鞏:“請恩師指教?!?/p>
歐陽修:“先說說謀篇布局,你子固的文章在謀篇布局時,習慣于正反相襯,往復取勢,是不是有此習慣?”
曾鞏沒有馬上作答。
歐陽修:“習慣必成自然??v觀你的文章,無論論述什么問題,常常落筆便入題,或者劈面提出觀點,然后用對比的方法展開議論,或者開篇即樹立一個與主旨相關的對立面,在正反相形中逐層深入地說明道理,最后極自然地歸納出結論。子固,我說得對嗎?”
曾鞏似贊同又不大贊同:“恩師,那樣謀篇布局不好嗎?”
歐陽修:“肯定有好的一面。然而,子固當知其中是利弊各半?!?/p>
曾鞏聞言,高度注意。
歐陽修:“利者,可使文章精爽剛健,廉厲無枝葉,有時行文也能小有波瀾。在局部范圍內,至議論得意處,便往往能縱筆揮灑,能將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子固,這是其利?!?/p>
曾鞏:“多謝恩師夸贊。那其弊呢?”
歐陽修:“恕我直言,立在文章的高處看全篇,那種布局于各部分之間往往不夠均衡,有些段落可能出現筆墨枯澀,議論局促,全文整個結構形式上比較單調,少有開合,缺層次感?!?/p>
曾鞏:“恩師說得好!細究起來,拙文確實有此弊?!?/p>
歐陽修:“子固呀,此流弊不可忽視?!?/p>
曾鞏:“好的。”
歐陽修:“接下來,我要給你說說你的散文的論辯方法。”
曾鞏:“好,恩師請講?!?/p>
歐陽修:“你的論辯方式歸納起來也就兩類,一是直接議論,層層反駁。這種方法其特點是落筆便立論,接下來就是連用一串的反問句,以一種咄咄逼人的口吻或論證或反駁。另一種則是效法于先秦諸子,采用類比法。以上兩種論辯方式做成的文章,往往是英氣多而和氣少,外露的氣勢多而渾厚的蘊藉少,在外表峭拔與斬截的后面,缺乏一種柔而韌的內在底蘊?!?/p>
“說得太好了,恩師!”曾鞏被點悟,激動得叫了起來。
歐陽修:“第三,我與你說說行文的氣勢。”
這時,薛夫人送宵夜進來:“你們兩個談餓了吧?來,吃點宵夜?!狈畔孪梗俺燥柫?,繼續談?!闭f罷離去。
歐陽修:“還是夫人想的周到。來,子固,不必拘禮,邊吃邊談。”
曾鞏:“好?!彼斐云鹣箒?。
歐陽修:“讀你的散文作品,不難看出你大量地使用設問句和反問句,尤其是反問句式的連用。因其語語進逼,不容爭辯,這個未必是錯,這一方式本身就特別適用于措詞激烈的論爭,以形成一種置論敵于困境的威懾氣勢,也使自己的議論顯得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是這樣嗎,子固?”
曾鞏:“在學生看來是這樣的。”
歐陽修:“但是,那種文章必須以深厚的內涵為基礎,注意內涵二字。否則,氣愈盛,語愈急,文章便會愈見空疏?!?/p>
曾鞏聞言受觸,沉吟未語。
歐陽修:“子固當知,那種文章雖然可以氣勢奪人,卻不會有使人折服的力量?!?/p>
歐陽修一番話令曾鞏欽佩得五體投地:“恩師說得太對了,您所說的正是學生文章之短。自從慶歷元年與您京師作別后,一直未能有緣與恩師謀面,學生一直苦苦求索文章該如何提升??墒牵缑C:谝拐也坏铰吩诤畏?,今日恩師一番教誨,學生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恩師指引,學生日后應該如何往前走?”
歐陽修:“我隱隱約約感覺到,子固你是在乎科舉進士及第,但更在乎文章的修煉。既如此,你我志同道合。我曾經說過,對子固要疏以導之,子固當悟,思之不足,道則不勝,唯道而有為,文章的千古魅力應在此。今夜,老夫鄭重其事送你日后應做的三句話——勉其思,廣其學,堅其守。”
曾鞏面色凝重,認真諦聽頷首。
一桌簡單的飯食。
四妹向曾曄:“大哥,我們在這吃早飯,你說二哥和爹今天應該到哪里了?”
曾曄:“傻妹子,大哥我也不是神仙,數百里之外我能知道爹和鞏弟在哪嗎?”
四妹:“這倒是?!?/p>
朱氏:“到哪里并不要緊,你們爹爹的身體不知怎么樣?”
曾布:“爹爹是進京復官的,心情好,身體肯定沒事。”
曾易占微咳,似有不適。
曾鞏在側照應:“爹爹,哪里不適?”
曾易占:“不打緊,不打緊。”
歐陽修來到,關切地:“怎么,又有些咳嗽?”
曾易占:“不打緊,不打緊。歐陽大人,多謝了,多謝你們一家照應,打擾了。鞏兒,我看我們明日就啟程吧?!?/p>
歐陽修:“不行不行,調養些時日再說吧。子固,正好你給我寫一篇《醒心亭記》……”
這時,秋秋端著藥碗偕薛夫人一起入來。
薛夫人:“秋秋,給曾老爺子喂喂湯藥?!?/p>
曾易占:“多謝薛夫人!”
薛夫人:“不客氣,不客氣。養好身體為重,秋秋喂藥?!?/p>
秋秋:“哎?!币怀滓怀诪樵渍嘉顾?。
曾鞏感動,他向薛夫人深揖:“多謝師母了!”
35歲的光祿少卿晁宗洛在整頓行裝,晁夫人與文柔幫忙。
文柔:“爹,你此去江西南豐采辦蜜桔,可是個美差?!?/p>
晁宗洛:“為什么說是美差?”
文柔:“可以飽覽南方的青山綠水啊?!?/p>
晁宗洛:“那是。”
文柔:“還有,可以看桔園呀。我聽說那南豐蜜桔從唐朝開始就有了,名氣大得很,能看桔園有多好。哎,爹,你看我們晁家在北方的河南,世居澶州清豐縣,我長這么大,還沒去過南方哩。爹這次去江西南豐,是不是帶上娘和我一起,看看南豐蜜桔長在樹上是什么模樣?!?/p>
晁夫人:“文柔說得對,帶上我們母女倆吧。”
晁宗洛:“帶上你們一起倒是一件樂事。可我是以光祿少卿的身份出公差,這有點像假公濟私,皇上能恩準嗎?”
歐陽修偕曾鞏到此,歐陽修:“子固呀,這醒心亭是老夫在滁州修筑的三座涼亭之一?!?/p>
曾鞏:“還有醉翁亭、豐樂亭,恩師都作了記。《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寫得最為傳神?!?/p>
歐陽修:“不瞞子固說,我自稱為翁,其實不算太老,稱為酒翁,其實我也不太貪酒?!?/p>
曾鞏:“明白,全在一個——在乎山水之間也?!?/p>
歐陽修:“由此我聯想到你子固,可以在乎考進士又不完全在乎進士的聲名,而孜孜以求在乎自己的文章,豈不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p>
曾鞏:“不敢,不敢,學生不敢。學生哪有恩師的境界!”
歐陽修:“客氣,子固。醒心亭以‘醒心’為名,是出自韓愈《北湖》一詩?!?/p>
曾鞏接吟:“聞說游湖棹,尋常到此回……”
歐陽修與曾鞏合吟:“應留醒心處,準擬醉時來?!?/p>
吟罷,歐陽修哈哈大笑:“子固,我等著你《醒心亭記》的佳作?!?/p>
劉沆與喜文陪同晁宗洛、晁夫人、文柔興致盎然地觀賞桔園。
劉沆:“晁大人,你我同年進士,情深誼長。你在京師,我在地方,一北一南,相見不易。沒想到,這次能攜寶眷一起到這南豐來。太好了!”
晁宗洛:“我一家子能到此南豐,真多虧了皇上開恩?;噬夏罴拔以诠獾撍鹿芾韺m廷膳食勤勉敬業,開個大恩讓我公私兼顧帶了家小出來。劉大人,你看我女兒文柔和夫人有多開心!”
喜文陪著文柔忙不迭地介紹著。
文柔心情格外舒暢:“哎,表兄。那個曾鞏就是南豐人吧,讀了你抄寫的曾鞏好幾篇文章,太值得一讀了。謝謝表兄,哎,曾鞏他在南豐嗎?”
喜文:“不在,陪他父親北上奉召進京了。”
文柔:“要是曾鞏在,也許可以見見那位才子南豐先生了。”
喜文:“那倒是,可惜,這次沒有機會了?!?/p>
文柔注視蜜桔,嗅嗅:“哎,表哥。南豐蜜桔真像蜜一樣的甜嗎?”
喜文:“是的。要不,怎么會叫蜜桔呢?!?/p>
文柔:“那開的桔子花,肯定很香?!?/p>
喜文:“香!南豐蜜桔花開,三里以外都是香的?!?/p>
文柔:“曾鞏做得好文章,要是他能寫一篇南豐蜜桔桔花的散文,肯定很美?!?/p>
曾鞏在作《醒心亭記》,寫下篇名,進入思索。
歐陽修與薛夫人在交談。
薛夫人:“那天夜里,你和曾鞏談個通宵,都談了些什么?”
歐陽修:“話題豐富,集中一點還是談子固的文風,我要疏導他,做文章務必要注意盛與柔的關系?!?/p>
薛夫人:“人家曾鞏的文章已經不錯了,他能聽你的嗎?”
歐陽修:“子固很是謙虛,他甚至都已然有了頓悟。”
薛夫人:“是啊?!?/p>
歐陽修:“夫人呀,說起來是我在疏導子固,其實,子固的文章也影響了我。我總在想,什么時候是不是要倡導一個詩文革新。”
曾易占靜休在床,半坐狀態。
秋秋送蓮子湯來:“曾老爺子,好些了嗎?”
曾易占:“好些了,謝謝秋秋姑娘照顧。”
秋秋:“不謝不謝,身子調養好了就好。來,喝口蓮子湯?!?/p>
曾易占:“謝謝!打擾多日了,容鞏兒寫完《醒心亭記》,我們即啟程赴京。也不知道鞏兒快寫完了吧?”
曾鞏大有靈感,奮筆疾書,揮毫不止。
有頃,曾鞏似一氣呵成,擱筆,不無亢奮:“成了!《醒心亭記》。”
劉沆設宴為晁宗洛一家餞行,氣氛熱烈。
劉沆舉杯:“來,晁賢弟。這杯酒為你們一家明日離贛返京餞行!”
晁宗洛:“謝劉沆尊兄!來,夫人、文柔一起舉杯,一飲而盡?!?/p>
歐陽修在閱讀《醒心亭記》,有興奮,有贊許,有沉思。
曾鞏似有些局促,等待著恩師評點。
良久,歐陽修放下《醒心亭記》文置于案頭:“子固,這篇《醒心亭記》,總體不錯?!?/p>
曾鞏:“愿聽恩師評點不足?!?/p>
歐陽修:“這個嘛,我直說了。未盡子固之長,然亦有典型處?!?/p>
曾鞏聞之受觸,陷入思索。
劉沆、喜文送行晁宗洛一家。
文柔:“謝謝表兄,又為我抄了曾鞏的文章。江西是個好地方,南豐更是江西的好地方,明年南豐蜜桔成熟,還來。江西是個好地方!”
杜衍遇上晁宗洛。
晁宗洛禮貌地:“杜相公好。”
杜衍:“好,好。哎,晁少卿,聽說你們一家前不久去了一趟江西。”
晁宗洛:“是的,我們家女兒文柔樂壞了,她特別喜歡江南,也很喜歡江西臨川南豐?!?/p>
曾鞏陪伴曾易占在上水途中。
曾易占又有點不適,掩飾著:“鞏兒呀,天圣二年你六歲時爹中了進士,你今年已是29歲年華了,明年就是而立之年,當有功名?!?/p>
曾鞏聞言未語。
曾易占:“爹讀過你的全部文章,天地良心,應該不差,拿得出手??墒?,卻不大對科舉的調,爹勸你是不是調適一下?!?/p>
曾鞏:“調適?爹,我還正考慮怎么按恩師滁州疏導調適?!?/p>
曾易占:“若按歐陽修大學士疏導的去調適,對中進士有利嗎?”
曾鞏:“爹,你把進士看得太重了,不知爹想過沒有?”
曾易占:“想過什么?”
曾鞏:“歷朝歷代,進士滿天下,妙文有幾篇?”
曾易占:“這……”突然他又感到身體有異。
曾鞏:“爹,你怎么了?”
曾易占:“胸,胸口發、發……發悶?!?/p>
曾鞏為爹撫胸:“爹,不幾日就到東京開封了,咱先不見皇上,先找京師名醫調治調治?!?/p>
曾家夜餐,就是一盆素菜。
朱氏:“夜里早些睡,大家就少吃一點?!?/p>
曾曄讓菜與四妹:“四妹多吃一點?!?/p>
四妹:“不,大哥多吃一點。”
曾布:“對,大哥多吃一點,大哥夜間要讀書,過些時候還要去考進士。”
四妹:“考進士難,走那么遠到京師去考進士也難。哎,大哥,這京師叫東京,那還有什么西京、南京、北京沒有?”
曾曄:“有??!”
曾布:“我來告訴你,東京就是開封,也叫汴梁。西京就是洛陽,南京是應天也就是商丘,北京就是大名?!?/p>
四妹:“二哥陪爹爹去東京,也就是開封,有多遠呀?這陣兒,也不知道到哪兒了?”
曾鞏和曾易占在馬車上,曾鞏:“爹,再往前走就到南京了,也就是河南的商丘,再往前,離東京開封……”
曾易占突感嚴重不適:“鞏,鞏兒,悶……胸口悶。走……走不動了,歇下來吧?!?/p>
杜衍在處理公務,杜衍自語:“南豐曾易占奉召入京,怎么還沒到吏部?”
曾鞏失魂落魄來到跪下:“杜相公,家父暴亡在河南商丘,適才我已經去過吏部,吏部尚書說,家父能奉召入朝,全是杜相公您主持公道,故此特來拜謝!”
杜衍連忙扶起曾鞏:“不言謝!身為朝廷宰相,老夫應該秉公辦事,糾正你父親積壓已久的錯案。曾學子,老夫知道你,你雖二考進士不中卻有才情,朝廷早有好評。這樣,老夫助你盤纏扶柩回鄉,你要三年守孝,三年發憤,再來京師參加科舉,求取功名,日后報效國家。”
曾鞏含淚再度跪下:“杜相公大恩,曾鞏沒齒不忘!”
劉沆批閱公文。
喜文滿面沉色:“劉大人。”
劉沆:“你怎么了?這般神色。”
喜文:“一場空歡喜。”
劉沆:“什么空歡喜?誰空歡喜?”
喜文:“曾家?!?/p>
劉沆:“哪個曾家?不會是曾鞏家吧?”
喜文:“正是。曾鞏的父親曾易占奉召入京復官,不料,途中因病暴亡在河南商丘。”
劉沆:“?。坑羞@等事故?”
喜文:“此前,我們一直都在為曾鞏家高興。曾鞏父親復官,本可改變多年貧寒的家境?,F在曾鞏的父親竟撒手人寰,駕鶴西去……”
秋雨愁人。
一炷香煙在“曾易占”神主牌前繚繞。
曾家一家人匍匐在地,哭聲一片。
劉沆交待喜文:“喜文,你速速將這些銀錢送往曾鞏家購置田產,曾家粗茶淡飯尚可度日?!?/p>
喜文:“劉大人,你這可是私家積蓄……”
劉沆:“周濟一下困境中的曾家吧,不要讓太重的家庭負擔壓垮了曾鞏的求學大志。你看,朝中宰相杜大人愛才看好曾鞏,遠離朝廷貶在滁州的歐陽修大學士愛才也看好曾鞏,我自然也是愛才要看好曾鞏的,此人日后必有不同凡響的出息?!?/p>
曾家人齊上陣在摘南豐蜜桔。
朱氏看著采下的桔子,嘆道:“這小小的桔園,全部桔子摘下來,也值不了多少錢,家中吃飯的人口多,后面的日子怎么過呀?”
王安石辦公,齊主簿送來信札:“王大人,你的故鄉臨川來的家書?!?/p>
閱之,王安石喜上眉梢:“正盼著家書哩。好,母親健康……”他接著往下看,不禁大驚失色,“???曾鞏老哥的父親去世了!”
歐陽修在讀曾鞏致《寄歐陽舍人書》。
歐陽修踱步思索。
薛夫人續茶:“老爺在思考什么?踱來踱去,這般費神。”
歐陽修:“子固的祖父曾致堯朝廷為官,是位激切論大臣,忠諫可嘉。受子固重托,讓我為其祖父撰寫碑銘,寫成,子固修書謝我,一片贊譽,繼而筆鋒一轉,濃墨重彩,大書特書——蓄道德而文章?!?/p>
薛夫人:“你那個學生曾鞏愛做文章,會做文章,言談必談文章。此人老爺沒有看錯,是個奇才?!?/p>
歐陽修:“子固應該是國家棟梁之才!作為師生,老夫是喜得天下之才!”他情緒高揚起來。
薛夫人:“可以這么說!”
歐陽修突然又情緒低落:“夫人啊,令人扼腕的是子固家境窘迫,本可有所改變的,因其父沉冤昭雪,奉召入京復官,不料未到京師,子固之父卻身亡他鄉,子固給我的信中連呼三個痛哉!曾家的境況如冷酷的殘冬,不知何時方能春暖花開?”
春光爛漫,桃花灼灼。
劉沆等在賞花。
喜文喜沖沖:“劉大人?!?/p>
劉沆:“這么快,去臨川公差回來了?”
喜文:“學劉大人的,辦事麻利,快去快回?!?/p>
劉沆:“公事都辦利索了?”
喜文:“撫州知府非常配合,按劉大人的要求辦妥了。哎,我還打聽了一下曾鞏的近況?!?/p>
劉沆:“他怎么樣?”
喜文:“剛剛建一幢茅舍以供安靜讀書,取名南軒?!?/p>
王無咎揮毫寫歐陽修所贈三句話:勉其思,廣其學,堅其守。
曾曄、曾布在側觀之。
王無咎寫罷,向曾鞏:“二內兄,見笑了。你恩師贈你的三句話那般重要,本應該你來親筆書寫。”
曾鞏:“不不不,我的字不行。書法肯定是無咎妹夫的好。記得,我曾經還特別為你寫過一篇《王無咎字序》。”
王無咎:“多承二內兄謬夸,無咎慚愧,字不好,倒是二內兄那篇序寫得好。”
曾布:“大哥、二哥、二姐夫,這個好,那個好,我看還是二哥的恩師歐陽修那三句話寫得好,‘勉其思,廣其學,堅其守’。只是二哥,前兩句一看一聽就懂,最后一句堅其守,你恩師要你守什么呀?”
曾曄:“是呀!鞏弟,歐陽修大學士要你守什么呀?”
歐陽修在此履職知府之任。
眾官員:“拜見揚州知府歐陽修大人?!?/p>
歐陽修回禮:“多謝!今日起,和諸位一起共事,尚望鼎力支持本府主政揚州?!?/p>
花兒朵朵,嬌艷無比。
文柔見花,觸景生情。
文柔向晁夫人:“母親,去年在江西南豐,聽表兄喜文說,南豐蜜桔桔子花開正是此時令,南豐縣城是滿城幽香?!?/p>
晁夫人:“南豐蜜桔那般甜蜜,桔子花開肯定幽香撲鼻?!?/p>
文柔:“所以,我覺得曾鞏大才子應該寫一篇文章贊美桔花?!?/p>
晁夫人:“是啊,就是不知道曾鞏大才子會寫小文章嗎?”
文柔有些嬌羞地:“母親,人都說郎才女貌,曾鞏有才,我想他的夫人也一定貌若天仙吧?”
晁夫人不知女兒所思:“你這丫頭,想些什么呀?”
劉沆伏案處理公務,喜文來道:“劉大人,南豐曾鞏求見?!?/p>
劉沆大喜:“曾鞏來,還談什么求見,領進來就是。噢,對了,讓曾鞏直接到府上敘話。”
杜衍在看曾鞏《上杜相公書》,他自語道:“讀曾鞏給我寫的這份《上杜相公書》,耳目一新,這個曾鞏文采了得!又得翰林院大學士歐陽修的栽培,日后必成氣候。老夫能為曾鞏做點什么,有助曾鞏早日大成?”
劉沆與曾鞏在交談。
劉沆:“子固,去年些許銀兩周濟你們曾家購置田產的事,你不許再提謝字了,去年你已經來面謝過了,不足掛齒?!?/p>
曾鞏:“再次感謝劉大人?!?/p>
劉沆:“真正感激的應該是當今文壇泰斗、你的恩師歐陽修。剛才我聽你說他送你的三句話——勉其思,廣其學,堅其守,說得太好了!子固當悟透、參透,絕對要身體力行,不負你恩師厚望?。 ?/p>
這時,喜文來道:“劉大人,子時已過了,夫人提醒,明日大人府衙還有公務,早些歇息吧?!?/p>
劉沆:“回夫人話,我和子固談興正濃,還要再談兩個時辰?!?/p>
歐陽修夜讀,秋秋為之揮扇驅暑。
薛夫人送來宵夜:“老爺,該吃點夜宵了。”
秋秋退去。
歐陽修:“我此刻在書房夜讀,夫人呀,你說南豐的子固是否也在夜讀?”
薛夫人:“未必?!?/p>
歐陽修:“為什么?”
薛夫人:“曾鞏在南豐守孝,白日辛勤耕種田地以養家糊口,一天勞累下來,此時大概已經歇息了?!?/p>
歐陽修:“言之有理,子固是耕讀相兼,但愿他沒荒廢讀書,筆耕。我送他勉其思,廣其學,堅其守三句話也不知他真正悟透了沒有?若是悟透了,子固應該有新作。”
曾曄在瀏覽《墨池記》??春蟛淮笠詾槿?,遞與王無咎:“鞏弟的新作《墨池記》,二妹夫拿去看看。”
王無咎疾速閱覽:“好,我抄一份回南城去研讀。曾布,你想看看嗎?”
曾布人小志大:“二哥的新作,當然想看看。二姐夫,拿過來?!?/p>
曾布速閱:“好,一會兒我也抄一份,好好向二哥學習?!?/p>
曾鞏向曾曄:“恭請大哥指教。”
曾曄:“指教?鞏弟,要為兄說實話嗎?”
曾鞏:“當然。”
曾曄:“文章進步不進步,另當別論,只是你那個文風與科舉不太著調。這篇《墨池記》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有另一種趨向在露頭。所以,鞏弟這篇《墨池記》我真讀不懂了。”
歐陽修讀《墨池記》。
歐陽修越讀越喜,似漸入佳境,禁不住拍案叫好。
“二姐?!痹紒淼?。
次妹正在晾曬衣服,接之:“三弟來了?!彼騼群?,“無咎,我三弟曾布來了?!?/p>
王無咎手抓毛筆出來:“喲,小舅子來了!”
曾布:“二姐夫,二哥的《墨池記》讀不太懂,大哥不肯教我,所以到南城你這來請教?!?/p>
王無咎:“二舅子這篇《墨池記》與以往的文章有所不同,有奧妙在其中,你來了好,我們一起來研讀。”
曾布:“好!”
“好呀!”歐陽修晃動著《墨池記》,向薛夫人,“夫人呀,子固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寫成的這篇《墨池記》,是老夫疏導以后,他文章的重要轉折?!?/p>
薛夫人:“重要轉折?怎么個轉折法,說來聽聽。”
歐陽修:“《墨池記》主要內容不在記敘與摹寫景物,而是因小取大,借事立論。”
薛夫人:“曾鞏要立個什么論?”
歐陽修:“夫人耐著性子聽,聽完我下面這段話,自然就知道子固要在《墨池記》文章中立個什么論了。”
薛夫人:“好,我耐著性子聽?!?/p>
歐陽修:“《墨池記》一文,數筆交待墨池的地點、方位、形狀以及得名的緣由后,作者借一種推測性的口吻對歷史傳聞的可靠性提出質疑,如此,形成文章的第一波瀾?!?/p>
薛夫人:“我在聽,接著往下說?!?/p>
歐陽修:“緊接著,作者一筆拓開,扣住題旨,指出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并非天成,而后世所以未有能企及者,原因在于缺乏專一刻苦的精神。這就自然而然引出一條常規常理,就是則學固豈可心少哉!”
薛夫人聽之思之。
歐陽修:“然后,作者的文章一筆折轉,引申到道德修養功夫,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此語,既言簡意賅又筆力矯勁。這樣幾經迂回之后,文章之所論就漸次接近作者的本意了。”
薛夫人:“曾鞏的《墨池記》立論就在于此了?!?/p>
歐陽修:“夫人呀。子固一篇《墨池記》短文,能寫得紆徐百折,婉曲從容,尺幅之中,云霞百變,著實不易!”
薛夫人:“聽你說,老希望曾鞏的文章由剛轉柔,是不是有點轉了……”
歐陽修:“可以這么說吧。子固在這篇《墨池記》中語言潔煉準確,他借用一連串設問句式,以推心置腹的口吻層層推進說理,既委婉誠摯又透徹親切,于瀟灑從容之中,透出一種簡樸與勁質的風味來。夫人呀,子固有此可喜的轉折,日后必成大器!”
王無咎問曾布:“小舅子,現在能懂二哥寫的《墨池記》了嗎?”
曾布:“差不多吧。謝謝二姐夫,謝謝了!”
王無咎:“自家人,不用客氣。”
曾布:“哎,二姐夫,你是堅定要考進士的。我呢,現在還小,才13歲。但我也是立志要考進士的,當然,我二哥肯定還要去考進士的……可大哥怎么說二哥的文章與科舉不太著調……二姐夫,我都聽糊涂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無咎:“這個……我回答不了……”
曾鞏攜曾布在此游覽。
有人認出曾鞏:“這不是南豐才子曾鞏嗎?”他走近曾鞏施禮,“久仰曾才子!”
曾鞏:“足下何以認識曾某……”
那人:“見過一面,你到我們鉛山縣學講過四書五經,我是鉛山縣的秀才,姓文……”
曾鞏:“巧遇文秀才……”
這時,住持過來。
文秀才發現,一把拉過住持:“阿彌陀佛!快來見一個人物!”
住持:“阿彌陀佛,什么人物?”
文秀才指向曾鞏:“曾鞏,字子固,南豐才子,南豐先生……”他又將住持介紹給曾鞏,“這位就是這鵝湖院佛殿住持。鵝湖書院修葺一新,正在到處張榜求人為鵝湖院佛殿寫記?!?/p>
曾鞏禮貌地施禮:“晚生,拜見住持!”
住持還禮:“阿彌陀佛,曾才子客氣?!?/p>
文秀才:“曾才子的文章名聞遐邇,到處傳抄。前不久,我讀了《墨池記》,寫的真是一個妙!今天,碰巧了,住持,何不請曾才子為鵝湖院佛殿作個記?”
住持高興不已:“善哉,善哉!不知南豐才子,南豐先生能否屈就……”
曾布:“二哥,你就寫吧!”
曾鞏:“豈敢說屈就,倒是巧遇上一個習作的機會。”
住持:“阿彌陀佛!就這么定了。老納現在帶你看看新修的鵝湖院佛殿?!彼钢?,“這位是……”
曾鞏:“舍弟曾布?!?/p>
曾布:“住持好!”
住持:“好,一起看。文秀才,有請陪同?!?/p>
住持領著曾鞏兄弟,在文秀才的陪同下,欣賞修建得金碧輝煌的佛殿。
住持引領著,介紹著:“阿彌陀佛!曾才子,你看這座始建于唐代的鵝湖院,而今修建得是不是氣派非凡,金碧輝煌?曾才子以為值得一寫,值得一記嗎?”
曾鞏:“不才一定寫一篇《鵝湖院佛殿記》?!?/p>
住持:“阿彌陀佛,好好好!”
“好!”劉沆閱《鵝湖院佛殿記》,大為贊賞。
喜文在側:“劉大人的文章是高中過榜眼的,您說曾鞏這篇《鵝湖院佛殿記》好在哪?”
劉沆:“不光是好,堪稱是妙!”
喜文:“妙?”
劉沆:“我覺得子固這篇因事生議的說理小品,于以往的文章比較,風格在發生轉化。”
喜文:“轉化?”
劉沆:“子固這篇文章按慣例先敘述了作記緣由,之后突然擲筆天外,開出一篇與鵝湖院佛殿落成全然無關的文字……”
喜文:“我讀了文章,是這樣的……”
劉沆:“隨即,子固指出,西方用兵,國用耗竭,天子臣民無不勞力勞心,勞于賦斂,而獨有佛徒不為所苦,反倒寢食自安,其宮之侈,非國則民力焉,而天下皆以為當然。至此,子固一筆轉折,說到鵝湖院佛殿的修建費用或累累而千萬之不可知……”
喜文:“曾鞏是在行文的正反相形之中,表示出對這種糜國家之財,樹無用事不正之風的厭惡……”
劉沆:“然也。子固此文,全篇議論輕捷精譬,快意累累,看去迂回百折,實則博辯淋漓,一股不可摧折的盛氣隱含在行文中,這正是我要說的子固文章風格已在轉折中?!?/p>
曾曄與王無咎在烤火夜談。
王無咎:“二哥文風的轉折,已然又一次體現在他近期所寫的《鵝湖院佛殿記》?!?/p>
曾曄卻嘆道:“鞏弟如此轉下去,怕是離科舉漸行漸遠了!”
王安石在讀《墨池記》。
王安石沉思,他的心聲:“早先,子固的文風與我雖有異同,但總體上似乎是一個風格。讀此《墨池記》,子固的文風變了。依《墨池記》的風格走下去,子固又會有些怎樣的新作?”
曾鞏在寫作《宜黃縣學記》。
曾布來到:“二哥,挑燈夜作,在寫什么?”
曾鞏:“前許去宜黃縣學看了看,有感而發,想寫篇《宜黃縣學記》?!?/p>
曾布:“二哥打算如何作此文?”
曾鞏:“隨筆曲注。”
曾布:“如何下筆?”
曾鞏:“平實中見奇峰,透徹理解,全面把握記敘的內容,重筆落于立學之意義,強化立學是為治理天下國家而立學,此乃下筆之前作者的思想,三弟可聽得明白?”
曾布:“二哥的話我是聽得明白。可大哥老說你的文章離科舉越來越遠?!?/p>
“是嗎?”曾鞏笑笑。
一富貴女性向晁夫人提親,她巧舌如簧:“晁夫人,我再說一遍,戶部尚書那個劉公子真的不錯,和你家文柔小姐是絕配!”
晁夫人被說得有些動心:“好的,容我問問我們家姑娘再說?!?/p>
富貴女性:“好,我明日再來府上聽您回話,告辭了?!彪x去。
晁夫人:“走好,許夫人?!?/p>
“娘?!蔽娜嵋幌麻W了出來,“戶部尚書那個劉公子我認識,我不喜歡他!”
晁夫人:“那,你會喜歡誰?”
杜衍與劉沆對酌。
杜衍突然緊盯住劉沆看。
劉沆:“恩師,學生臉上有什么?您這么老盯著看……”
杜衍:“劉賢契,你中榜眼之前曾經是老夫的得意門生。”
劉沆:“是門生,但不敢稱得意。師恩難忘,銘刻五內……”
杜衍:“這個不說了。老夫想起,當初你參加殿試,我預測你劉沆狀元差一口氣,榜眼正著,果不其然吧?今日,老夫看你,日后應有副宰相之命?!?/p>
劉沆:“啊呀呀!恩師,您這個玩笑開的……”
“哈哈……”杜衍大笑,“賢契,管他日后你是不是真能做副宰相,今日此說,助個酒興。你可是許久沒有回京師了,想煞老夫了,今日痛飲!”
劉沆舉杯:“痛飲!學生連敬恩師三杯!”
師生二人碰杯歡飲。
劉沆為杜衍斟酒,自己也斟上,舉杯:“恩師,請?!?/p>
杜衍:“且慢,南豐那個曾鞏,近況如何?”
劉沆:“問得正好,前許我去過一趟南豐,巧遇上曾鞏的二妹夫王無咎,他說曾鞏挺好,耕讀相兼,尤其讓人高興的是曾鞏的文風在轉變?!?/p>
杜衍:“曾鞏的文風在轉變,這是怎么回事?”
劉沆:“得大學士歐陽修疏導。”
杜衍:“效果如何?”
劉沆:“成效喜人。學生讀過曾鞏數篇文章,感到他的文章在走向一個新的境界。”
杜衍:“好??!別看曾鞏目下進士不第,但日后必有發達。哎,那個曾鞏今年多大歲數了?”
劉沆:“聽喜文說,應該是31歲了?!?/p>
杜衍:“31歲,已屆而立之年。事業未立,也應該立個家了吧?”
劉沆:“這個,不是件易事。曾鞏在一個多食口的家庭,家境清寒,應該是無力娶妻。”
晁宗洛與文柔交談,晁宗洛:“聽你母親說,你拒絕那天的提親,能不能跟為父說說,希望什么樣的人成為你的如意郎君?”
文柔羞澀地:“爹,女兒還小,才15歲哩?!?/p>
曾鞏與曾曄、曾布三兄弟在勞作。
四妹燒火,朱氏炒菜。
四妹:“娘,什么時候能有個大嫂、二嫂進咱曾家門?”
朱氏:“還大嫂、二嫂呢?家貧如此,哪家的女兒會到咱家做大嫂、二嫂?”
四妹:“說得也是,咱家拿什么去娶嫂子。不說了,一會兒大哥、二哥他們田里做完工,就要回來吃晚飯了?!?/p>
朱氏:“是的?!辩P起鍋里的菜。
四妹:“娘,這么多人吃飯,這菜也太少了點吧,炒幾個雞蛋吧?!?/p>
朱氏搖首:“我也想呀,可是不行,得留些雞蛋過端午節吃?!?/p>
劉沆向喜文交代:“你去南豐一趟,打探一下有沒有人給曾鞏提親。”
朱氏與曾鞏交談。
朱氏:“本該為你哥和你提親,可家里實在寒苦,我這個做繼母的沒能耐,讓你和你哥到現在還是兩條光棍,心里真不好受……”
曾鞏勸慰道:“繼母不必自責,我和曄兄都是以讀書為重的。不成家,沒有拖累,可以專心致志讀書寫文章?!?/p>
王安石與齊主簿在閑談。
王安石:“齊主簿讀了子固近期的幾篇文章,有何感想?”
齊主簿:“文章寫得好,跟先前大有不同。不過,曾鞏此文風怕是與貢舉不大合,到頭來,恐誤了前程啊!”
王安石:“你是說,怕曾鞏中不了進士?”
齊主簿:“是的。本來,曾鞏不中進士,天下學士還有幾人能中進士?可是……”
王安石:“其實,我也憂從中來,我那位曾鞏老哥何時方能金榜題名?”
王無咎在夜讀,次妹進來續茶。
次妹:“你這么讀啊讀,何時才能金榜題名?”
王無咎:“不敢說指日可待,但肯定是遲早必有進士名分?!?/p>
次妹:“你倒是有妻子相伴考進士,可我大哥、二哥卻光棍一條等著考進士。哎,你說是不是該勸勸大哥、二哥娶房親,慢慢考進士?”
杜衍接待劉沆在夜談。
杜衍:“賢契是洪州知府,老夫是當朝宰相,為曾鞏保媒,堪稱一絕。”
劉沆:“這無疑是一件美事,就不知道能否奏效?”
杜衍:“記得前許我與你說過,晁少卿的女兒文柔挺在意曾鞏,只是窗戶紙沒有捅破。料來,文柔一方不大成問題,不知文柔父母意下如何?”
晁夫人連連對杜夫人搖手:“不同意,不同意!”
文柔在一側窺聽得真切。
杜衍與劉沆在交談。
杜衍:“昨日,你我議妥后,我讓我夫人代老夫前去晁家撮合,晁夫人生生就是不同意,一句‘女兒太小,尚未到談婚論嫁之時’的話,便頂上了門杠。其實,文柔小倒不怎么小了,今年16了?!?/p>
劉沆:“哎,恩師。您不是說文柔這層窗戶紙有待捅破,我們何不直取文柔?”
杜衍:“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取文柔,不大合禮法吧?”
劉沆:“不妨試試,文柔真有意,窗紙可捅破。先拿下文柔,再取其父母?!?/p>
杜衍猶豫:“這……”
劉沆:“恩師,不要猶豫了。一樁好姻緣,成人之美,不要錯過?!?/p>
劉沆到此造訪。
晁府家人:“您是何人?”
劉沆:“我是江西南昌來的,與你家晁大人是同年進士,來會會老友的?!?/p>
晁府家人:“聽說過,您是洪州知府,是老爺的好友。可不巧,我們家老爺和夫人剛剛出去,您是不是改個時間再來?”
劉沆:“噢,那晁府的千金文柔在嗎?”
晁府家人:“在。”
正在這時,文柔出來,發現劉沆:“啊呀,是劉世伯來了,快快請進!”說著,將劉沆引進客廳。
文柔:“劉世伯請坐。”
劉沆落座,文柔沏茶上來:“劉世伯請喝茶,家父、家母應該一會兒就回來。”
“嗯,好?!眲炷贸鲆粋€紙包,“文柔,你表兄抄了曾鞏兩篇文章,讓我帶來給你看看。”
“太好了!”文柔接過,“謝謝劉世伯?!?/p>
劉沆:“謝我干什么,應該謝你表兄,是喜文給你抄出來的。”
文柔:“表哥真好,好用心喲!”她拆包,看文章,“《墨池記》《鵝湖院佛殿記》?!比滩蛔¢営[起來。
劉沆:“文柔,曾鞏這兩篇文章我讀過,值得一讀,一會兒慢慢欣賞。哎,文柔,世伯問你,你喜歡曾鞏的文章,是吧?”
文柔:“是的。”
劉沆:“那你喜歡江南嗎?”
文柔:“喜歡?!?/p>
劉沆:“那你喜歡江西南豐嗎?”
文柔:“南豐有南豐蜜桔,對了,還是貢桔。喜歡,我喜歡南豐!”
劉沆:“你喜歡曾鞏的文章,喜歡曾鞏……”
劉沆故意戛然而止。
文柔卻不假思索接過話茬:“喜歡……”說完雙頰緋紅。
劉沆看在眼里,心中有數,不露聲色:“看你,我是要說你喜歡曾鞏的文風嗎?”
文柔:“??!劉世伯壞,說話說半截,你問一連串是否喜歡,把文柔都問暈了。劉世伯,您什么意思嘛?”
劉沆:“沒什么,沒什么。喜歡就好,喜歡就好!告辭,不等你父母了,改時間再來?!?/p>
文柔:“劉世伯還沒見上家父、家母呢?!?/p>
劉沆笑笑:“文柔,見上你就足矣了?!?/p>
“哈哈哈哈……”杜衍大笑,“你劉沆有本事,活生生就套出了文柔喜歡曾鞏?!?/p>
劉沆得意地:“這還能有假?也不枉學生去晁府親往了一趟?!?/p>
杜衍:“如此,打通文柔父母的思想,老夫也親往晁家一趟吧?!?/p>
晁宗洛偕晁夫人將杜衍送出門:“杜相公,不多坐坐了?”
晁宗洛:“小女的婚事勞杜相公親自過問,實在是榮幸之至。您剛才所說,我和內人一定會好好商量的?!?/p>
杜衍:“郎才女貌,子固之才,文柔之貌,文柔不僅是女貌還是才女,莫錯過一對好鴛鴦呀!”
正逢夏收,曾鞏率眾在收割。
一棵樹上喜鵲叫喳喳,好不歡悅。
四妹:“二哥,喜鵲一遍遍地叫,莫非有什么喜事要到咱們家了!”
一家人在議事。
晁夫人:“女兒,母親不是不通情達理之人。曾鞏雖有才華,可他眼下無功名,清寒難熬,我是怕你不堪其苦。你若嫁到千里迢迢的江西南豐,鞭長莫及,我和你父想照應你都照應不了,叫我如何舍得?我看還是休了做曾鞏妻子的念頭吧。”
文柔:“娘,女兒是以文取人,日后不管丈夫是何出息,能夠文章名滿天下,足矣!女兒要助曾鞏妙手著文章,文章蓋世,若為此,女兒什么苦都能吃的!”
晁宗洛:“夫人啊,難得女兒有如此奇志!當朝宰相杜大人,還有我的同年進士洪州知府劉太守,為女兒文柔保媒,這樁婚姻錯不了!”
晁夫人沉吟一下:“也是啊!”她一掃臉上的陰云,慈愛地看著文柔,“錯不了就好,那就成全女兒的終身大事,讓文柔風風光光的,中秋節嫁到江西南豐去!”
一支喜慶的隊伍在嗩吶、鞭炮聲中漸漸走近。
如此大的動靜,引得曾家全體出門駐足觀看,均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喜文一把拉過曾鞏,套上喜妝:“曾鞏曾才子,做新郎官了!”
“哈哈哈哈……”劉沆爽朗大笑,“子固,吉時到——迎娶新娘晁文柔——”
曾鞏:“這,這,這……”
曾家人云里霧里,不勝驚訝。
喜文成了“司儀”,高聲喊:“新娘晁文柔下轎!”
文柔下轎,蓮步輕移。
喜文:“新郎曾鞏掀蓋頭!”
曾鞏只好從命掀之。
蓋頭掀開,美麗端莊的文柔此刻是艷若天仙。
喜文有板有眼地念道:“一對新人嘛初次見面,一見面就成了美姻緣。千載難逢一雙好鴛鴦,中秋佳節花好月又圓!”
眾人歡呼:“好!”
曾鞏、文柔含情脈脈對視。
嗩吶高奏,喜炮連連。
晁宗洛與夫人喜悅對酌。
晁夫人:“長女文柔就這么嫁出去了,我說應該送行到江西南豐去,你偏不讓,弄得我這心總在懸著?!?/p>
晁宗洛:“懸什么呀?我的夫人,好好喝酒吧。洪州知府劉沆大人肯定是親自送文柔到南豐與曾鞏完婚的。此刻,天上月圓,人間人圓。應該是女兒女婿洞房花燭夜了!”
中秋月圓。
曾鞏與文柔相視,想說什么又不知該說什么。兩人默默地凝視著對方,無語的狀態中。
良久,曾鞏拉過文柔纖纖玉手,握在手中,摩挲著。
王安石在辦公。
齊主簿遞上信件:“王大人,有書信。”
王安石展閱,大喜:“哈哈!曾鞏老哥成婚了,夫人是朝廷光祿寺五品少卿晁宗洛晁大人的大千金晁文柔,怎么會有那么巧的姻緣?”
齊主簿:“千里姻緣一線牽嘛。這么說,曾鞏是到京師去了?”
王安石:“沒有啊。是晁文柔嫁到南豐縣了?!?/p>
齊主簿:“這倒有些奇怪了,五品京官的千金會嫁到南豐小地方。奇怪,奇怪!”
王安石:“還有一處奇怪哩?!?/p>
齊主簿:“是什么?”
王安石:“我那曾鞏老哥今年是32歲,可晁文柔才16歲?!?/p>
齊主簿:“32歲,16歲,整整相差16歲?!?/p>
王安石:“所以曾鞏老哥在這信中說,介甫,你有一個小嫂子?!?/p>
齊主簿:“小嫂子,16歲的小嫂子。有意思,王大人,若是哪天相見,那你叫嫂子叫得出口嗎?”
王安石笑道:“子曰的話學到哪去了?嫂子再小,哥大呀。她得尊稱為嫂夫人呀!好好,曾鞏老哥成了家就好,找個時間回臨川去向曾鞏老哥討杯喜酒喝!”
晁宗洛與晁夫人在夜餐喝酒,二人情緒有異。晁宗洛一派閑適之感,晁夫人似有心事,舉杯難飲。
晁宗洛:“夫人,又想女兒了?”
晁夫人:“可不是,按你的話說,女兒文柔嫁了個如意郎君??晌铱傇谙?,曾家一大家子,貧寒不說,那一堆曾家的人,女兒舉目無親,讓她朝夕相處絕非易事?!?/p>
曾家一家將進晚餐,其樂融融。
文柔年紀雖輕,倒是一派好媳婦賢惠的可人形象。她系一圍裙端菜上來:“哎,菜來了,菜齊了。”將菜拼在飯桌。
文柔盛一碗米飯遞與朱氏:“婆母請?!?/p>
朱氏感動:“多謝文柔!”
文柔:“不謝不謝?!彼煊质⑼腼堖f給曾曄,“大哥請?!?/p>
曾曄接過:“啊呀,文柔,怎么也給我盛飯,多謝,多謝!”
文柔:“大哥別客氣,應該的?!彼煊质⑼腼埥o曾鞏,“子固,請?!?/p>
曾鞏推辭:“啊呀,怎么可以為我盛飯?給繼母、曄哥盛了就可以了,你自己吃?!?/p>
文柔:“應該的?!痹龠f飯與曾鞏,“給家里人盛飯,為哪個盛都是應該的。”
四妹:“嫂子,我這飯你就不能盛了。你是嫂子,不應該的。”
曾布:“對對對,不應該的。哎,嫂子,讓我來給你盛碗飯吧?!?/p>
文柔:“不不不,我自己來。那三弟、四妹,你們先盛?!?/p>
四妹、曾布盛好飯入座。
文柔拿起筷子往曾布、四妹飯碗里夾菜:“不要嫂子盛飯,嫂子給你們夾菜總可以吧?”
曾布、四妹一迭連聲應著。
曾鞏感動地:“文柔,你太懂禮數了。”
朱氏:“上蒼開眼,天上掉下個賢惠的媳婦到我們曾家!”
歐陽修與薛夫人飲茶閑談。
歐陽修:“前許子固來信說,他已婚配。與朝中光祿寺少卿晁宗洛的女兒文柔成了夫妻?!?/p>
薛夫人:“一樁太奇特的姻緣,那兩位,怎么走到一起來了?”
歐陽修:“或許是那個文柔傾慕子固的才華也未可知?!?/p>
薛夫人:“為什么?”
歐陽修:“聽人說,文柔是個出了名的小才女?!?/p>
薛夫人:“這倒好,人家是說郎才女貌結一對,那兩位是郎才女才結一對?!?/p>
歐陽修:“文柔做曾家媳婦,操持家務是必須的。作為才女做曾鞏的妻子,當好賢內助,文柔不光是燒菜煮飯,但愿她對夫君的文章也能鑒賞?!?/p>
燈下,文柔與曾鞏就著書卷在親熱地聊著。
文柔:“子固,來南豐之前,我是零散地讀你的文章。嫁到南豐,我在這南軒系統地讀了你全部文章,非常贊成你的道統觀!”
曾鞏:“是嗎?我一直認為,無論是文的發展或道的演變,都存在一個統的問題。學之有境,道之有歸,文以載道,文道合一?!?/p>
文柔:“如此,文章以適天下之用?!?/p>
王安石:“齊主簿,王某受朝廷之命將離開這浙江鄞縣赴新任去了,多承你一直協力王某主政鄞縣!”
齊主簿:“王大人主政鄞縣,給鄞縣民眾帶來了福祉?,F在要離任了,不無遺憾。王大人打算何時離鄞縣赴新任?”
王安石:“赴新任之前,我打算回故鄉臨川一趟,見見曾鞏老哥的那位賢妻,我的嫂夫人。”
文柔與曾鞏在勞作,二人談笑風生,視辛苦為快樂。
文柔:“子固,若不是嫁給了你,我還真沒有到田間勞作的機會。”
曾鞏:“是享受快樂,還是飽受委屈?”
文柔:“是享受快樂,付出勞動,得到成果,不亦樂乎!”說著,開心大笑。
曾鞏開玩笑:“不亦樂乎,累酸了腰,文柔就樂乎不了了?!?/p>
文柔:“你幫我捶捶腰,不又可以樂乎了嗎?”
“二哥,二哥。”四妹跑來,“快快回家去,王安石到家了!”
一桌不算太豐盛的家宴。
王安石舉杯:“老哥,這杯喜酒喝遲了,得補,我連飲上三杯再敬嫂夫人!”
文柔:“介甫客氣,你和子固慢慢喝,慢慢聊,我去廚下再添道菜來。”說著,離去。
王安石望了望文柔離去的背景:“來,老哥,久違了。我敬你一杯!”
曾鞏舉杯:“來,介甫,同飲?!?/p>
二人對酌。
王安石:“再飲一杯。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三年,老哥的文章已然在學士大夫人群中手抄口誦,一有新篇,唯恐得之晚也?!?/p>
曾鞏:“夸張,夸張?!?/p>
王安石:“事實,事實。來,容介甫為老哥的文章連敬三杯!”
劉沆辦公,喜文來到:“劉大人?!?/p>
劉沆:“這么快就回來了?怎么樣,去南豐打聽到文柔在曾家過得還習慣嗎?”
喜文:“我找到了曾鞏的三弟曾布,曾布說他二嫂文柔賢德可敬,操持家務,里外一把好手,更可貴的是還幫著曾鞏評點文章?!?/p>
曾鞏吟誦《田中作》。
傍人應總笑為生,
病體朝朝踏雨行。
紅飯白菹妻具餉,
青身綠水自催耕。
止知索寞簟瓢計,
豈論喧嘩內素名。
勝事山風吹木石,
暫如韶夏管弦聲。
文柔輕輕拍手稱贊:“子固,這首詩寫得整體不錯,有些趣味。只是那句什么病體朝朝踏雨行,太低沉,若是能改一改……”
曾鞏:“改一改?”
文柔:“你愿意改的話,改好了,將這首《田中作》寄給我父母鑒賞鑒賞。”
晃宗恪與晁夫人向火取暖。
晁宗洛:“看文柔寄來女婿曾鞏寫的《田中作》,他們夫妻應該是和諧的。”
晁夫人:“謝天謝地!”
晁宗洛:“謝天謝地?不著邊際,應該謝杜相公保媒。什么時候,我們再去杜府走一走。”
杜衍接待晁宗洛夫婦。
杜衍高興:“聽你們剛才說文柔的近況,老夫十分欣慰,最喜歡聽到的是子固與文柔舉案齊眉,夫唱婦隨。這個‘隨’可不是一般的‘隨’,文柔能幫著子固評點文章!好!明春又一場科舉將開考,若此回貢舉,子固能金榜題名,那就堪稱十全十美了!”
一家人送曾曄、曾鞏進京趕考。
朱氏拉著曾曄、曾鞏的手:“你們兩兄弟雙雙進京趕考,雙雙考個進士歸來啊!”
王安石辦公閑暇出神,他的心聲:“來此安徽舒州做個通判,距離老家臨川又遠了些,想見個曾鞏老哥都不易了。哎,這屆春闈,曾鞏老哥拿個進士應該穩操勝券了吧,我在此靜候佳音?!?/p>
歐陽修與薛夫人晚餐中,歐陽修:“再上酒。”
秋秋:“老爺平時只小飲一杯,剛才已經喝了兩杯了?!?/p>
薛夫人:“你今天怎么啦?平時勸你一杯酒,比考進士還難?”
“閉嘴!”歐陽修拍桌,“一提考進士,我就來氣!”
薛夫人:“我知道你那得意門生曾鞏這次科舉又落榜,你難受??筛銢]有關系,是曾鞏他不爭氣?!?/p>
歐陽修:“不是曾鞏不爭氣,而是科舉必行科舉新法。我要奏稟皇上,必行科舉新法!”
薛夫人:“我說老爺,你別氣糊涂了說糊涂話,你而今是受貶在此應天府做個地方官,連上朝說話的機會都沒有,還談什么必行科舉新法?吃飯吧,酒也別喝了,那是愁酒。不聽人說,借酒澆愁愁更愁嗎?”
歐陽修:“有朝一日,有朝一日,也許在我手中,必行科舉新法!太難堪了,此回,子固和他的胞兄曾曄雙雙落榜不第!”
一家人沉悶著,曾布捏張紙片入來:“歪詩,歪詩?!?/p>
曾曄:“什么歪詩?”
曾布:“有人寫歪詩笑罵大哥、二哥沒能耐考上進士。”
曾曄羞從中來:“快,撕了它!”
曾鞏:“三弟,別撕,念來聽聽。”
曾曄:“三弟,別念,羞煞人呀!”
曾布:“二哥說念,大哥說別念,我到底念還是不念?”
文柔:“沒考上進士也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三弟,念吧。”
曾布念道:
三年一度舉場開,
落殺曾家兩秀才。
有似檐前雙燕子,
一雙飛去一雙來。
眾人聞之一時無語。
曾曄一陣咳嗽,眾忙問慰。
曾曄強打精神:“無妨,無妨,只是胸口悶,耳嗡鳴,鼻子塞,手足麻……”
王無咎與次妹在交談,氣氛壓抑。
王無咎:“二舅子35歲,大舅子45歲,兩兄弟雙雙不中,且是屢考不中,也怪不得大舅子傷感不輕?!?/p>
次妹:“這大哥一急,別急出個什么病來。你說,我大哥、二哥怎么老考不中?”
晁宗洛與晁夫人情緒不振地在交談。
晁夫人:“都說女婿曾鞏文章好,怎么考個進士就屢屢不中?”
晁宗洛沉思未語。
杜衍接待晁宗洛。
杜衍:“你要想開一些,在老夫看來,現行的科舉之法有缺陷,影響了曾鞏兄弟。對曾鞏來說,于科舉是失,但于文章是得。正如曾鞏所孜孜所求,不在功名在文章。子固之前程,終有一日,會一片光明的!”
曾鞏全神貫注地在攻讀,文柔輕輕為之搖扇。
有頃,曾鞏弄清一節內容,見文柔搖扇:“為我打扇,累著你了,文柔?!?/p>
文柔:“不累,累也值?!?/p>
曾鞏:“為何?”
文柔:“為你放不下文章,能放下科舉。你哥就放不下?!?/p>
曾鞏:“他今早離家,已到江洲散心投親戚去了?!?/p>
秋雨瀟瀟,曾曄百無聊賴,舉傘漫步。
曾曄自語:“這次科舉,沒有跟鞏弟的文風,何以文章也做不好。一考二考三考,屢屢不中,羞煞我這老書生。鞏弟倒好,不以為念,不以為憂,也不以為煩。”
曾鞏、文柔、曾布在秋作。
四妹慌張而來:“二哥、二嫂,不好了!大哥在江洲親戚家突然、突然……病沒了!”
王無咎與哭啼著的次妹將出門。
王無咎:“別哭了,人死不能復生?!?/p>
次妹悲切:“大哥——”
王無咎:“大舅子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咱們趕緊到南豐去多勸二內兄,他和大內兄手足情深,怕他太傷感?!?/p>
曾鞏在作《亡兄墓志銘》。
王無咎:“二內兄,節哀順變,不可太傷感?!?/p>
曾鞏含淚頜首:“二妹夫,坐?!?/p>
王無咎:“大內兄也許太在乎功名,此次落榜,心中郁結,以至于……如果大內兄也有二內兄對功名的態度,也許大內兄就不會……”
曾鞏:“二妹夫,我哥苦苦追求功名,應該不錯。我問你,學子一生,是功名重要還是文章重要?”
“這……”王無咎似乎難以回答。
文柔聞桔花與四妹、曾鞏逗樂。
文柔:“這是咱家的一片桔園,桔花真香!子固,記得那年我和我父母在劉世伯表兄陪同下游桔園,我就說過,你應該寫一篇文章贊美南豐蜜桔桔花,可你到現在還沒動筆,是不是小文章不屑一顧?”
曾鞏:“不不不,這桔花在南豐一到春天,到處都有,到處都香,天天看,天天聞,就有點如久居蘭室不見其香,所以沒想過寫篇什么文章去贊美贊美它?!?/p>
文柔:“你沒寫贊美桔花的文章,我來湊幾句贊美一下桔花,如何?”
曾鞏:“好??!”
四妹:“嫂子,是不是要作詩?”
文柔:“作詩談不上,喜歡桔花,湊幾句話吧,南豐蜜桔園,暮春花正妍。萬千白點散幽香,香了鼻子醉了心田?!?/p>
“好!”四妹拍掌。
曾鞏:“香了鼻子醉了心田,好。文柔,語雖直白,卻也有詩意呀,好!哪天,我還真應該寫一篇《桔花賦》,與你那兩句萬千白點散幽香,香了鼻子醉了心田相呼應?!?/p>
桔花點點。
這里已經藏書甚豐,曾布在此讀書,他自語:“在二哥這書屋里讀書,怎么就特別開竅?”
曾鞏入來,曾布有些慌張:“未經二哥許可,我擅入……擅入二哥的書屋……”
曾鞏:“三弟不必介意,這書屋未上鎖,想來,推門就是?!?/p>
曾布:“謝二哥,以后我就常來了。哎,二哥,我給你看的我近期幾篇文章,可有長進?”
曾鞏:“都看了,正準備找你說哩。”
曾布:“我一直在追隨二哥的文章風格,我現在的文章有你的影子嗎?”
曾鞏:“你不應單單追隨我,要博采他人之長,融匯貫通。這個,其實還不是最重要。”
曾布:“那最重要的是什么?”
曾鞏:“淡泊功名,強化文章。哎,三弟,若是你去科舉科考,進士不第,你會作何感想?”
曾布:“學二哥,視文章為生命!”
曾鞏:“好弟弟,我們一起發奮讀書,先把文章做好,當然科舉也不應放棄,若后者不得,便得前者,若兩者都得,自然是妙不可言?!?/p>
曾布:“聽二哥的。哎,二哥,好久沒看見你有新作了,最近打算寫什么嗎?”
曾鞏:“已經有了構思,你看,這書屋外題名南軒。結廬以自休,囂然而樂。哥打算寫一篇《南軒記》?!?/p>
曾布與王無咎在同閱《南軒記》。
曾布:“二姐夫,你覺得二哥這篇《南軒記》寫得好嗎?”
王無咎:“不忙說好不好,我們再研讀研讀。”
曾鞏與文柔在勞作。
文柔:“子固,跟你說了,你近期寫作辛苦,田間的活我來,你別來?!?/p>
曾鞏感動地:“文柔,賢妻呀,你如此賢德賢淑,我何以為報?”
文柔:“文章呀。我看夫君的文章日見練達,好不欣慰喲!哎,《學舍記》寫得還順嗎?”
曾鞏:“反復斟酌,尚需時日,大約半個月左右可以脫稿?!?/p>
王安石在讀《南軒記》。
王安石自語:“好!這篇《南軒記》,曾鞏老哥的文章越做越是出神入化!”
歐陽修讀曾鞏的《南軒記》,興奮之至:“夫人呀,子固這篇《南軒記》,日后必然名揚天下!”
薛夫人:“你覺得有那么好嗎?”
歐陽修:“談古論今,縱橫捭闔,文采翩翩,美妙絕倫。如此文風的文章參加科考,貢試不舉,那還取什么樣的學子?”
曾鞏在修改《學舍記》,文柔為之揮扇并關注著曾鞏的修改。
“成了!”曾鞏瀟灑擱筆。
文柔:“是成了,《學舍記》成了。你邊改我邊看,心中已是一次次叫好,口里沒說好,怕打斷你的思路。子固,這篇《學舍記》不但成了,還應該是篇佳作!”
歐陽修夜讀《學舍記》。
歐陽修亢奮自語:“子固這篇《學舍記》又是一篇佳作!老夫要好好修書一封,予以勉勵?!?/p>
喜文在津津有味閱讀《南軒記》《學舍記》。
喜文將《醒心亭記》《鵝湖院佛殿記》《墨池記》,與《南軒記》《學舍記》手抄本一字排列,欣賞不已,自語,“曾鞏才子,坊間已稱南豐先生,文章之風格古雅,平正,中和,充滿著中庸之道,為我輩所師范。子固文章名滿天下,不知下一場朝廷科舉貢考何人能識君?”
歐陽修與薛夫人、秋秋坐在車上行進著。
秋秋:“老爺、夫人,咱們又回京師開封了?!?/p>
歐陽修:“是啊,秋秋,我們回東京了。夫人呀,造化弄人,一晃十多年光景了。我從39歲受貶到滁州做知府起,接下來,在四個地方做過知府,夫人跟著我可謂是顛沛流離?!?/p>
薛夫人:“都過去了,看開它吧。老爺歸朝,恢復翰林院大學士,日后……”
歐陽修接話:“日后,也不知有何作為?夫人,我歸朝后,耿耿于懷的就是科舉新法!”
歐陽修身著“翰林院大學士”官服走著。
王安石遇上:“恩公?!?/p>
歐陽修:“介甫,有日子不見,你這個群牧司,主管朝廷公用馬匹的官已經當得習慣了嗎?”
王安石:“哭笑不得,皇命難違,莫名其妙!由舒州通判改任群牧司判官,哭笑不得!”
歐陽修:“朝廷的事,哭笑不得的多,多了去了。不說我在官場繞來繞去,說說洪州知府劉沆,榜眼出身,好不容易做了個副宰相,嘉祐元年又莫名其妙罷了相。別在意,介甫,別在意?!?/p>
王安石:“不在意?,F如今,和恩公同在朝廷,我便多了向恩公請教詩文的機會,這豈不是一件樂事。哎,對了,恩公,明年春天又是一場科考,您在翰林院,有什么新動向沒有?”
歐陽修:“有倒是有,你不可外傳。仁宗皇上有意讓我主持會試貢舉。”
王安石:“啊,太好了!哎,恩公,我一直聽你說要推行科舉新法,這回……”
歐陽修堅決地:“這回只要是讓我主考,我就必須推行科舉新法。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的命題,必改先前的錄用進士規則?!?/p>
曾鞏捧卷與文柔在閑談。
曾鞏:“算起來,嘉祐二年這一場科舉,我們家有六位應考。”
文柔:“對,我來數數。你一個,大弟曾牟、三弟曾布、堂弟曾阜、二妹夫王無咎、三妹夫王彥深,六位好,六順!我期待你們六位都能金榜題名,功成名就!”
曾鞏笑道:“多謝,多謝!”
文柔:“不忙謝。我剛剛說六個考生六順,你今年已經39歲了,如果他們一起都順,高高興興考上進士,偏偏夫君你不順,再次落榜,是何心態?”
曾鞏淡然:“老話兩句功名一時,文章千古!”
文柔:“我文柔當年沒有看錯南豐先生!”
歐陽修與薛夫人在看仁宗皇上所賜的“文儒”二字。
歐陽修情緒極好:“夫人,仁宗皇上親筆書寫‘文儒’二字與我,任命我為權知禮部貢舉。如愿以償,我終于有機會推行科舉新法了!”
薛夫人:“記得你先前多次說過,要有此舉,這下好了,你可以真真切切地施行了!”
“是的!”歐陽修豪情萬丈,“實施科舉新法,推行文風改革,期待嘉祐二年的這場貢舉能夠士子無濫舉,朝廷得實才!”
薛夫人:“好!”
“好是好。”歐陽修情緒下落,“就不知道,我那位得意門生曾鞏三試三不中,他此番還會來京師赴考嗎?”
曾鞏偕家庭中的另五位考生到此。
曾鞏望見開封城門,感慨道:“為考進士,歷經20年有余,此次是第四次來此開封了!”
字幕: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歐陽修主持貢舉,秉承朝廷革新文風,因此而人才濟濟,群星璀璨,曾鞏得以高中進士。令人稱奇的是,此場科舉,曾氏家族一門六進士。悠悠進士科考路,曾鞏終于修成正果。然而,曾鞏并非進士及第名聞天下,而是以文章文風名聞天下,無愧于“南豐先生”之稱。
(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