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月 劉宗元(陜西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21)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大爆發的“井噴現象”,從100億到440億票房僅用了5年時間。受中國電影院線和銀幕快速增長、檔期安排趨于科學、影片質量逐步提升、多途徑售票等因素的影響,電影作為視聽覺綜合的現代大眾傳播藝術,已成為最有競爭力和最具大眾化的社會文化媒介之一。現今,電影已不是簡單功能的快速消費品,而是承載特定政治文化的載體。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人文環境下,電影誕生至今一直在發揮它應有的認識與教化功能。
中國電影在風雨中已走過110年的歷程,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聯系時代、發揮社會教化功能的作用。中國第一代導演鄭正秋是中國電影事業的先驅開拓者,主張通過戲劇起到移風易俗、教化民眾的目的。此外,創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的劇作家洪深,主張在創作中“以普及教育表示國風為主旨”。因此,電影理論在最初并不僅是簡單地強調記錄功能,而是強調通過電影主題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體現教化作用。
20世紀30年代,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對電影創作者和受眾心理狀態產生全面影響,加之有聲電影等先進技術的出現,中國電影逐步成熟,藝術技巧大幅發展。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意識到文學藝術、輿論媒體的重要性,開始加強關注電影工作,著手直接參與電影創作。因此,在這段發展過程中,中國電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思想指導下,中國電影經歷了一個發展迅速的上升階段。在這一時期,理論家們主要著眼于電影如何貫徹“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通過對歷史事件、家國夢想的影像敘述和對英雄人物及其理想抱負的激情贊頌,使這一時期的電影文化在整個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厚的影像記憶。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在體制和產業雙方面轉型,經過不斷探索創新,在市場發展、產業建設、生產水平和對外傳播等方面飛速發展。2000年后,中國電影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產業經濟體制,相繼拍攝了一系列對電影市場影響很大的大制作影片,其中出現眾多引領潮流、貼近現實生活、倡導社會主義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影片。
現階段,在倡導用先進文化引領民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文化思潮的道路中,中國電影不僅體現出娛樂休閑性的文化消費功能,在提升新世紀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方面也發揮著更大的旗幟作用。
國家電影局在1987年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創作原則,政府開始加大投入主旋律電影,其在中國電影轉軌時期經歷了逐步完善的過程。此外,各電影制片廠遵循“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針,創作出眾多體現民族主流文化思想形態的主旋律影片。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學習時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①“主旋律”一詞提出至今,其電影就挑起弘揚時代精神、傳播正能量的重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下獨具魅力的電影類型,理應承擔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播主流意識、實現中國夢的責任,為建設核心價值體系做出應有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每到重大節日或歷史事件紀念日,均伴隨一批以這些元素為主題的主旋律電影誕生。為紀念新中國成立40周年的影片《開國大典》、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拍攝的影片《建國大業》、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同名電影《辛亥革命》和紀念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影片《建黨偉業》等,這些主旋律電影成為為人民群眾再現歷史,讓人民群眾感受家國情懷、接受主流價值教育的有效傳播載體。
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體現,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須借助文化消費及文化產品才能得以傳播,電影已成為當今時代文化消費的主要形式,并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產品。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提出:一切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都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積極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②
2014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召開的“廣播影視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上指出:廣播影視行業是重要的思想文化宣傳陣地,承載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神圣使命。
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中,在當今各種思想文化激烈交鋒的形式下,無論是政府還是人民群眾,都需要忠誠記錄時代、傳承優秀美德的主旋律電影。西部電影掌舵人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在商業大片洪流下堅持弘揚優良傳統,傳達人文視域,即便小眾,但實為難能可貴。
德國社會學家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提出:“一個國家的電影總比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個國家的精神風貌。”③主旋律電影通常指國家倡導的能反映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弘揚積極主流價值觀,表現重大歷史革命事件、光輝人性等題材的正能量電影。這類影片通常貼近生活、雅俗共賞,思想藝術性和觀賞娛樂性融合。用紀實手法表現開國大典的同名電影《開國大典》(1989)成為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代表作。主旋律電影題材內容豐富,從不同側面、視角體現新世紀的核心價值觀。
電影《秋之白華》抒發懷念共產黨人瞿秋白精神的深切情懷,是第一部再現革命先驅生活感情的影片,該片實現了藝術領域和市場領域雙重突破。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述在“大躍進”背景下,周恩來在革命根據地調研的四晝夜,詳細地展現第一代中央領導人的優良作風,扎實深入基層調研,并通過歷史事件觀照當下民眾的心理訴求,不僅喚起老一輩革命先輩的回憶,同時讓時下的年輕人深切感受歷史情懷。《少年毛澤東》是中國第一部描寫偉人題材的紅色勵志動畫片,記錄偉人毛澤東的勵志成長過程,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向青少年傳遞正能量,并用他們更能接受的動畫形式對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此外,《毛澤東的故事》《毛澤東和他的兒子》等反映領袖事跡的主旋律影片,在歷史事件與人物性格不斷交融中,從不同側面展現領導人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這類主旋律電影形成傳播先進核心文化、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電影類型。
故事片《大決戰》通過戰爭背景下大人物的生活細節刻畫、小人物的個體感受描述等,成為反映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電影走向成熟的代表作。革命史詩戰爭片《辛亥革命》真實地再現歷史事件,通過五場戰役的深度刻畫解讀人物的心路歷程,傳承辛亥精神。為慶祝建黨90周年的獻禮片《建黨偉業》,敘述從辛亥革命爆發到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年內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溫老一輩革命先烈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電影《百團大戰》,再現抗戰時期的重點戰役,通過戰爭元素突出英雄的犧牲精神和小人物的團體力量。此外,《鴉片戰爭》《重慶談判》《開天辟地》《南昌起義》《建國大業》等一批深受觀眾歡迎的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影片,也通過不同側面深度刻畫、展示輝煌的歷史記憶及深刻的愛國情懷,讓觀眾通過影像化的歷史解讀與體驗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
由陳坤主演的主旋律人物傳記電影《錢學森》,講述錢學森青年時代赴美求學、回國建功立業的曲折人生,表現其對我國核研制的突出貢獻及愛國情懷。影片《神探亨特張》以北京普通反扒警察張惠領為原型進行改編,再現基層民警的真實生活,通過寫實手法讓普通觀眾體會平凡人物的敬業精神。傳記電影《啟功》講述著名書畫家啟功先生為藝術奉獻、兢兢業業的傳奇一生,在十年浩劫期間,啟功先生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周遭年輕人,讓中華文化星火相傳。此外,還有一系列描寫英模生平的主旋律影片,如《鄭培民》《袁隆平》《守望者》《飛天》《楊善洲》《第一書記》《郭明義》《任長霞》等,都從不同側面刻畫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跡,反映鞠躬盡瘁的公仆情懷,宣揚中國夢,弘揚核心價值觀。
這些電影突破以往主旋律影片的固有形象,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場面恢宏,制作投資大,大量選用一線明星參與拍攝,贏得票房口碑雙豐收。如《集結號》《戰狼》《1942》《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等,這些主旋律電影融入商業元素,在追求藝術的同時兼顧觀賞性,在傳達主流價值觀的同時贏得市場口碑。此外,《十月圍城》《英雄》《風聲》《讓子彈飛》《一代宗師》《老炮兒》《葉問》系列等商業電影主旋律化,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不乏對藝術的追求,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多樣的表現手段突出主流價值。
袁牧之是我國人民電影事業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20世紀40年代冒著生命危險從蘇聯回國,并帶回《黨論電影》,書中列寧反復強調“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是對我們最重要的藝術”。主旋律電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下產生的特殊影片類型,發揮激勵人們前行的重要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后,政府對主旋律影片投入加強,“主旋律”不再是一種口號,而是在傳遞主流意識形態的基礎上追求思想性與觀賞性統一的藝術形象。受政府與市場影響,主旋律電影不斷掀起創作高潮,題材走向成熟,風格更趨多樣,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2010年后,主旋律電影創作走上多元發展的創新之路,社會急劇發展使主旋律電影迎來黃金時代,這些從票房中得以體現。2010年,兩部主要主旋律電影《趙氏孤兒》和《唐山大地震》票房分別為1.91億元和6.73億元。2011年,《建黨偉業》和《金陵十三釵》票房分別為4.23億元和6.09億元。此外,《一九四二》(2012)票房3.72億元、《百團大戰》(2015)票房4.1億元、《滾蛋吧!腫瘤君》(2015)票房5.1億元等。從這些高票房的主旋律電影中不難發現,內容題材關注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表現手法和風格樣式多元化、現代化的主旋律電影更能獲得票房與口碑雙贏。
主旋律電影通過人物行為榜樣刻畫,使大眾在認同中接受,再到內化自己的行為,從而培養公眾道德素養。此外,主旋律電影通過主題宣揚核心價值觀,對提升公民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有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文化多元發展,各種思想文化與不同價值觀融合共存,新世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當代主旋律電影創作,而作為藝術形式,主旋律電影對核心價值觀傳播有其獨特性,不同于呆板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過更易被觀眾接受的影像化視聽元素傳播正能量,使得觀眾記憶更加深刻且影響力更加持久,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成為宣揚中國夢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注釋:
①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第1版。
② 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人民日報》,2013年12月2日第1版。
③ 李恒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